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国话语表达解析

2019-02-06王建国

西部学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着中国话语表达的丰富内涵,反映着其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要求。中国话语表达扎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发轫于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遭遇,凝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政治性、民族性、历史性、开放性、世界性等特征;其基本原则是以和为贵、义利合一、兼济天下、求同存异、道法自然;其基本要求是有坚实的“硬实力”基础,体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体现亲和、负责任、有领导力的大国特征。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话语表达;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1-0008-03

当今世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作为亲和的、负责任的、有领导力的大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如何更为有效地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人类美好愿景的实现,国际社会期待吸取中国智慧、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因此增进中国话语表达的有效性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新时代中国话语表达提供了现实典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中国话语表达的丰富内涵

中国话语表达有着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有着不同的含义。从语言学、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理解,中国话语表达是指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下,中国所特有的术语、概念、范畴和言说体系。从意识形态传播角度理解,中国话语表达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交往中增强影响力、传播力、解释力的表达体系。笔者认为,中国话语表达应从意识形态传播角度来理解,即: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在政治外交、经贸往来、安全合作、文化交流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话语表达体系。要准确理解中国话语表达体系的深刻内涵,应从以下三个维度着手:

(一)中国话语表达扎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从孔孟、老庄、管仲、韩非到宋明理学,无不包含着卓越的中国智慧。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和“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二)中国话语表达发轫于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遭遇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命运多舛,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0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人民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更何谈国家的话语表达体系建设。但从西方侵略者铁蹄踏进中国伊始,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领土主权完整所进行的斗争就不曾停息。时至今日,中国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我们深深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不会走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邪路,中国话语表达所包含的正义基因正是来自于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遭遇之中。

(三)中国话语表达凝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从而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这一实践让中国变得日益强大,中国的崛起又深刻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科学地诠释了中国话语表达体系的深刻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政治外交、经贸往来、安全合作、文化交流、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立场,为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重大难题的纾解,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和为贵”的智慧贯穿始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遭遇中吸取教训,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为宏大背景,集中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中国话语表达的本质特征

中国话语表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服务于全球化的时代语境,让世界了解并理解中国,也使中国影响并改变世界。中国话语表达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政治性、民族性、历史性、开放性、世界性五大特征。

一是政治性。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中国话语表达必须体现这一政治性特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避免发生冲突,中国必须坚守底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民族性。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一整套话语表达体系,体现出华夏民族的浓郁特色,之所以称为中国话语表达,就在于它独有的民族性,中国话语表达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体现民族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大为提升。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充分相信中華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一定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三是历史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不曾间断,中国话语表达必然体现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惯性,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历史性。以史为鉴,华夏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有着珍贵的现实意义。历史包含着变革现实的种子,历史蕴含着发展现实的巨大动能。

四是开放性。中国话语表达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开放性。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铸就了今天中国发展的辉煌。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学习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先进文明,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文化等优秀文明成果,以此促进自身发展。中国话语表达不是虚幻的话语体系,必须融入全球化的现实语境,冲破封闭的藩篱,以开放的胸襟容纳世界。

五是世界性。中国话语表达不是自说自话、为说中国而说中国,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出世界性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就是世界性的胸襟和眼光。学者黄力之曾深刻指出:“以中国眼光重新研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史以后,才能在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方面形成完整的中国话语表达”。[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话语表达应有的五大本质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政治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为养料,锻造融铸华夏民族的真精神,体现了民族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古今中外的历史为鉴,继承与创新,体现了历史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兼收并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放创新,体现了开放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意高远,胸襟广阔,具有世界眼光,体现了世界性。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彰显中国话语表达的基本原则

从意识形态传播理解中国话语表达的基本原则,实际表征的是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与世界交往所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必须体现“中国性”与中国话语表达言说规则。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原则,中国话语表达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以和为贵。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时至今日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行。中国话语表达应遵循以和为贵的基本原则,尤其在处理与各国的政治关系方面,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话語表达始终遵循“以和为贵”的价值原则,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二是义利合一。习近平总书记访问非洲期间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与其它国家的经济关系要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中国话语表达应遵循义利合一原则,“它在精神上具有义利统一与义利并重的伦理特质,在实质上具有互惠互利与和谐共生的价值基质”。[3]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那样:“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4]但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殖民者对美洲原住民的屠杀、贩卖黑奴,以及争夺殖民地引发的战争与动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再强调“决不走殖民主义掠夺的老路,决不效仿资本家的唯利是图的作法,也不会像有的国家只是为实现自己的一己私利”,[5]这正是中国在与世界各国经济交往中秉持“义利合一”原则的体现,中国始终为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奋发努力。

三是兼济天下。中国儒家经典《孟子》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古训。今日之中国遵循兼济天下的原则,达于世而重担在肩,关注世界的安全稳定,身体力行,忠实履行大国担当,倡导安全合作共建共享,解决国际争端不应诉诸武力,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中国始终为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尽心尽力。

四是求同存异。全球化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不同国家之间除了政治交往、经贸往来以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同样不可避免。中国话语表达必须遵循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尊重不同文化传统的自然差异,决不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凌驾于其它文化之上。中国呼吁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和而不同”,这正是中国话语表达求同存异基本原则的体现,中国始终为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不懈努力。

五是道法自然。伴随着人口增长、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本主义衍生的消费主义日益盛行,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问题。中国话语表达主张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美丽中国,“道法自然”的理念是中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参考,中国始终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智慧。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昭示中国话语表达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反复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昭示了中国话语表达的三大基本要求,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是中国话语表达必须有坚实的“硬实力”基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能够得到世界各国关注、支持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话语表达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硬实力”基础之上。

二是中国话语表达必须体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逻辑说服力,体现了真理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并在国际事务中切实践行,符合世界人民的价值预期,产生了积极效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成功,既是理论逻辑的成功,更是正义价值的胜利。中国话语表达应体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用真理的力量去说服人,用价值的力量去感染人。

三是中国话语表达必须体现亲和、负责任、有领导力的大国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负责任的大国特征。无论是在莫斯科、雅加达还是日内瓦的演讲,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会引用所在国的历史典故以及名人谚语,给人以亲近感。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引用了俄罗斯的谚语“大船必能远航”,并与中国的古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比较,引起强烈共鸣。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习近平总书记陈述了中国政治家应有的责任担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体现了中国的领导力特征,这种领导力是协商式的,中国自信能够与世界人民一道,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国话语表达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典范,不断致力于体现亲和、负责任、有领导力的大国特征。

应深刻认识到,中国话语表达的体系建设绝非一日之功,今日之世界,西方话语仍然具有绝对的主导权,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应抓住中国崛起的历史机遇,抓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大放异彩的时机,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中国话语表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DB/OL].http://sl.china.com.cn/2018/0103/32482.shtml.

[2]黄力之.论中国话语表达重建的三大基本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5).

[3]王泽应.正确义利观的深刻内涵、价值功能与战略意义[J].求索,2014(11).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王毅.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N].新华网,2014-01-11.

作者简介:王建国(1976—),男,汉族,重庆市开州区人,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智慧”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