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西土家族摆手舞口述史料研究

2019-02-04王佳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34期
关键词:土家族

王佳

摘  要:土家族自称“比兹卡”,这是土家语对本名族的称谓,意思是“本地人”,对于外来的人或者其他民族的人土家人称他们为“客家”。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来到土家摆手舞发源地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进行实地调研,并与土家摆手舞传承人彭昌松老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座谈,通过老人口述土家摆手舞的历史,充分了解到了土家摆手舞的起源、发展与普及的过程。

关键词:土家族  摆手舞  口述史料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a)-0222-04

Abstract:Tujia people call themselves "bizka", which is the name of native ethnic group in tujia language, meaning "local people", and they are called "hakka" by tujia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or other ethnic group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field survey, came home to tujia waving dance laifeng buford town s m lake villag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with tujia waving dance inheritance Peng Changsong old man for a long time discussion, by the old man oral history of tujia waving dance, full awareness of tujia waving dance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ty of the process.

Key Words: Tujia; Waving Dance; Oral Historical Data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这是土家语对本名族的称谓,意思是“本地人”,对于外来的人或者其他民族的人土家人称他们为“客家”。商周时代,汉族人称土家先人为“巴人”。秦灭巴以后,史籍中记载,除了把土家称为“巴”以外,多以地名命名民族,把定居在湘、鄂、渝、黔接壤的少数民族统一侮称为“蛮”。到宋朝,“苗”的专称出现以后,专指鄂西、湘一带土家人的“土丁”“土民”“土蛮”等称谓相继出现。到晚清,开始在一些地方志中出现“土家”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进行的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中,鄂西、湘西部分群众自报民族为“土家”。经过中央和地方专家对这一地带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和民族识别之后,于1957年1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认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

摆手舞是土家族独有的、主要在“舍巴日”等民族节庆期间开展的用于祭祀和娱乐的身体活动,其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摆手舞的身体动作非常丰富,可分为娱乐型、生产型、生活型、狩猎型、农耕型、军事型等多种,在土家摆手舞的舞蹈动作中“走动顺拐”“全身颤动”“双腿屈膝”“重拍下沉”等是其标志性动作,原始摆手舞动作简单纯朴、粗犷大方,多是对生产、生活、战争等场景的模拟。

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扩展项目名录中,在“传统舞蹈”类中的体育项目里土家族的摆手舞被列为其中之一,全国且只有两个地方入选——恩施摆手舞与酉阳摆手舞。恩施摆手舞则具体标明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其于2007年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遺产名录,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凤县的摆手舞即是以来凤县舍米湖村为代表,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村落。舍米湖村中设有的的摆手堂可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摆手堂之一,始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是土家族最大最完整的舞堂,可见摆手舞在舍米湖村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村里拥有多位被国家认定的摆手舞传承人,并组建有自己的专业摆手舞队伍,这些有利因素能够为土家摆手舞口述史料研究提供丰富可靠的物证和探究线索。

1  鄂西土家摆手舞发源地概貌

鄂西土家摆手舞发源地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河东片的舍米湖村。从来凤县城翔凤镇驱车往西南方向大概46km大沿途经过绿水镇、漫水乡到达百福司镇。百福司原名“百户司”,因“户”与“福”在当地语言的发音中属同音(在恩施地区的方言中“h”“f”不分),又取“福”的好的意义,遂改为“百福司”。 据史料记载,舍米湖所属的百福司镇自清改土归流之前一直沿袭土司统治模式,后清廷废除土司制由朝廷统一派官管理。村落占地面积1.57km2。南接湘西,西邻渝东,为三省边区交通要冲和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其地形南北狭长,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和西北部多山,重山迭岭,山势巍峨,武陵山系余脉由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境。东北和东南地势较平、河谷错落、盆地开阔。县城的酉水贯穿而过,酉水,即古之酉溪,流于沅江,汇入洞庭。该村海拔约600m,气候温暖、雨量丰沛,和大多数土家村寨一样,舍米湖依山而建,传统黑瓦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散落在村中的各个角落。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的房屋建筑,呈虎坐形(因土家族的传统图腾崇拜是白虎),通常讲究的是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主要是一家人的居室和供奉的神龛,下层一般为牲畜的栏圈或是用来堆放一些杂物。“千年铜柱壮边陲,旧姓相沿十八司。相约新年齐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是舍米湖村的生动写照。

