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位乞丐致敬
2019-02-06陈奥
陈奥
清朝末年有一位乞丐,目不识丁,坚持行乞三十余年,将所积钱财兴建了三处义学,使无数穷家子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他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其兴学事迹被列入民国时期的教科书,被誉为“平民教育家”。此人就是“千古奇丐”----武训。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最初对武训其人并不了解。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老师介绍了他的事迹,被其行乞兴学的精神深深感动,先是阅读了一些相关文章,后来观看了电影《武训传》。终于有一天,我怀着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走进了位于冠县柳林镇的武训先生纪念馆,近距离感受先生之风。
漫步纪念碑廊,细细品味诸多党政要人、文化名人的题词,感受到先生对后世的影响之深;登上高歌台,方知何思源、陶行知、冯玉祥、赵丹等一批弘扬武训精神的杰出代表,共同托起了武训——这一历史的丰碑;武训魂亭镌刻的66首兴学歌,唱出了小人物的大智慧,浓缩了先生的兴学思想和价值追求,乃武训精神之魂……
武训先生之所以能够以卑微之身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关键在于先生身上具备以下三个特质:
一是“义举”。武训所办的学校被称为“义学”,一个“义”字体现出学校的平民性和公益性。武训身上的“义”是一种纯粹而高尚的义行善举;是一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武训以文盲乞丐之身,主动担起了本不属于他的普及教育之责,是中国教育“希望工程”的萌芽。武训之所以受到后世敬仰,就在于他兴学一不为名、二不为利,而是为了让穷孩子有学上,改变贫苦大众“没文化遭人欺”的命运。武训将学堂的大门向所有人开放,并设学三州县,是彻彻底底的“为众谋”。武训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他“无我”“利他”的伟大人格及其开创的义学事业却光耀千秋。于右任评价其“匹夫而为百世师”,张学良题词“行兼孔墨”,恰如其分。
二是“奇行”。为了实现兴义学的宏愿,武训 21岁开始乞讨。他手持铜勺,肩背褡裢,烂衣遮体,自编自唱,将讨得的较好衣食卖掉换钱,而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边吃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在行乞的同时,他表演打车轮、学蝎子爬、给人做马骑等以取赏钱,拣收破烂,绩麻缠线,并唱道:“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行乞之外,他还经常给人打短工、当邮差、做媒红,以获酬劳和谢礼。他将分家所得的3亩地变卖,加上历年行乞积蓄,交人代存生息,而后置田收租,他唱道:“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为了筹集办学资金,武训忍辱负重,采取了许多异乎常人的做法,甚至不惜贬低自己的人格,其间所遭受的坎坷与磨难、讽刺和嘲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兴义学这项事业面前,他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但却在尘埃里开出一朵花,一朵用心血浇灌的教育之花。正如陶行知先生評价的那样:“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武训的奇行、义举感动了当地的百姓和官绅,他们纷纷捐钱出力,最终在堂邑、馆陶、临清兴建了三处义学。
三是“痴心”。在常人眼里,乞丐办学简直是痴人说梦,但是武训的兴学之梦却成真了。在确定修义学的目标后,武训怀着一颗纯净至诚之心,坚持行乞三十余年,并且矢志不渝、痴心不改,苦难和名利都未曾动摇他的信念。在他积累到相当的财力后,没有选择享受,而是继续过着赤贫的生活。有人劝他修义学前先娶妻生子,他唱到“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在耗尽积蓄建成第一所义学后,按说可以功成身退了,但他仍然靠乞讨推进其兴学事业,并修建了第二所、第三所义学。武训将积累的钱财全部用于了义学,对自己却极为苛刻。他患病后舍不得花钱买药,拣拾路边变质的药丸服用,导致中毒不治,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据清史稿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一代“丐圣”,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九岁。如果不是过早地离开人世,相信武训还会修建第四所、第五所义学,可以说生命不息,兴学不止。武训先生所唱的“临死落个义学症”,就是其痴心兴学的生动写照。
历史的风云总是变幻莫测。武训,这位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永远值得中华民族骄傲和珍视的老人,在去世五十多年后,却因为建国初期的一部电影《武训传》,成为被批判和攻击的对象,在十几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竟然被掘坟抛尸。
历史又是公正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武训终得平反。为了救助贫苦地区失学儿童,改善贫苦地区办学条件,1989年国家发起了著名的“希望工程”——此时距1888年武训先生成功兴办第一处义学,整整过去了一百年。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学习生活的条件与武训所处的时代天壤之别,但当下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费用高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虽然我们不必再像武训那样行乞办学,但武训穷其一生立志兴学的奉献精神、历尽艰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永远值得学习,永远不会过时。
令人欣喜的是,在武训精神的感召下,我的家乡涌现出了一批“当代武训”:用微薄收入一生资助200多名学生的乡村教师戴修亭;举债十几万元毁家兴学的么富江;以献血所得帮助收养的三名藏族孤儿上学的干部楷模孔繁森;放弃读研机会赴贵州大山深处义务支教感动中国的徐本禹……
站在武训墓前,回顾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不禁感慨万千。
艳阳高照,四周沉寂。
我再一次深深鞠躬,向伟大的平民教育先驱和觉醒者——武训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