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物流管理策略探讨
2019-02-03龙婷
龙婷
摘 要: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均应该积极遵守环保理念。在电商行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物流服务过程中,一些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所以,物流企业也必须加强物流供应链的改进,积极建设和发展绿色物流管理,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减少物流服务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本文对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物流管理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与广大研究者相互讨论,共同为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管理策略
时至今日,物流影响着我们许多人的生活,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比如物流包装物的处理,以及货物存储、配送等问题,都成为物流行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于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物流行业应如何实现绿色化、环保化发展成为广大研究者以及物流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绿色物流发展还不够成熟,其中还存在许多意识问题、技术问题以及制度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对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研究,不断完善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之路。
1 绿色物流的概述
1.1 绿色物流内涵概述
绿色物流是一个基于物流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的新型的物流管理理念与模式,绿色环保是绿色物流发展的前提,是指在物流运输服务、仓储、包装等各个环节中渗透环保的概念,重视物流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这也是新时期低碳经济环境提出的重要要求,是促进生态平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2 绿色物流发展的意义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越来越完善,通过发展绿色物流,提升物流行业的节能减排力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为物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提升物流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1]。其二,绿色物流的发展使得物流企业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国家在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可给予合适的政策倾斜,从而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使其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在国外物流企业融入我国的过程中,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严峻,想要在这严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物流企业也必须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而發展绿色物流便成为其重要方向,将成为物流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2 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物流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绿色物流管理观念较为落后
绿色物流是一个新型的物流管理理念,其与社会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需要得到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才能将绿色无污染的物流发展理念传播到全国各地,也才能引起物流行业的重视[2]。但是,由于我国绿色物流管理观念比较落后,人们对于绿色物流的认知较少,国家在绿色物流发展方面也缺乏有效的调控措施,所以,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缓慢,且缺乏规范化发展目标。
2.2 绿色物流管理制度比较滞后
制度是绿色物流科学发展的保障,是指导绿色物流前进的路标,对绿色物流管理取得良好的成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绿色物流管理是最近几年刚提出的新型概念,与之相关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专业、专门的政策体系,使得绿色物流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渗透,物流行业的发展也面临较大的阻碍。此外,绿色物流管理涉及到物流服务的包装、仓储、装卸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的参与主体都需要进行利益分配,但是,由于没有可靠的制度作为利益分配标准,导致参与各环节利益分配的主体之间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在物流服务体系中的合作度降低,许多资源被浪费,难以实现绿色物流管理目标。
2.3 绿色物流中运用的技术较为落后
许多西方国家的绿色物流已经实现了电子数据管理、准时生产,但是,我国的绿色物流依然缺乏统一的研究机构对绿色物流进行管理。物流供应链中涉及到多个环节,想要让多个环节能够相互配合,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就需要扎实的技术支持,比如在包装环节需要绿色可循环使用的包装物,这种包装物生产就需要可靠的技术。但是,我国可应用的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的研发却非常落后,可使用的技术也非常少。同时,我国劳动力比较充足,且劳动力价格较低,使得我国对于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开发力度降低,这也是我国绿色物流管理技术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许多运输服务都停留在传统运输技术上,难以满足绿色物流建设需要。
2.4 物流管理体系中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从我国物流行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物流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进入物流供应链的门槛较低,所以许多工作人员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物流服务培训,尤其是物流供应前线的工作人员,许多都只会简单的包装工作、配送,而对于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较低,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熟练[3]。许多参与物流供应服务的劳动者都没有接受统一、正规的培训,在工作中只是按照管理者要求的简单流程完成物品的包装、运输、培训,且没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这使得物流从业人员在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经常与客户发生争执,影响物流企业的社会形象,从而对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不良影响。
3 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物流管理策略分析
3.1 加强绿色物流管理理念的宣传与意识培养
绿色物流管理理念的推广与普及是物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基础,其不仅需要在企业内部加强绿色物流管理理念的宣传,增强员工的绿色物流管理意识,还需要向社会推广绿色物流理念,促进社会群众对企业绿色物流形象的认知,并积极维护自身的绿色社会形象,赢得社会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在同业竞争中增强自身优势。所以,物流企业需要加强绿色物流管理单位建设,配备专业的绿色物流管理人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提高对绿色物流管理产业的投资,加强企业员工的绿色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将绿色物流管理理念融入到物流的包装、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提升物流企业整体人员对绿色环保的重视度[4]。此外,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政策对绿色物流发展的促进作用,从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开始,由上至下地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3.2 加强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研发与先进技术的引入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新型的通信技术、绿色包装材料、先进的安全技术、检测技术等等,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需要重视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利用,也可考虑从发达国家引进一些比较先进的绿色物流管理技术[5]。首先,物流企业需要高度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在自身的物流服务建设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科技技术,不断提升物流管理效率。其次,物流企业可通过与发达国家间的合作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不断丰富自身的物流管理技能。然后,对于积极研发新技术的物流企业,国家应给予适当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激发物流企业的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研究积极性,促进我国绿色物流管理的快速发展。
3.3 重视绿色物流管理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
物流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为了加快我国绿色物流的管理,提升我国绿色物流管理技术与人才素质,应当从我国的教育角度出发,加强绿色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为绿色物流未来的发展储备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同时,高校作为我国理论研究的重要场所,需要结合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国情、绿色物流发展目标等,积极研究改善绿色物流管理的新理论,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针。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应当加强企业员工的绿色物流管理技术与素质管理,重视高素质物流工作人员的引进与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绿色物流发展的人才力量。
3.4 积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绿色物流管理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与我国的社会效益与国家的政策效益密切相关[6]。所以,国家应当从宏观方面给予发展绿色物流的企业大力支持,鼓励其研究和开发出高效率、低消耗、高利用的新型物流管理元素,积极发展新型多元化环保型社会。虽然经济的发展无法规避资源消耗因素,但是,我们可通过高效的管理、先进的技术来将资源的消耗降低,实现节约资源的目的,将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使得我国的物流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而物流经济的发展需要可靠的交通工具做保障。物流运输中对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是导致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所以可从交通工具入手,加强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究与制造,并将其投放到绿色物流管理中,以此降低物流运输中对有限资源的消耗,实现绿色运输的目的。此外,国家需要针对绿色物流发展目标,制定出合理的绿色物流管理标准,指导我国绿色物流企业的发展。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物流是当代物流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低碳经济环境对物流行业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当前,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还存在技术、人才素质、制度、觀念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绿色物流的快速发展,提升绿色物流管理效率,应不断加强绿色物流管理理念的宣传与意识培养、加强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研发与先进技术的引入、重视绿色物流管理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积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等,不断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郑伟.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06):382.
[2]牛涛.关于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1):91.
[3]张轶鹏.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J].商场现代化,2018,(22):28-29.
[4]李秀平,续笑嘉,李晓曼.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探讨[J]. 经贸实践,2018,(21):147.
[5]王德方.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01):47-48.
[6]张小玲. 低碳经济背景下赣州市推动绿色物流管理研究[J]. 现代商业,2016,(04):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