舍米湖村以彭姓为最大姓氏,根据村委书记彭承荣口述,舍米湖村的彭姓属于最主要的姓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的姓氏诸如田姓、张姓、谢姓、宋姓、梅姓等其祖上主要来源于解放前的酉阳、重庆等地的逃荒人。关于舍米湖的彭姓先祖据悉来自甘肃陇西,早先同样也是逃荒而来,迁于此地的原来是三兄弟:老大彭公爵主、老二永靖司和老三保靖司。三兄弟原由老大彭公爵主率领他们的族人与朝廷作战,战败往南后撤。当后撤兵驻扎在湖南永顺时,三兄弟被朝廷捕获,并被当时的皇帝(具体朝代不详)下令第二日对彭家三兄弟满门抄斩。老大彭公爵主为避免灭门之灾,想到了分家改派。他将自己这派改为“绍美祖昌大”后又多加15字变为“绍美祖昌大、成忠友念长,阴阳世季泰、国本启贤良”,将永靖司改为“武季兰英”将老三保靖司改为“秦树永顺达”。彭公爵主的这一改派保存了他们的家族血脉,当第二日他被处死以后,永靖司和保靖司因归顺于朝廷得以保命,但连同被改派的彭公爵主的后嗣被流放到永顺一代。永靖司和保靖司之后却不再帮扶和资助彭公爵主的后裔,将他们驱逐到湖北卯洞(即现在的百福司镇周边)的森林之中。彭公爵主的后代一路逃荒要饭在舍米湖村最终落地生根。而当地的摆手舞的习俗就是用来追忆他们的祖先彭公爵主的。

2  鄂西土家摆手舞的起源

在对舍米湖村土家摆手舞传承人彭昌松老人的采访中得知,摆手舞的形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它集合了土家人的山歌、民间娱乐、身体锻炼于一体,蕴藏着丰厚的土家文化,传递着土家人传统的心理、个性和气质。在对摆手舞的起源进行多方考证和采访時,发现有诸多不同的起源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一是来源于原始的狩猎、农事活动;二是缘于古时战争之前鼓舞士气的“出战舞”;三是从传统祭祀活动过程演变而来;四是由于土王喜淫好舞从而产生。

2.1 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狩猎农事舞”

在原始社会还没有进入到农耕生产的时期,依靠渔猎是土家人维持生计的唯一手段,人们便模仿撒网、叉鱼、猎兽等动作创编了“狩猎舞”。后来因为居住环境的改变和农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耕地、插秧、打谷、撒种以及劳作时候的擦汗、用手遮阳等动作串联成了完整的舞蹈,表现出了人们平日辛勤的生产劳动的情景和收获时的喜悦心情。

2.2 来源于战争

关于摆手的起源还有来自于战争的说法。古代战争之前鼓舞士气的“出战舞”,或又称为“军战舞”“军前舞”,其主要依据即为在《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谓之日‘武王伐封,前歌后舞也。”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土家祖先就参与了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战争之中,组建的军队被称为“巴师”(土家族人都会称自己为巴人,得源于此)。因为这种在战争之前的载歌载舞,锣鼓喧天,让军队势不可挡,让商军倒戈相向。这种战前充分鼓舞士气的舞蹈深受周朝统治者的喜爱,从统治阶级到地方政府乃至民间百姓,战前舞(军战舞)广泛流传。到了汉朝时期,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板盾蛮云:“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间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汉高祖观看后也十分喜爱这种战前舞:“此武王伐封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土家巴人的这种战前舞(军战舞)自此被汉庭称为“巴渝舞”。

2.3 祭祀神灵和祖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神灵的一系列传说总是络绎不绝,因此在民间相传摆手舞来自两种起源,一说是来源于普舍树,普舍树搭载着土家先人漂流迁徙,找到了安居乐业的地方,落地生根,人们因为家有定所,从而围绕神树跳舞,跳的也就是摆手舞;还有一说即是祭祀土家人供奉的先人彭公爵主带领土家人奋勇杀敌一举获胜的宏功伟略,同时土家人也崇拜八部大神、向老官人,因此人们跳舞一为祭祀这些先祖,二为庆贺战争的胜利,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在想象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赋予自然力以形体。”土家人一直来都是以农耕为主要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人们对于土地的敬畏感更是强烈,因此在一年中和土地有关的节令时节土家人都会祭天地,目的是祈求上苍保佑家人身体康健、土地五谷丰登。

2.4 土王喜淫好舞

另有一些学者依据《龙山县志》(清)中的记载推断出摆手舞起源于土王的荒淫作乐,此舞蹈最初是为土王所创编的。因书中这样记载:“土民赛故土司神,就有堂日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年女并入。酬华,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鸣歌,竟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故谓之摆手。”此处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土王每年正月、三月或是五月总有很长一段时间从早到晚的看男男女女在摆手堂跳摆手舞,舞者穿着五色花衣,头上围着帕子,相互挽手而跳,还有山歌和击鼓相伴。还有一则根据的是清朝彭施铎的《竹枝词》:“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3  鄂西土家摆手舞活动概况

