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启示

2019-02-06王璐马中英

西部学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王璐 马中英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多是照本宣科、原文领学,内容缺乏时代感,方式缺乏亲和力,无形中拉开了教与学的距离。《大众哲学》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形式通俗化、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该借鉴《大众哲学》的成功之处,精准把握学生关注的各层级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亲和力,用学生接受的话语体系弥合大众(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疏离,通过网络新媒体给马克思主义传播搭建最便捷的媒介桥梁,使得青年学生(大众)逐步成为学习、传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体。

关键词:大众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1-006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这一重要讲话,适逢艾思奇《大众哲学》出版发行80周年,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大众哲学》能否给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以一定启示?《大众哲学》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平民意识,能够紧抓民众。今天重温《大众哲学》,不仅有助于贯彻党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精神,而且有助于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国内外《大众哲学》的研究现状

对《大众哲学》当前研究现状的梳理有助于准确把握前沿以及现存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不无裨益。

(一)国外研究现状

艾思奇作为一名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学者,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国外一些学者的注意,主要有德国的沃纳·麦思纳,美国的乔舒亚·福格尔、泰瑞·博登霍恩,华裔美国学者伊格纳修斯·曹等[1]。总体上讲,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以“局外人”的视角总结《大众哲学》成功的经验。

一是思维方式上的因地制宜。乔舒亚·福格尔将艾思奇的研究与民国以来思想家和宋朝以来的儒家学说分别进行了比较。宋朝以来的儒家学说传播展现出向通俗化发展的趋势,最为典型的是朱熹编定的《四书》,使儒家学说更易于被人们学习及接受。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和日本文化的广泛接触使近代知识继续呈现出大众化的倾向。俄国的布哈林和普列奥津斯基合著的《共产主义ABC》一书,是对马克思主义纲领的第一次通俗化,《历史唯物主义——一个社会学的体系》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典型。美国学者泰瑞·博登赫恩受乔舒亚·福格尔受《艾思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一书的启发,考察了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成功因素。他认为艾思奇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能够因地制宜地精准把握中国民众的社会情感心理,因而可以对读者群体进行深入研究。

二是表述方式上的化繁为简。澳大利亚学者尼克·奈特(2016)认为,艾思奇对新哲学的解读有其独特的化繁为简的范式,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从“局内人”视角总结了《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一是总结了《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顺应时代、语言亲民、目的为民、理论联系实际。倪艳(2011)认为,《大众哲学》之所以能成为大众的哲学,一方面在于它抓住了时代主题,反映了现实需要,并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在于它从人民的视角考察探索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并能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王红梅(2016)指出艾思奇关注理论的大众化问题,实现了自下而上的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二是提出了《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晁小荣(2014)的《<大众哲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他认为《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在于树立理论服务于人民大众的优良学风,回答和解决人民大众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及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

三是总结了《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启示。高培月(2016)认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应该针对书本语言的抽象性而善用案例教学,鉴于《大众哲学》的亲民性与问题意识,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注意丰富教学语言及关注现实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检视已有文献发现,第一,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研究成果较少,主要从思维方式和叙事逻辑上对《大众哲学》做出了评价,在理论的抽象性方面要略胜一筹,但在研究内容上,往往将《大众哲学》及其相关历史作为纯粹被阅读、被思考的对象,将主体僵化地施加于客体[2],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贴得不紧、扣得不实。第二,国内学者在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众多研究还处在“表层”,未深入到“里层”,没有从学理上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的本质性关系,对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无异于隔靴挠痒。

