APP下载

河南省图书馆古籍收藏概述

2019-02-06张莉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古籍

关键词:古籍;收藏;河南省图书馆

摘 要:文章从河南省图书馆的古籍收藏概况、古籍编目概况、古籍保护与古籍普查概况、部分馆藏古籍善本介绍等方面对河南省图书馆的古籍收藏情况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河南省的古籍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2-0033-03

1 河南省图书馆馆藏古籍概况

根据《河南教育官报》文牍三十四期的记载,河南省图书馆在开馆初期的馆藏一部分来源于大梁书院和明道书院,约2,419种、34,876卷,另一部分来源于河南学务公所,约43,000卷,这些馆藏中除少部分中西文科学书、教科书、图画、杂志、官报和报章外,大部分为古籍。

1917年,武玉润任河南图书馆馆长后,仿照济南图书馆的办法,积极广泛地联系各机关单位,对已出版、未出版的地方文献资料进行征集、购买或借抄,使馆藏古籍增加至3,360种、100,451卷。1920年,河南省图书馆的馆藏古籍增加至4,310余种、138,460余卷。1920年,河南图书馆还征集了590余部通俗图书,其中有少量古籍。1930年4月,河南图书馆利用河南教育厅的拨款,购买了刘氏私人藏书3,000余种,其中有许多珍贵古籍。此外,河南图书馆还接受了数十箱项城袁氏藏书及16柜大相国寺佛经,这些图书均为古籍。1950年10月,河南省图书馆的馆藏达到197,557册,其中古籍约100,000册。1949年以后,由于新中国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河南省图书馆利用特拨经费购置了一批新书。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图书馆、河南省黄委会、河南省文联、河南大学、开封市工商局等单位也通过邮寄等方式捐赠了大量书刊,其中有一些古籍。河南省图书馆还通过鼓励私人捐赠等方式扩充馆藏,其中武慕姚捐赠图书1,948册、字画117件、碑帖900份,且多为珍本。1953年,河南省图书馆的馆藏达到300,000册。

1959年,河南省文化局为了抢救和收集民间散存的古籍文献资料,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根据文化部《關于抢救有价值的图书资料的通知》,向各地市、县文教局(文化局)、新华书店、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发出《开展古旧图书收购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并拨专款让各地新华书店代理收购相关图书。1960年,河南省图书馆陆续收到图书3,000余包,约数十万册。河南省文化局和河南省图书馆抽出专人组成“整理古书小组”,前后有16人参与此次古书整理工作。1963年,河南省图书馆的馆藏古籍数量约400,000册,在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中属馆藏古籍较多的图书馆之一。

2 河南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编目概况

1909年,河南学务公所图书科科长李滨参考《隋书·经籍志》四部分类法及各家书目,按照择善而从、分别部类的原则,编制了《河南图书馆目录》,包括经部14类、史部14类、子部14类、集部4类、时务14类及丛书(未分类)。

1915年9月,馆长陈国瑛与翟定成在原有分类的基础上,仿照《书目答问》的体例,并稍作变通,对馆藏图书进行分类编目,编制了《河南图书馆书目表》,包括经部15类、史部18类、子部15类、集部3类、丛书2类及时务17类,著录格式为书名、撰人、卷数、函本数、刊印处等。馆长陈国瑛与翟定成还按照该分类法对馆藏通俗读物进行了分类编目。1920年,馆长武玉润与翟定成按照该分类法续编了目录。

虽然建馆之初的河南省图书馆编制了一些书目,但没有一套完整的馆藏古籍目录。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1964年河南省图书馆编印了《河南省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史部)》;1973年编印了《河南省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子部)》;1986年至1988年,河南省图书馆按照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法,对馆藏1,700种、23,000多册古籍善本进行分类编目,制作了目录卡片;1993年河南省图书馆编印了《河南省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集部)》,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至2006年,笔者对馆藏史部古籍重新进行了清点核对,以1964年编印的《河南省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史部)》为基准,整理编辑了《河南省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史部补充书目》《河南省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史部清点备忘》两本目录,并放在古籍阅览室供读者使用。