3.1 活动的形式

在于当地村民的交流当中,了解到舍米湖传统时期的摆手舞主要成型于土司统治期间,该地区的土司统治历经了元、明、清三朝,根据村中古老的摆手堂修建年代(1651年)我们初步认定其完整型状态应该处于清朝初年。此时期的摆手舞主要用于传统的祭祀礼仪;其次在土家女儿出嫁的时候,由家族组织的小型摆手活动也时有发生。在有些研究中曾把土家族的丧葬舞蹈也归纳在摆手舞之中,实则不是。土家族的丧葬舞叫做“撒尔嗬”,动作和摆手舞有相似的地方,但由于目的、功能的差异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传统摆手舞有“大摆手”与“小摆手”之分,这主要是依据祭祀的规模和时间的长短而定。规模大、时间长的跳“大摆手”,祭祀规模小且时间较短的则跳“小摆手”。“大摆手”每3~5年才举行一次,主要祭祀的是土家远祖“八部大神”以及土家人的鬼神传说和远古的民族迁徙和古代战争。神台上要烧好香烛,最好有打来的全虎虎皮,同时还要摆好猎来的鸟兽和肉品以表庄重。“小摆手”则是用来纪念“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等英雄人物和土王。“小摆手”年年都要举行,且大都在摆手堂跳。在摆手堂的正中要竖起龙凤虎大旗,环绕旗杆用小桌拼凑成台,台上立有3张小凳子并用七彩织锦罩上即为先祖的象征,祭祀仪式开始首先是人们扛着龙凤大旗,打着灯笼火把,吹起牛角号、唢呐、咚咚喹,点燃鞭炮,放起三眼铳,抬着牛头、粑粑、刀头(即大块的熟肉)、米酒等供品,浩浩荡荡融进摆手堂,然后由一位有声望的土老司带领众人行过叩拜礼后,便在神像下边跳边唱,唱的内容多事送样土王及祖先的恩德和业绩,表达土家人的无线怀念之情,神台、神龛是早已供奉好的,鸟兽肉以及自己种的五谷杂粮是用来感谢神灵和先祖英雄的保佑,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村中人丁兴旺,所有到场村民皆要按长幼顺序列好队持香敬拜。

“小摆手”的活动除了主要在正月初三到十五的农历新年举行,在每个月中与农事或与民俗相关的祭祀活动前也会跳起来。如二月过社;三月祭山;四月刮麻;五月龙舟;六月七月晒龙袍,过鬼节;八月摸秋;九月登高;十二月祭灶神等。摆手舞的祭祀仪式中承载了土家人的精神依托和鉴定的信念,表现了对土地的敬畏和农事规律的绝对遵从,不仅体现了土家人以农业为生和勤劳的本质,同时这些祭祀活动也是土家人强大的精神支柱的来源。而祭祀仪式上供奉的三尊神像——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是代表土家儿女永远怀念先人,对他们感恩戴德不忘本的朴实的意识和情怀。

3.2 摆手舞的具体节奏介绍

摆手舞的打击伴奏乐器有牛皮大鼓一个,鼓槌一对,大锣一面,锣槌一根。鼓的直径0.6~0.85m不等,高0.65~0.85m左右。大锣的直径0.65~0.85m不等,凹凸深度0.04m,鼓槌、锣槌视鼓锣大小相应配置。演奏时,1人或2人在摆手堂的中央击鼓鸣锣,以示指挥全场。其节奏平稳,强弱分明,雄浑深沉,具体打法如下。

单摆:||:点  列  列  咚咚 | 点咚  列咚  点  咚咚:||

双摆:||:点  咚 | 点  咚 | 点咚  乙咚 | 点  咚:||

回旋摆:||:点  咚 | 点  咚 | 点咚  点咚 | 点咚  乙咚 | 点  咚:||

舍米湖摆手舞传人彭昌松老人介绍:“摆手歌自古以来没有什么曲谱,它纯属跳舞的人为了激发情感而进行吼喊的一些语言,如:苞谷成熟啦/猴子也来啦/野鸡也来啦/野猪、泥猪也来啦/男女老少都上坡/点火把/锣鼓打/吓走猴子/赶跑野猪/赶收苞谷背回家。每次跳摆手舞都是这么喊的。”据与来凤县城一桥相连的湖南龙山有关摆手舞人介绍,他们跳摆手舞时唱传统的摆手歌也很通俗,如:桃子开花了/晓得春到了/桃子熟了/晓得夏天到了/树叶落了/晓得秋天到了/雪花飘了/晓得冬天到了/画眉叫了/晓得挖土了/阳雀叫了/晓得下种了。

