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贫困研究生精准就业帮扶体系探究
2019-02-04周强杨磊
周强 杨磊
摘 要:高校研究生就业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贫困研究生就业问题,结合国家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文件精神,协同高校各职能部门、研究生辅导员、导师和专任教师等开展精准就业帮扶,探索构建精准就业帮扶体系。进而,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推进高校育人实效。
关键词:贫困研究生 精准就业 帮扶
大学生中的研究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研究生就业状况更是家庭和社会的期待,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的就业更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点。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精准就业服务体系。贫困研究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面临就业竞争力弱、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贫困学生的成长。对贫困学生实施就业精准帮扶,不仅是贯彻执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重要举措,更有助于促进其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高校贫困学生就业帮扶工作应坚持“精准滴灌”“私人定制”及“授之以渔”等理念[1],协同高校职能部门、辅导员、研究生导师、专任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全面合作,从制度建设、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个性化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精准对接、动态管理和个性化服务,从而探索建立精准就业帮扶体系。
一、协同育人与精准就业
1.协同育人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帮助和支持。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学、科研、实践、管理等各方面的育人工作,离不开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科研、就业、学工等部门)的合力,离不开辅导员、导师、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配合。
高校辅导员要精准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就业信息数据库,精准搭建精准化对接、动态化管理、个性化帮扶就业服务平台,适时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导师要精确掌握每位研究生的学业状况和科研情况,对其进行“一对一”的科研指导、实习推荐、就业推荐等。专任教师要精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困惑,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学校就业管理人员要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政策、精确的就业信息和精细的就业服务。从而,实现教学育人、服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资助育人,全方位助推贫困研究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2.精准就业
精准就业是高校或政府 相关部门依托信息平台,为大学生个体准确对接到适合其发展的相关岗位,让其长期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促使个体和雇主双方满意的就业服务行为[2]。精准就业包含就业信息精准、就业指导措施精准、对象识别精准、教育内容精准和管理精准等,也是对高校传统就业工作模式的创新和补充,是深入做好高效就业工作的重要措施。
二、构建贫困研究生精准就业帮扶体系
1.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高校应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建立精准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讨贫困研究生就业的帮扶方案,制定精准帮扶的政策文件。建立辅导员、导师和任课教师协同帮扶贫困生就业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服务工作。
2.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精准就业信息对接
(1)建立贫困研究生就业信息数据库
目前各高校都有家庭贫困生数据库。高校可以借此建立贫困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将贫困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就业意向、职业目标等求职信息纳入数据库,了解贫困生的就业状况。还可通过访谈方式,掌握贫困生就业心理动态。此外,要对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以数据库为基础,一边帮扶,一边动态管理,对经帮扶脱“困”的要及时退库,对于困难情况有变的要及时调整,对于新增加的贫困学生要及时入库[1]。
(2)搭建精准就业信息资源互动平台
为促进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信息互通,使求职流程更加便捷和高效,学校和用人单位可以共同建立精准就业信息数据平台。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将招聘信息与学生个人信息进行匹配,学校就业部门可以在贫困研究生数据库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检索出用人单位需要的学生信息并提供给用人单位,提高就业服务的精准度。在这个平台里,可以进行笔试、面试等系列求职考察环节,极大地节约时间和金钱成本,顺利实现学校推荐就业和学生自荐就业,提高就业时效。
3.建设精准的实习实践基地,推进预就业
高校要积极建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对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进行严格考察和优化,建立与学生专业和能力发展相匹配的精准校外基地。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高校和企业互派教师为学生授课,为学生配备“双导师”。高校可优先推荐优秀的贫困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在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同时,建立就业意向和关联,促进最终就业。
4.提供线上线下的个性化帮扶,进行动态跟踪
高校应为每一个贫困研究生建档立卡,积极组织调动辅导员、研究生导师、职业指导师、研究生教学秘书和专任老师成立精准指导队伍,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机制,做到“一生一策”,开展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心理疏导、职业规划、岗位推荐等帮扶工作。充分利用走访寝室、面对面谈心谈话等线下交流方式,以及微博、微信、QQ、易班等线上网络媒体对学生进行帮扶,针对学生性格、心理、成长背景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并时时跟踪掌握学生就业动态,在毕业离校后为未就業贫困毕业生提供专项服务:电话访问、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并做好典型案例经验总结记录。
贫困研究生就业不仅社会问题,更是民生问题,事关家庭稳定、社会和谐。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就业的大数据分析和运用,开展精准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构建精准就业帮扶体系,拓宽毕业生就业路径、提高就业质量,助力提升高校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洋.“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精准帮扶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7):95-99.
[2]宋天华,邹大勇.高校大学生精准就业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5):84-86.
[3]张静.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