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院校中医药文化构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2-04刘磊陈四国黄嘉仪李玉慧
刘磊 陈四国 黄嘉仪 李玉慧
摘 要: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她的指导下得以繁衍生息,现如今也起着治疗疾病、“治未病”养生等重要作用。构建综合院校中医药文化能够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因此综合院校中医药文化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意义。该文以笔者学校为例,在已有医学专业和相关社团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校园中医药文化构建的机遇与挑战,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为校园中医药文化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综合院校 中医药文化 构建对策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c)-0217-03
1 目前综合院校中医药文化构建的现状
1.1 社会氛围有待改善,存在“重西轻中”现象
西医精确而快速的治疗方法得到人们的推崇,而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模式则受到人们的质疑,更有极端者以中医药治疗系统缺乏科学依据为由要求废止中医药体系[1],事实上中医都是作为西医的辅助治疗手段而存在于各大医院之中。由此可见,中医药受社会重视程度并不高,中医药文化也就没有得到强有力的传播,以致校园中医药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
1.2 学校投入力度不大,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综合院校专业多,接触面大,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因此院校对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相对不高。加强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是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实现的,综合院校设置的中医药类专业虽然迎合了社会需求,但由于综合院校体现在“综合”二字并非针对性地指向中医类专业,因此所设置的仍不是其重点培养学科。
1.3 学生接触机会少,文化认同感缺失
就目前社会而言,“有病急治”“病则西治”的思想占据大多数人的头脑,使得学生接触中医药的机会越来越少。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因素的冲击使得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不断涌入国内文化与之融合,而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更使得对各种文化辨识能力不强的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质疑中医的负面思想的影響,如此长久下去,学生逐步缺乏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将成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强大阻力。
2 目前综合院校中医药文化构建的机遇
2.1 国家政策支持,提倡文化自信
近年来,国家在政策方面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比如“健康中国2030”的相关规划的发布和《中医药法》的颁布等,逐步在医药卫生事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中医药文化在世界的医疗文化中的地位和关注度不断上升[2],中医药文化的建设也逐渐形成浪潮。另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中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所以继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就成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工作。
2.2 社会发展大健康产业,中医药保健大有作为
现如今,仅治疗疾病已无法完全保障健康,疾病治疗与预防相结合已成为公众普遍接受的最佳选择。在《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指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而中医药向来倡导“治未病”的模式,其天人合一、整体恒动的思想至今仍为保健养生提供指导方向。据有关部门预测,从2020—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产值将从8万多亿迅猛增长至16万亿。
3 加强综合院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义
3.1 校园成为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点区域
在综合院校中,中医药文化对医学生的职业观、道德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非医学生提供养生保健方向。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共有在校大学生2695.8万人,截至2015年年底,中医药专业在校大学生总数达75.2万人,由此可看出,校园是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重点区域。加强综合院校中医药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其得到高质量、高水准的延续[3],也为中医药文化稳定的传承提供保障。
3.2 提高师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历代中药人的努力与奋斗,自神农尝百草后,中华民族便与中医药结下不解之缘。构建校园中医药文化能提高师生对中医药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如杏林春暖和橘井泉香等。另外,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讲,在综合院校中构建氛围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是明智的,此举在引起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的同时,也能让医学生们用多种角度、多种思维方式去看待疾病与人类的关系,探索病理生理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3 对现代医学研究有启发作用
事实证明,中医药能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便是《肘后备急方》给了屠呦呦灵感与启发。这些传承至今的中药理论,被当代的医学家们利用现代科技加以研究和发展,为临床治疗做出重大的贡献。校园中医药文化的构建势必为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研究“搭桥”,使继承弘扬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研究形成双赢。
3.4 反馈于当地的文化建设,可促进中医药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院校是人才的培育基地、专业知识高地和科学研究的摇篮。而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所以综合院校中医药文化势必伴随着学生毕业融入社会,继而以辐射状态向四周发散,反馈给当地文化体系,充实原有的中医药文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2016年中国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超8805亿元,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当地中医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4 构建校园中医药文化的对策与创新
中医药文化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进行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对策与创新。对于创新,形成“中心—单元—个体”的垂直构建模式和“种药—制药—医展”的垂直构建模式,将大大完善构建体系。
4.1 形成“中心—单元—个体”的垂直构建模式
4.1.1 中心: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