总之,不管是来凤舍米湖的摆手歌,还是龙山土家摆手歌,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就更加说明,土家族人不光会跳摆手舞,而且唱的内容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同时,也提醒人们农耕生产季节来临,更体现出注重丰收抢食,与天斗、与兽斗的那种场面。

4  口述史料中的土家摆手舞的社会功能

4.1 族群认同功能

在同舍米湖村摆手堂的老人们口述中得知,从摆手舞鼎盛时期的状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由村落共同参与的集体性活动,无论是前期所需要准备的丰盛的祭祀物品,还是活动当日的盛况都能够充分展现出舍米湖村的团结一致、人畜兴旺。同时,举行摆手舞把村落中原本分散的各家各户都聚拢了起来,每家每户都积极地出人出力,生怕被排斥在外,这显示了村民强烈的认同需求,是村民对本民族的归属认知和心理的依附。而在摆手舞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对于外人(这里主要是指其他民族的人)的不排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这其中对于族群的认同是基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民族文化中的鬼神传说和崇拜,这些传说存在于村民的脑海沉淀在他们的记忆力里,这种记忆是集体性的,是作为凝聚人心和厘清各自民族边界的重要标志。另一个则是基于祭祀仪式之上,族群的集体记忆通常是通过祭祀仪式来传达的,对于摆手舞文化的历史记忆就是对于摆手舞活动本身的仪式记忆。在舍米湖村中人们通过参与摆手舞活动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归属,以此来维护族群的界线实现族群的认同。

4.2 心理慰藉功能

土家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及其崇拜鬼神的民族。人们对于鬼神的崇拜一是源于流传至此的传说胜多,再就是因为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且这种“巫鬼之说”始终存在着“人神物杂糅”的形式。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因为无法对一些现象作出解释,又承受着来自土司和地方官员的层层压迫,因此选择在特定的日子跳摆手舞来进行心理的慰藉。从祭祀活动开始对于神灵、天地、英雄的祭拜,到摆手活动的进行,村民认为这可以为他们祈求上苍保佑自己与家人的平安,驱除灵魂的罪恶。且在摆手舞开展的过程中领舞的并不是官员而是能够与神通灵的梯玛,这让村民觉得自己和家人都通过梯玛得到了神灵的庇佑,又因为梯玛不代表统治阶级让人们又感到享有了和土王和地方官员同等的社会地位,舒缓了心理的压抑与苦闷。

4.3 教育功能

摆手舞是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的缩影,在土司时期普通村民是没有机会接受私塾教育的,村民认识所得都来源于村落习俗的影响和长者的教导,跟随长者跳起摆手舞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过程。舞蹈描述的是人们辛勤劳作的的和对剥削与压迫的抗争,展现的是土家人积极向上、勇敢无畏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传递着舍米湖村土家人热爱生活、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的村落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并且培养了舍米湖的土家人自然朴实、团结奋进的品德。

4.4 健身娱乐功能

摆手舞是集民间舞、民间乐器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跳摆手舞不仅仅愉悦了舍米湖的村民,同时他们也认为活动的盛大开展也能让天地感悟,人神共乐。摆手舞的整体的运动幅度不大,但是之间穿插着许多的转身、扭动、蹲屈的动作,且从头到脚每个身体部位都有锻炼到,能够改善人的体质,促进身体协调性的发展,发展身体的柔韧和关节的灵活。当然这里所谈到的健身娱乐功能对于土司时代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他们的主观意愿,而是一种无意识的健身活动,娱乐的认同感更多一些,这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环境是相一致的。人們的生活主要还是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为核心,这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也是处于最低层的,只有在满足基本的生存生活需求以后人们才会有意识的去寻求更高层面的追求。

通过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进行实地调研,以及对当地土家摆手舞传承人、村支书和村民的深入座谈,将鄂西地区土家摆手舞的起源、流传、发展和变迁的口述历史呈现在笔者的面前,并记录了下来,为日后土家摆手舞的研究做出了很好的基础铺垫和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饶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袁华亭.如何从弱势中走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及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30-132,142.

[3] 白晋湘.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建构研究:以湘西大兴苗寨抢狮习俗为例[J].体育科学,2012(8):16-24.

[4] 朱琳,刘礼国,徐烨.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13(5):71-72.

[5] 王虎,吴雅彬.西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搏击,2011(6):98-99,111.

[6] 汪如峰.文化生态困境中土家族村落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0-43.

猜你喜欢

土家族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湘西土家族舞蹈之审美意象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土家风情惹人醉
土家族“猪民俗”的文化现象探析
打溜子
“踢鸡”
浅析土家族摆手舞的“孝文化”土壤
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民居的生态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