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19-02-03毛民陆维维
毛民 陆维维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教规模的扩张,大学生就业困难愈发凸显,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从社会供需、区域发展与高校资源、现实与期望等三方面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提出了化解当前就业形势的对策,一是履行政府职能,落实就业政策,二是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就业服务,三是树立正确择业观,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就业 现状 原因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做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是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时至今日,由高等教育大众化触发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越发严峻,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多角度剖析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探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趋势
(1)就业人数增多,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2018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且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上升至834万人。再加上往届未就业、再择业群体,以及海归毕业生,使得现在就业竞争力和压力越来越大。
(2)经济增长压力增大,就业挑战增多。一般而言,经济稳定增长能有力地扩大就业、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从宏观数据角度看,我国经济存在增速放缓现象,且随着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部分行业受到冲击,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就业面对的挑战只增不减。
(3)经济结构、教育资源差异,就业矛盾突显。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资源分布都不均衡,从而造成各个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不尽相同。以浙江省为例,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发展,工科类专业就业总体较为平稳,而人文社科类专业需求相对不旺,师范类、医学类参考事业编制竞争激烈。
根据麦可思发布《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近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整体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不仅会考虑薪酬待遇,也会重点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环境、个人兴趣、行业前景等其他因素:创业、奔赴基层就业的应届生比例增加,应届生将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的比例下降,转而流向新一线城市;毕业生“慢就业”心态逐渐凸显,找不到满意工作,希望理性寻找发展方向,成为多数毕业生没有毕业即工作的主要原因。
2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2.1社会供需不平衡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事业单位等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的需要,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很多高校无法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招生规模,培养新兴职业的专业型人才。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欠合理,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上仅考虑学校的实际水平和发展定位,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多数高校均开设社会热门专业,如计算机、金融管理、机械等,造成师资和结构性人才浪费,增加部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而社会所需的高级技术类人才却供不应求。
2.2区域发展、高校资源分布不平衡
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大城市,导致人才分布不均匀,同时这些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发展前景,人才竞争激烈,很多毕业生未能有效就业,欠发达地区部分企业也面临没有求职者的尴尬处境。同时,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对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需求也有所不同,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有效就业。尽管国家实施的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发展,由于缺少相对应的就业保护政策, 如户口、档案等限制,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
2.3现实与期望不平衡
随着就业人数剧增,用人单位也提高了就业的门槛,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学历层次,但高校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往往要高于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受客观原因的影响,课程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促进就业及创新创业的力度不够,导致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缺乏社会实践、职业规划与技能的培训,就业创业动力不足。
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心理也更为复杂多变,一方面, 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主观意识上缺乏理性的判断与自我认知; 另一方面,受家庭观念的影响,择业期望值偏高,盲目追求某些热门或高端的行业,如机关事业单位,过分注重薪资待遇和工作条件。这些错误的就业心态是恶化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潜在因素。
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解决途径
3.1积极履行政府职能,加强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大学生就业问题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第一,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体系,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合理的政策倾斜,解决毕业生在户籍、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流动更加自由;
第二,继续推行和确保落实相关的就业创业政策,为特殊群体毕业生提供特殊的就业创业服务,促进就业规范,消除就业制度障碍的影响,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调控,统筹协调大学生实习制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强化就业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就业服务中心的作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咨询,搭建企业用工与大学生求职的平台。
3.2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就业服务,充分发挥全程就业指导的导向作用
高校要对毕业生加强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和指导,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加大学校政策倾斜力度,从人员到经费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和投入,多途径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
第一,整合優化高校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以优势专业为基础,提高课程质量、实践性以及竞争力,使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学识;
第二,注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二级学院、教师全员参与就业,吸收有学科背景的教师,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教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建立一支全方位、高素质的教职队伍;
第三,完善就业服务,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生涯,科学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搭建理论平台、专业特色平台及实践平台,定期邀请校友和企业工作人员等开展职业规划、职业技能、求职面试等方面的就业指导讲座,形成科学、系统、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第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创业相结合,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鼓励想法成熟、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创业;
第五,建立企业信息库,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公告栏等途径加大就业信息的宣传,实现就业信息的共享,利用校友资源,邀请企业来校开展宣讲会,为大学生提供有效、开放的就业信息;
第六,搭建高校与企业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走进企业、走入社会活动,通过建立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与企业交流机会;
第七,关注学生就业心态,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以组织协调、环境适应、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方面的就业教育,使学生具备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健康的择业观;
第八,加大资金投入,激励学生积极就业创业,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提供各项便利,注重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帮扶,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3.3树立正确择业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过程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面对用人单位提高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大学毕业生个体的自我完善是关键:
第一,正确认识自身定位和发展,积极规划大学生活以及职业生涯,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正确看待薪资待遇、区域经济、工作环境等择业因素,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第二,根据社会需求,在校期间不断充实自己,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锻炼,培养专业知识能力、可迁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三,积极求职,积极参加校内外就业指导活动、招聘活动等,面对困难与挫折,理性思考,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身求职能力,勇于面对现实与挑战,保持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
4总结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化解当前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离不开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坚持政策为导向,不断完善高校招生以及人才培养体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充足条件;同时,大学生要理性看待就业形势,调整正确心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尽管,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只要坚持“政策指导就业,社会调节就业,学生自主择业”的长效机制,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可得到进一步缓解。
参考文献
[1] 马宁.大学生就業现状多维剖析及就业指导长效机制构建探析[J].就业指导,2013(16):40-43.
[2] 白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3(15):116.
[3] 李建成,张志业,郝惠君.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03):100-103.
[4] 高飞.新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8.
[5] 张小英.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0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