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9-02-03郄君李颜鑫
郄君 李颜鑫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其中京津冀一体化于2014年正式成为我国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各产业选择了转型发展,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当地的企业更是如此,人才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强,为此在区域内采用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在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需把握住时代契机以迎接新挑战,探索出有效的革新途径。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高效;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京津冀意指我國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在国家部署的发展战略中对三地进行一体化发展,可驱动三地经济的增速发展,起到积极拉动内需的重要作用。自京津冀一体化经济战略实施以来为当地的企业带来了较多的发展契机,相应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强。技术人才在产业转型换代的重要经济发展时期成为炙手可热的有效资源,为此需对我国的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建立起有效的复合型人才支撑体系,侧重人才在创业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培养,这是社会发展当下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相关理论研究
1.1 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是从教育的层面出发对各种经济发展现象进行的诠释,运用不同的经济学方法最大限度的对教育和经济间的关系进行量化。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和教育社会化两个理论。前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实证分析了经济的增长趋势,对反映出劳动者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人力资本舒尔茨是这样展开研究的,通过对成本效益的分析将教育的成本及收益间的数量关系作为计算基数,对教育的社会收益进行计算后实证了国民的收入会因为国家加大教育投资而有所增加,而民众收入的增加推动经济增速度发展。后者则是从教育具有的社会功能出发对教育在劳动者个性化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进行研究。
1.2 教育系统论
教育系统论就是在教育领域中融入现代系统理论,对教育的内部进行系统的反思,以解决内部存在的问题,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效益。在系统理论下各组成要素的各种功能加在一起还不及整体的功能,也就是说1+1会大于2。由零散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后形成了一个整体系统,总体效用会随之呈现出叠加式的增长效果。系统化整合教育资源会强化教育的协调性,使其更具生命力,减少资源浪费的现象提高有效利用率。教育系统论在高等教育一体化过程中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从理论的层面对其进行指导。
2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校生中有7%是京、津、冀地区的,其中在校研究生中有1/5是这三地的。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最具优势的是北京地区,三地不同级类教育的在校生数量在全国同级类教育在校生总数中的占比数据显示,高等教育类占比约为7%,普通本科和专科类占比约为8.6%,研究生类占比约为19.9%,也就是说全国有20%的在校研究生均在京、津、冀三省范围内。可以说京津冀三处区域是重要的培养研究生基地是毋庸置疑的。
从京津冀三地的不同级类教育在校生数量来看,构成占比中高等教育类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河北地区,占了三地总生数量的80%上下,北京和天津占比持平均为10%。普通本科和专科类的在校生数量占比中最高的也是河北,占比为53.4%。研究生类在校生数量占比较之高等教育、本科和专科类有所区别,占比最高是北京,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占比分别为76.3%、13.7%和10.0%。可见北京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在全国各地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三地可充分利用这种绝对的资源优势,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3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3.1 与社会需求脱节
为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当地高校高等教育的效能,需从发展区域产业的根源处着手才行,根据当地产业的发展特点,结合产业发展优势对培养人才的模式进行优化设置。但目前我国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采用的是固化的模式,追求的口径统一主要是一种通识化的培养方式,培养出的人才有着相似的规格特点,与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类型匹配度较低。为此高校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京津冀三地对人才类型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创新学科专业,以订单式培养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2 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当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校普遍采用的是通识性的教育方式。本人认为通识性更适用于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但不具备普遍适用性,无论专业研究、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情况下不应统一适用通识教育模式。京津冀三地在其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对三地的功能进行定位,以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创业来定位北京,以北方经济枢纽来定位天津,以产业链重要基地来定位河北。这意味着国家产业价值链上的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及集团企业将会倾向于把公司总部设在天津,北京部分生产型服务产业也会转向天津聚集。河北将因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在京津冀国家产业链上,成为高新技术配套产品的专业加工基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对此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解,正确认识京津冀各省在一体化中的功能,调整培养方案和培养特色为三地的经济建设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3.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京津冀一体化被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规划内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显得更为重要。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应以创新的精神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我国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完善,高校和企业间缺少有效的结合点,学生缺少可有效提升专业技能的渠道。多数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愿让没有相关经验的大学生加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同时因商业机密和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等原因,即使大学生获得在企业的实习机会,也多是对技能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单一且枯燥对其专业技能的提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长此以往大学生如同廉价劳动力,高校的实践教学成效也就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了。
3.4 师资队伍不完善
问题为高校施教的主体,教育队伍的水平高低反映着高校的水平。哈佛大学的前校长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校舍和学生的数量不是一所学校的立足之本,出色的教师才是高校得以发展的重点所在。在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后,高校师资队伍面临着较高要求的建设挑战。当下多数高校的师资结构缺少合理性,作为师资队伍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师资结构除了年龄、学历、职务外还包括学缘和专业等方面,只有这些结构因素合理了整个师资队伍才能得到较好的建设,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4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4.1 专业建设改革
高校可借助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契機,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对专业进行优化设置。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出应用型的高质量人才。在专业建设方面应注重其复合、动态和专业的特性,复合性方面能够有效解决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出跨学科的人才;动态性要求及时根据变化的职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专业性要求开展的高等教育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接受到与其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能力提升教育。为此高校需对长期服务的经验进行总结,准确定位打造出高校独有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
4.2 课程体系改革
京津冀三地一体化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应用性,为此高样可模块化设置课程体系,针对基础学科创设学习平台,重整教学的内容使其更具实用性和工具性,增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提高其创业教育课程在总学分中的占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育才准则上将课程体系的设置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另外教育工作者需对教育特点有正确的认识,向着办学的目标科学合理的编制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4.3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鉴于实践教学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重要性,需加大实践学习环节在所有学习环节中的比重,可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也可开展集中性的实践活动,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分数,可为总学分的30%。根据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在企业中开设部分课程,学生经过实岗课程训练后达到课程要求才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将实践作为高校重视的课程内容,将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改变侧重理论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方面应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实践观念,让其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掌握到与实际社会及企业需求适应的技能。学校方面应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践基地,通过机构间的合作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创设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实现利益上的共赢。
4.4 师资队伍改革
高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通过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推进。对高校来讲,整体上师资队伍的水平在其人才培养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入,教育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教育的重心也受之影响有所改变。对此高校教师应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把握住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机会。高校则需对院校的师资水平进行提升,让其充分认识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高校方面需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5 结束语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高校结合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时,还需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将实践教学作为重点课程,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为京津冀一体化下的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有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宇.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U].广西社会科学,2014,(12):213-216.
[2]张淑艳,邢浩,李月朋,张金红.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职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U].价值工程,2015,(24):161-163.
[3]刘晓瑜,常丽娟.京津冀经济圈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D].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