二、《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启示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它以满足时代需要的程度为转移。《大众哲学》坚持用人民群众能够读懂的通俗语言,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道理[3],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但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上位者”高高在上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从施教内容方式来看,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在具体阐释讲述过程中,多是照本宣科、原文领学,内容缺乏时代感,方式缺乏亲和力,无形中拉开了教与学的距离,造成受众的“缺场”及“伪在场”等问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学生滋生了少谈些主义、多些务实的思想,在课程选修、投入精力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去除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积极面向大众,主动拥抱时代。《大众哲学》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形式通俗化、大众化,这对我们思考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二)《大众哲学》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是梳理时代问题,精准把握学生关注的各层级问题。“大众化”的前提是人人学得明白、易于掌握,关键是要让创新理论走进学生生活,赢得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释疑解惑、校正人生航向的作用。针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要在系统阐述建国前中国之“弱”、改革开放前中国之“贫”、以及如今建设发展之“荣”的新旧对比中,拨开历史面纱、澄清思想迷雾,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政治自信和理论自信。针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噪声杂音,要在大胆阐述中国之“治”与世界之“乱”的对比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让党的创新理论直击青年大学生的心田,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能量走进大学生生活。

二是明确言说者身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而要实现创新理论的大众化,就必须克服大、空、远的倾向,实现教与学的“零距离”。在教学方式上,要坚持师生互动,改变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采取布置话题、设置专题等形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激发学生讲理论、学理论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学组织上,要坚持内外结合,充分用好社会大课堂,定期邀请校外知名专家、地方有关领导等授课,组织学生到学校到地方知名企业、红色基地等参观见学,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实地感悟创新理论的实践威力和时代魅力,使校园与社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对象互动。

三是转化话语体系,用学生接受的话语体系弥合大众(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的距离。理论是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理性化、抽象化,要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就必须进行“通俗化”加工,让高深的理论走出书斋,走进学生的内心。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贴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提出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重塑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运用大学生的日常用语、习惯用语,联系身边人、身边事,逐个问题进行阐释、逐个观点深入解剖、逐个方面形成教案,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大学生所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切实加深大学生对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感悟。要用形象直观的道理把抽象理论说明白,采取打比喻、举实例等形式,把抽象的概念生动化、直观化、形象化,采取组建理论宣传小分队、开办理论学习小讲坛等形式,把深奥的理论观点串成歌词、配上曲子,编成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组织大学生进行演出,让大家在享受艺术中感悟理论,在寓教于乐中坚定信仰。

四是用好网络平台,给马克思主義传播搭建最便捷的媒介桥梁。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校园低头族越来越多,微博、微信等软件和大量社交平台的出现,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用好网络平台、抢占网络阵地。要建好理论学习网络,充分利用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资源,采取下载资料、设置链接等形式,在校园网开辟理论学习专栏,按照经典理论、创新发展、时事新闻等进行分类设置,定期更新、定期推送,让主流信息走进大学生的文化生活。要丰富网络资源内容,完善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讨论交流、考核测验等元素,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自主学习、自我测验;组织学生订阅“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微信公众号和理论学习APP,指定专人搜集推送优质文章和视频,引导大家针对热点、难点、焦点论题跟帖、讨论,积极传播正能量,让主流声音第一时间直达学生。

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青年学生(大众)真正成为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马克思有句名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对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来讲,只有赢得青年学生,才能赢得未来、赢得发展。要跟进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阐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只有深扎中国大地、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明灯,在学习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教授针对世情国情及时进行编写释疑,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教学的教材库、资料库。要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体系,聚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时代要求,注重从哲学学理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释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注重从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实践层面深刻展现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发挥高校学习、研究、阐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独特功能。要建立完善学习研究考评体系,扩大学习研究覆盖面,让马克思主义走出专业理论研究的书斋,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要逐步增加创新理论在学生考评中的比重,量化考核评估的方法,引导更多的学生学习理论、研究理论,不断浓厚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徐素华.艾思奇研究在国外[J].哲学动态,1996(6).

[2]赵国杰.大众哲学的实践向度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9).

[3]何毅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N].学习时报,2019-07-31.

[4]江春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探究式”教学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作者简介:王璐(1984-)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哲学。

马中英(1981—),女,汉族,河北怀安人,博士,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