3 河南省图书馆的古籍保护与古籍普查概况

1934年,河南省图书馆专门设置了善本室,加强对古籍善本的保护,派专人管理古籍,并对研究人员开放古籍阅览室。1949年以前的古籍保护工作主要是防霉、防虫、古籍修复、更换函套或书面,如1948年的《河南省图书馆工作大纲》要求古籍部“办理图书消毒曝晒防霉事项”等内容。1949年以后,河南省图书馆不断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在古籍阅览室、古籍书库配置了灭火器;1959年以后,河南省图书馆将古籍修复作为一项日常工作。1978年,河南省图书馆设立古籍特藏部,对馆藏珍贵文献加强保护与管理。2003年,河南省图书馆为改善馆藏古籍善本的保管环境,向河南省财政厅申请专款300,000元用于改造善本书库,增设了密集书柜、监控及报警设备。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为古籍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2007年8月3日,河南省图书馆被确认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试点单位,成为全国57家试点单位之一。河南省图书馆按照《古籍定级标准》对馆藏古籍逐一进行详细著录,建立了完整的电子档案。自2007年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开展以来,河南省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古籍普查和古籍保护工作,先后建立了河南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并大力推进古籍普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宣传力度。2008年3月,河南省图书馆入选第一批“全国古籍保护重点单位”。2010年3月,第一次河南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古籍普查工作方案》《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办法(暂行)、“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审办法(暂行)等。2010年5月,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下发了《河南省古籍普查工作方案》,推动了全省古籍普查工作的有序开展。2012年以后,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古籍保护工作,河南省财政厅每年拨款200万元用于古籍保护工作。截至2018年年底,河南省图书馆已有99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4 河南省图书馆馆藏部分善本古籍介绍

《农书》三卷,宋代陈旉撰。《蚕书》一卷,宋代秦观撰。《于潜令楼公进耕织二图诗》一卷,宋代楼璹撰。存一册。半叶十行、每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明末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农书》上卷的主要内容是水稻在不同类型田地(早田、晚田、坡地、高田、葑田、下田、湖田等)的种植技术和具体的操作指导;中卷的主要内容是水牛的疾病防治和饲养管理;下卷的主要内容是种麻植桑,尤其是桑麻的套种。《农书》钤有“宋本”“甲”“毛晉私印”“毛扆之印”“斧季”“宋犖之印”“牧仲”“犖印”“家在梁園睢渙間”“大羅俠客”等朱印。

《明文海[删余稿]》不分卷,清代黄宗羲撰。存二册(散叶135叶合订)。朱丝栏墨书。开化榜纸。半叶八行、每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单红鱼尾。清乾隆内府写四库全书文渊阁本。该书在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多有删改。经与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对照,阁本未收抽毁余稿有40多篇,如《修史条陈四书议》明焦竑撰、《藏说小萃序》明陈继儒撰等。《明文海[删余稿]》第224卷末叶钤有朱印“乾隆/御覾/之寶”及第227卷首叶钤有朱印“文淵/閣寶”,由此证明这些散叶应当属于文渊阁《四库全书》,后经复查被抽出且装订成册。该抽毁余稿反映了四库馆臣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对书籍的抽删状况,为研究《四库全书》编纂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为各种版本《明文海》的校勘提供了佐证。

《日知录[删余稿]》不分卷,清代顾炎武撰。存一册(散叶42叶合订)。朱丝栏墨书。开化榜纸。半叶八行、每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单红鱼尾。清乾隆内府写四库全书文渊阁本。顾炎武《日知录》的要义是治国平天下,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该书有多个版本,如康熙九年(1670)符山堂初刻八卷本、康熙三十四年(1695)福建建阳潘耒刻遂初堂三十二卷本及乾隆年间重刊本等。潘耒为避文字狱之祸,在整理中“于原文多所改窜”。《四库全书》编纂时,《日知录》被收录其中,乾隆五十二年(1787),四库馆臣在复查《四库全书》抄缮成书时对一些书籍进行了删改抽毁,该书应是从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抽出的散叶。《日知录[删余稿]》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四库全书》的编纂状况。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一百回,明代吴承恩撰。存五十册。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无界栏、白口、四周单边。明刻本。该书为每一回一叶两幅插图共百叶插图,一幅图对应一个故事,绘刻精美,书前有幔亭过客题辞。第7回图“五行山下定心猿”有“君裕刘刻”,第100回图“五圣成真”有“旌德郭卓然镌”等字样,由此可知插图是由刻工刘君裕、郭卓然等雕刻。《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载:刘君裕,明崇祯间苏州人,版刻工人,刻过《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等古小说的插圖;郭卓然,明天启间旌德人,版刻工人,刻过《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等书的插图。该书存99回插图,缺第94回插图。《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仅存两部《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1983年10月,该书由中州书画社影印出版,共2函16册。

《乐书》二百卷《目录》二十卷,宋代陈旸撰。《正误》一卷,宋代楼钥撰。存十二册(存196卷)。半叶十三行、每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顺黑鱼尾。元至正七年(1347)福州路儒学刻明修明成化公文纸印本,其中《目录》20卷、《正误》1卷为清抄本补配,此外多个卷中亦有抄配叶。《乐书》编纂于宋神宗至哲宗时期,卷1—95摘录了《诗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论语》《春秋》《孟子》《孝经》等书中有关音乐的内容,并逐条逐句加以诠释;卷96—200为乐图论,论述了五声、八音、十二律及历代乐舞、乐章、百戏、杂乐等,详尽说明了前代及当时的雅、俗、胡乐和乐器。乐器图从散佚少见的《大周正乐》《唐乐图》《律书乐图》《乐法图》《乐记》等书中选取,其可谓是宋代的音乐百科著作。

