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出炉——荣耀属于这些山东人

2019-02-04董忱

齐鲁周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潍柴成果动力

董忱

“国家最高科技奖”于2000年设立,光听听这个名字,就觉得非常的霸气,当然,这个奖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比如2004年度和2015年度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就出现了空缺。

要想得奖,一定要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出285个项目,山东省共有25个项目获奖。”近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2018年度山东共有25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经省科技厅提名的获奖数量位居上海、湖南和北京之后,列第四位,较上年度前进一位。其中由山东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有12项,获奖数量、质量和覆盖领域均再上新台阶,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山东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带来的实质性成效。

“自然科学领域”突破性发展

“心血管重构分子机制、检测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突破了山东省医学界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空白的历史。

作为最有分量的科技大奖,自然科学奖一直是山东的短板。今年,山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均为第一完成人,占获奖项目总数的7.7%,创山东历史最好成绩。

其中,细胞活性分子平衡浓度的偏离,与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唐波带领团队,经过20多年的艰苦攻关,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同样是这个领域,由山东大学80后教授张澄以第一完成人牵头完成的《心血管重构分子机制、检测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基础研究》,对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有很大帮助,也突破了山东省医学界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空白的历史。张澄同时也成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最年轻的科技人才之一。

“这些研究,或为将来临床开发新的心血管病治疗药物提供借鉴,让更多心血管病患者受益。” 张澄解释了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这项研究主要是针对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高发危重疾病,从发病机制到检测技术,再到干预靶点,对未来可能开发成药物的基因和蛋白进行研究。如果制成药物,效果会优于目前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

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张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得知获奖的消息后,团队所有成员都非常激动,“这次获奖是对我们十年来基础研究的肯定,对我们这个平台、团队和我个人而言,是个巨大的鼓舞,对我们今后的研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毕竟这是咱们山东省医学界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当然,今后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必须要感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大力支持。”

“医药领域”的技术进步

山东中医药大学毕宏生教授领衔科研团队完成的“葡萄膜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葡萄膜炎是眼科常见、反复发作、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的一类严重致盲性眼病。我国约有500万患者,致盲率高,且85%为不可治盲,多发于青壮年,致使患者过早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毕宏生告诉记者,中医药在葡萄膜炎整个病程防治过程中应用广泛,优势明显。

毕宏生作为国家葡萄膜炎中医诊疗协作组组长,带领项目团队继承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免疫性疾病治疗和视功能康复方面优势,针对高致盲率免疫性眼病葡萄膜炎,历经18年研究,在理论创新、诊疗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创建了葡萄膜炎“理法方药”完整体系,推动了中医药理论原始创新,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在科技进步奖里引入注目的还有由山东省立医院赵家军教授作为首位完成人、省立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害及干预”,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记者了解到,在赵家军教授的带领下,该项目开展了10余年临床和基础研究,创新性提出促甲状腺激素直接调控脂质代谢的理论,明确了亚甲减引起靶器官损害的关键机制,为精准诊疗提供了依据。同时该项目制定了亚甲减早期干预对策,建立了我国妊娠期亚甲减诊断和筛查标准,减少了漏诊漏治。

该项成果已经被纳入中国2017版《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2014版欧洲甲状腺学会《妊娠期妇女和兒童亚临床甲减处理指南》、2017版美国甲状腺学会《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等多部指南,在全国超过200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2013年促甲状腺激素被国家卫计委列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洋科学领域”发出最强音

而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海洋科学领域今年呈现出爆发态势,山东省作为第一完成人有3个项目获奖,海洋科学领域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一。

其中,中科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带领团队取得的成果“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唯一一个海洋领域项目,也是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山东省海洋科学领域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带领团队取得的成果“扇贝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荣获技术发明二等奖,是2018年度水产科学领域获得的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海洋资料浮标专家王军成带领团队取得的成果“系列海洋监测浮标研制及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军民两用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潍柴动力”一等奖实至名归

潍柴动力历时13年研发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技术,一举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记者电话联系上了山东重工、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谈及获奖项目他感慨:“这份荣誉是对我们十年来牢记习总书记教诲,心无旁骛攻主业的最大褒奖,是对潍柴动力数十年来扎扎实实搞创新、坚持不懈科研攻关的巨大肯定,是潍柴动力所有员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科技强企的最有力证明,我们用实力和担当撑起了中国重型商用车行业自主品牌的脊梁。”

说到该项目的贡献,谭旭光直言:“项目为我国节能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我国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谭旭光表示:“这个项目彻底改变了我国缺少重型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被动局面,同时也重构了中国重卡行业的市场格局,因为潍柴掌握了动力总成的核心技术,现在国内自主品牌的商用车占到了整个市场总量的99%以上,国外品牌的商用车都已经很难进入国内市场。”

参与该项目的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内燃机研究所教授李国祥介绍,动力总成全称为动力系统总成,即动力产生的系统,由发动机、变速器和车桥3部分组成,原来商用车的动力系统组成类似于搭积木,潍柴动力这项技术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动力系统一体化整体最优的想法并转化为成果。

“结合人、车、路的需求,重新认识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动力,如何实现动力好、省油、排放干净。潍柴动力从动力一体化考虑,产生了革命性的动力系统新理论和认识,使得产品发生革命性变化。”他说。

李国祥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很难,那得是完全的创新。从国内汽车行业来看,卡车领域国外的品牌较少,多为国产,潍柴这项技术发挥了很大作用,技术比国外领先,成本做得又低,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也很强。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也提升了民族品牌商用车市场占有率,实现了节能和排放洁净等效果。这样的项目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至名归。

省外山东人的科技突破

在众多的获奖者中,记者还发现了山东人卢春山的名字,他作为浙江工业大学李小年教授团队的主要成员牵头完成的“取代芳胺系列产品绿色催化合成关键技术与工业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卢春山是我们山东人的骄傲,山东禹城人,2000年考取浙江工业大学催化研究生,师从李小年教授。2003年毕业留校工业催化研究所,开始进行贵金属催化剂技术及其催化加氢工艺的研究及工业应用,2006年攻读工业催化博士学位。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卢春山谦逊地说,“该成果主要贡献归功于李小年教授,是他带领我们整个团队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下,与企业通力合作,经过15年艰苦的努力探索和持续研究出来的。”

作为在省外工作的山东人,卢春生表示,无时无刻都在关注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为家乡做贡献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谈及获奖成果,卢春山说,获奖成果发展了炭载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學术思想,发明了高品质取代芳胺系列产品绿色高效合成的关键共性催化剂技术,建立了三种液相加氢催化新工艺,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该系列产品高端市场的垄断,从源头上实现了工业生产过程的低排放直至零排放,保障了工业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方法、技术、工艺、装备等全创新链成果。使催化剂技术和合成工艺整体技术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推动我国精细化工行业高效、绿色、安全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悉,该成果已经在浙江、江苏、河北和安徽等地区的龙头企业实现了工业推广应用,产品远销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近三年,新增销售约20亿元、新增利税约5亿元。实现了高品质取代芳胺系列产品生产的共性催化剂技术突破与关键工艺装备技术的跨越,形成了催化剂、工程装备、反应工艺与工业应用等技术组成的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成套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与产品品质居国际领先,实现了“源头创新”,带动了全行业技术升级。成果获中、美、日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1件,曾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猜你喜欢

潍柴成果动力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潍柴动力战略布局燃料电池空压机业务
工大成果
潍柴:从领先到引领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潍柴 练好内功赢天下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