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芸芸众“美”彰显语文之魅力
2019-02-03杨春霞
杨春霞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善于把“审美教育”相互渗透并有机地融入其中,不仅顺应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观的根本要求,而且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功能,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有机结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有“美”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因为有“美”的追求而变得有滋有味起来。所谓“审美教育”,就是指通过物质和精神等不同美的形式,以耳闻目染的渗透之法,不断激活并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心灵,让他们在“美”的陪伴下学习、生活与成长。那么,究竟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的“审美”教学呢?
一、通过阅读解析,努力让学生品尝孕育其中的语言美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结构形式。如果说语言是外壳和肌体,“美”是精神和灵魂,“语言美”就是精神灵魂在外壳肌体上的流动和意蕴。人们常说“语言是有温度的”,正是这种“语言美(或言语美)”的重要体现之一。以《烟台的海》教学为例。课文以“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为喻,写出了烟台海浪的汹涌澎湃和蔚然壮观气势,也正因为如此,它溅起的浪花有“数丈高”,发出的声音是“雷鸣般”,甚至把“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阅读这些语言文字,既为人传递“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又让人产生“赶紧远离、小心危险”的内在冲动。同样“嬉戏、害羞、顽皮”的春浪,以及“恬静、温柔、浪漫”的夏浪……如此比喻、拟人,如此“妆扮”的语言,赋予烟台的海“四季有别、动兔静子”的特质。
二、通过情境创设,努力让学生品尝孕育其中的意境美
语文知识蕴含着幽远深远,意蕴隽永的各种意境。然而,小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还相当薄弱,如果缺乏外在力量的借助和支撑,他们就难以深刻地领略并体会语文中的悠悠意境,这种教学效果必然会因此而大打折扣。有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或创设与之相应的良好情境,并通过丰富多元的情境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切实体悟蕴藏其中的意境,并且品尝由此而生的芸芸美意。以《黄鹤楼送别》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以“江水東流、烟雾迷蒙、繁花意柳、点点沙鸥、孤帆远逝、水天一色”等意象,为小学生呈现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番景象。从“把酒话别”到“挥手作别”再到“临江远眺”,充分体现了由“环境、人物、情谊”所构筑的依依惜别的美好意境。
三、通过引导想象,努力让学生品尝孕育其中的形象美
“人”是语言作品中的“第一元素”,由具体人物、行为事情及其性格特征所构建的“人物形象”,是直接流露、最为显性的“硬性元件”。正是这些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让阅读者从语言感知和充分想象中,切实感悟到了“真善美”与“假恶丑”。以《最后的姿势》为例。笔者组织并引导小学生,从“每天六点多就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带她散步”“早早到校上班”,想象谭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工作的人;从教育学生“人生价值”的说辞中,想象谭老师是一个充满社会担当和时代责任感的人;从留下“最后的姿势”、现场救援人员和获救学生的描述中,想象谭老师是一个至死不悔、充满力量的人;从生前同事的客观描述中,想象谭老师是一个舍己为人、恪尽职守的人……谭老师的美好形象真的让人永久怀念!
四、通过生活链接,努力让学生品尝孕育其中的情感美
有人如是说道:“从外来途径获取的情感虽然美好,却需要融入实际生活进行重新沉淀了,才是实实在在的情感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小学生切实体悟美好情感,并逐步渗透到他们的精神血液之中,我们须要把课内教学与生活元素相互渗透并进行重新沉淀,才能赢得实质性的情感教育效果。以《爱如茉莉》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在回忆基础上谈一谈发生在家庭生活中“让我感动的一些事”。由于这是一种非常熟悉的话题,学生们不仅言之有兴、滔滔不绝,而且言之有物、情真意切。有谈父母之间的,有谈亲子之间的,有谈祖孙之间的,有谈邻里之间的;有令人赞颂的,有令人兴奋的,有令人慨叹的,有令人苦恼的……无论什么故事,“喜怒哀乐皆是情”。生活化情感教育才是最美最实在的。
五、通过激情体悟,努力让学生品尝孕育藏其中的精神美
“物质之美就在于可供欣赏,精神之美更在于相互传颂。”就本质上来说,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只是让学生感悟其中,而在于精神上的“迁移与内化”。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例。文中讲述了年轻而富有才华的肖邦,在满怀悲愤地离开波兰而远走法国之后,他日夜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并且把这亡国之痛和对祖国前途的担忧,全部地倾泻在音乐创作之中,18年来不停地奔波,积劳成疾、旧病复发,最后在弥留之际留下了令人悲情的这一遗嘱。这种“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情怀,充分地显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之美。笔者在引导学生认真领略并激情体悟后,让他们结合实际认知,积极开展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活动。大家一致认识到——正是各种精神力量的正强化作用,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这种“美”是永恒的。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中蕴含着丰富多元的“美”的元素。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把知识能力教学与情感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让“芸芸众美”有效支撑着学生的心灵时空。
【参考文献】
[1]王萍,高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130-131.
[2]陆险峰.审美教育彰显语文课堂魅力[J].名师在线,2019(26):64-65.
[3]丁丽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文审美能力培养摭探[J].成才之路,2019(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