构建校园中医药文化是落实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决定的举措,“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综合类院校可通过促进顶层设计,成立“车头”——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进一步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心将立足于当地中医药研究与中医药文化的发掘、整理与传播,以宣传中医药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为目的,以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创新与文化建设为宗旨。该措施有利于宏观调控,为完成校园中医药文化构建提供重要保障。
4.1.2 单元:院系专业
院系专业在中医药文化构建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中医药文化构建的具体执行者,在垂直构建模式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通过安排课程数量、种类和考核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直接教育模式,因此也将中医药文化渗透到更多人的生活中去。院系专业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对中医药文化构建的执行力度都将直接影响整个校园中医药文化的构建。
4.1.3 个体:学生
学生是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最为主要的参与者与承担者,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弘扬的个体是整个构建体系的重点。如何让非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熟知中医药与中医药文化,是打通校园中医药文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为此,以自愿参与为前提,开展社团活动、选修课教学等活动加强学生中医药文化培育工作,将为构建校园中医药文化夯实基础。
4.2 试探“种药—制药—医展”的水平构建模式
4.2.1 种药:药用种植园
中医中药相辅相成,是中医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据了解,现代青年学生对中药的接触是大于中医的。因此,依托学校用地开发药用种植园,通过现场观察、种药采药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了解中草药生长历程,吸引更多非医学专业学生群体参与进来。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浓厚了中医药文化。
4.2.2 制药:中药房
在高校内依托师资力量建设中药房,以炮制和煎药为主,向大学生展示中药炮制技术和煎药流程。通过开展现场教学,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制药的乐趣,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对质量的高要求。这样可以达到科普性、实践性与乐趣性的统一,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让他们对中医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4.2.3 医展:中医药博物馆
校园中医药博物馆通过对中医药书籍、中药材和制药工具的收藏与展示,进行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使其成为集中药展示、科研宣传、教育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机构。同时可适时搭建中医药文化长廊,其内容在当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形成校园特色。此举在吸引本校学生来参观学习的同時,也能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来了解体验,从而获得中医药文化宣传的社会效益。
4.3 实践课堂与理论课堂相结合,推出社团对外教学与实践
4.3.1 加大社团教学执行力度,成立专业岐黄班、非专业普及班
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体,其加入社团的目的具有相似性。在已有中医药类社团的基础上,以理论课堂为主体,邀请社团指导老师定期开展社团教学活动,具体操作可分为专业岐黄班、非专业普及班,社团教学将成为校园中医药文化构建的重要举措。
(1)专业岐黄班。
对于中医药专业学生而言,他们是可单独存在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个体,对校园中医药文化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强则中医药强。可成立中医文化学习小组,每小组都会负责一套经典著作的学习,如伤寒学派著作《伤寒杂病论》、温病学派著作《温热论》等,此举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医各学派的风格和特长,为中医学派百家争鸣打下基础。
(2)非专业普及班。
而对于非中医药专业学生而言,追求的目标是学习中医药知识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其参与人数直接影响校园中医药文化的构建。开办非专业普及班,应以中医药知识普及为根本,指导保健养生方向,丰富该类学生中医药知识,比如五禽戏八段锦的学习、简单推拿手法的学习等。
4.3.2 开展社团精品、日常活动,邀请非中医药社团参与
学生社团可定期开展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基础的相关实践活动,具体表现形式是日常活动和精品活动,比如中药种植园采草药活动、艾灸制作等。另外,依托社团的组织能力和会员基础,举办校园中医药文化节、校园养生论坛,为提高影响力还可适当邀请兄弟社团参与。除开展校园活动之外,鼓励社团成员“走出去”,进行调研和社会实践,为校园中医药文化的构建提供社会意见。
4.4 建立与其他院校合作机制,互帮互助构建中医药文化
对于中医药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构建能力尚且不强的院校,积极地向中医药文化浓厚的院校学习经验,同时也可与情况类似的院校携手奋进。为此,有必要与其他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在打造学校中医药学术论坛的同时[4],加强学者考察交流、学生社团互动,举行学术报告会,探讨专业难题,交流学习经验,为中医药传承和中医药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
4.5 加强中医药文化的通识教育,完善中医类公共选修课体系
大学专业分类不断细化,专业教学针对性强,学生的专业课程多,高校对于学生的人文知识与科学素养的培养减少。如今为弥补此类空白,很多高校都会设置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实现对学生专业以外的日常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他们全方位发展的要求。校园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课堂这一珍贵的资源,针对非中医类学生开展通俗易懂而又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
4.6 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
构建校园中医药文化,我们应该利用好新媒体宣传平台,拓展宣传渠道。利用QQ、微博等社交软件展开宣传,对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社会事件进行报道,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同时抓住其使用度高、流量大的特点,定期发布中医药文化常识和安全实用的技巧,普及养生知识。另外,研发校园中医药微信小程序,以校园为单位,在其中开发模拟药剂制作等方面的功能。最后,推广植物识别软件、中医药专业软件,激发学生认识中药、走进中医的欲望,并提倡发现身边的中药。
5 结语
随着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现在正是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利好时候,中医药文化的挖掘保护、构建利用也将进入快车道。其中构建综合院校中医药文化是顺应时代潮流,增强中医药科普的重大举措。因此提出“中心—单元—个体”垂直构建、“种药—制药—医展”水平构建、学生社团参与等解决方法。综合院校中医药文化的构建需要高校与社会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希望借此东风打开社会中医药文化构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赵海滨.从文化安全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0):56-57.
[2] 徐永红.试论对外传播语境下中医药文化的发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1-14.
[3] 蒋竞辉.浅析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5):792-793.
[4] 熊亮,易生富,万亚平.论中医药文化主要教育功能的发挥[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