《江南野史》十卷,宋代龙衮撰。存一册。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双边。明抄本。是书字划挺秀,抄写精良,虽采用纪传体例记载五代南唐时期之事,但不依纪传立名。该书记先主李昪事、嗣主璟、后主煜及大臣宋齐邱等三十人事。该书钤有“明黃/翼收/藏”“雪苑宋氏蘭/揮藏書記”“毛扆/之印”“毛晉/之印”等印,这也表明该书曾被毛氏父子、明末黄翼、清初宋筠等名家收藏。

《落花诗》一卷,明代沈周等撰。存一册。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朱勤艹美刻本。该书为明代咏落花的诗歌总集,落花诗三十首,沈周撰,于若瀛、穆光胤、朱勤艹美等步韵,于若瀛、穆光胤、朱勤艹美等各赋诗三十首。朱勤艹美“落花诗小引”曰:“取而汇梓。唐人咏物之作多矣,然未有一题而至数篇者,自姑苏石田沈氏落花诗三十首才情郁勃,为词家称赏。”沈周是吴门画派创始人,是我国明代画坛“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之一。

《三国杂事》二卷,宋代唐庚撰。存一册。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五至二十七字不等、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明范氏天一阁抄本。该书为三国之事杂论,共计三十六篇和自序一篇。因《四库全书总目》中记名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故该书应是《四库全书》底本。该书钤有“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寶送到范懋柱家藏/三國雜事壹部/計書壹本”“教經/堂錢/氏章”“犀/盦/藏本”“錢犀盦/珍藏印”等印。

《聊斋文集》四卷,清代蒲松龄撰。存四册。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五字、白口、无版框。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钱塘邢祖恪抄本。邢祖恪抄本是过录较早的抄本之一,在已有可考确切时间的抄本里,此本有着极为独特的版本价值。所收文章虽不是蒲松龄文集的全部(收录148篇),但它在篇目上可与其他通行本互补,其文献的不同之处为校勘《聊斋文集》提供了新的依据。该书钤有“邢祖恪”“溫故/知新”“沈項公駐新興/雀縣□之關防”“陳留縣/典史鈐記”等印。

《菊径漫谈》十四卷,明代石盘撰。存八册。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书中有徐火勃崇祯九年(1636)手题跋文:“石公漫谈,乃熟二十一朝之史,而事事翻案,立论有裨于史学者也。近修郡志列公于循良传,不谈及公淹博似未尽公之生平,况且此书传于世甚少,惜哉。崇祯丙子夏徐火勃识。”书中钤有“檇李/曹氏藏/書印”等印。

《商丘宋氏家乘》十四卷,清代宋荦纂修。存五册(卷1—12)。半叶十行、每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家刻本。《商丘宋氏家乘》自宋沾始修,宋权继辑,至清康熙十六年(1677)时宋荦编次为8卷,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续修本增家传9篇、外传6篇,共为14卷。该书内容包括宸章(卷1、2)、谱系(卷3)、坟图(卷4)、家传(卷5)、外传(卷6)、载籍(卷7、8)、奏疏(卷9)、文翰(卷10、11、12)、杂录(卷13)、享祀(卷14)。《商丘宋氏家乘》起于明,止于康熙间,共十一世。商丘宋氏是中州名阀,代有名宦乡贤,如明代的宋纁、宋沾及清代的宋权、宋荦、宋炘等。该书有秀水朱彝尊序。

《梅花引》一卷,云槎外史撰。存一册。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一字、无界栏、无边框。清抄本。云槎外史是顾太清晚年的署名。顾太清,清代女诗人,姓西林觉罗氏,名春,字梅仙,满洲镶蓝旗人。顾太清在词、诗、绘画、小说等方面均有建树,尤以词作而名。清代八旗中论词,曾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语。顾太清著有词集《东海渔歌》及诗集《天游阁集》。《梅花引》是一部杂剧,西湖散人序称:“嘅尘梦之迷离,晨钟忽警;念幻缘之生灭,慧剑初挥,此《梅花引》所由作也。”《梅花引》主旨由此可见。书尾有“惠亭奕雨澍”五言题诗。

参考文献:

[1] 任大山.河南省图书馆特藏源流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5):137-139.

[2] 张莉.民国时期河南省图书馆馆长:武玉润[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3):94.

[3] 王爱功,张松道.河南省图书馆志[M].长春:长春文史出版社,2009:396.

(编校:孙新梅)

收稿日期:2019-11-10

作者简介:张 莉(1963— ),河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古籍
古籍修复师妙手补书
尽快制定《贵州省古籍保护条例》的几点建议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全国7.2万部古籍已上线,足不出户浏览高清古籍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古籍普查在古籍传承与保护中的推动作用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古籍收藏可先从藏经入手
我国将建统一的中华古籍目录
古籍出版的困顿与生机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