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体验”走进阅读教学中

2019-02-04郭广龙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0期
关键词:体验燕子想象

郭广龙

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眼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让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绽放异彩!

一、质疑中体验,唤醒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于不疑处生疑”,有所发现,有所创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悟文本,主动探究。

在教《燕子专列》一课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质疑:“燕子会飞,为什么要搭‘列车呢?”将其抛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争辩讨论。相机诱导,揭示本质,渗透学习方法,对有创见的学生要大加赞扬,使学生敢想敢说,勇于探索,乐于发现。可以这样引导的:“燕子究竟遇到了什么苦难了?请同学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于是,学生们各抒己见,非常热烈。通过找相关的句子,比较朗读,合作讨论。学生明白了:“燕子是遇到了骤降的气温,同时长途跋涉,又饥寒交迫,最终濒临死亡,急需救助。”通过理解、体悟“气温骤降”“长途跋涉”“ 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关键词语,学生就深刻地理解燕子急需救助,迫切需要帮助。

二、在比较中体验,揣摩品悟

1.抓住关键词句,比较中体验

在教学《桥》的第一自然段“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时,抓住关键词“大”“泼”“倒”导读,读出暴雨凶猛的特点,为学好下文作好铺垫。我运用句式的对比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学会质疑,更进一步地体验山洪的凶猛,侧面体验人物的品格的高尚。如:能否删除“像泼”“像倒”吗?为什么?让学生说说读文后的感受,再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咆哮”“受惊的野马”“势不可当”词语理解,引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进行对词语的揣摩和品悟,想象情境,畅所欲言,进行语言的再运用,逐渐在脑海中形成山洪的独特形象,诗意自然而然浮现,震撼内心的“琴弦”,为品悟下文人物品格作了很好地铺垫。

2.单元内部篇与篇比较中体验

一个单元里的几篇课文大多同中有异,这些特点都是很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教学的。其可以让学生在比较鉴赏中,既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又能做到“举一反三”,深刻地体会文本主题。比如:四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就拿《触摸春天》《生命 生命》两篇课文来说,它们都是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为主题的,但其题材却不同:《触摸春天》是通过描写小女孩安静的种种令人惊叹的、奇迹般的举动,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生命 生命》是作者通过一只飞蛾的极力挣扎,一粒香瓜子冲破硬壳、钻出泥土等描写,充分表现出动植物的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我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举动中体验同样的主题:所有的生命是可贵的,我们应该万分珍惜它,用它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样,促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多角度体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学生从中也认识到:知识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聯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这样,学生的发展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在无言中激发和产生了。

3.课内和课外比较中体验

比如孙双金老师执教《春望》,他为了突出诗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情怀,补充了诗人“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时花溅泪”中的泪是感伤的、痛苦的、哀怨的、愤恨的泪,是忧国忧民的泪;“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泪是兴奋的、激动的、喜悦的泪花,是爱国爱民的泪呀!无言之中做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思想主题。孙老师最后总结说:“他(杜甫)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是啊,在鲜明的比较中,学生深入作者的心,揣摩品味每一句诗,用心朗读,爱国情怀和爱国思想如同潮水在心中涌动,教学目标自然地达到了,甚至超越了。详细分析、品味《春望》,略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悲一喜,一详一略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震撼,渗透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同时,促使学生学会充分发掘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语文素养。

三、想象中体验,激活文本

1.借助课文插图,激发想象、体验

课文中的插图具备了某些文字所不具备的优点与功能,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是其中之一。课文当中的插图是静止的,无声的,是课文内容的体现或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为学生在观察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体验,透过图画的内容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这样课文插图就活起来了,学生的想象中就有了香味,有了人物对话的语言,有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如观察《荷花》的插图时,学生由满池盛开的白荷花想象到荷花散发出的幽幽香味,由荷花的不同姿态想象到一个个身穿白衣正在起舞的舞蹈家,由又大又圆的荷叶想象到那是一个个大玉盘等。

教学中的插图通过学生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体验力,促使学生乐于言语,言之有情,言之有个性。

2.补“空白”,激活个性化感悟

课文中常有令人深思的地方,新理念要求教师要充分留意这些空白之处。这往往就是提升学生思维情感的支点所在。

《桥》这篇课文里也有空白点:(1)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2)“老汉似乎要喊什么……”。

我抓住了这样的空白点来抛出问题:假如像小伙子这样的党员都不排队,会发生什么事情?老汉看到自己儿子被洪水淹没,会喊什么呢?……通过这样地对内心的考问,深刻地体验了老汉的内心的伟大和情操的高尚。

笔者以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导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努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学生主动能动地参与,让“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在学习道路上绽放异彩,助力学生的生命成长!

猜你喜欢

体验燕子想象
燕子
快乐的想象
燕子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燕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