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幸福观及其新时代意义

2019-02-03赖柳素

现代交际 2019年23期
关键词:幸福观马克思新时代

摘要:关于幸福的讨论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幸福该如何理解、如何实现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从追溯马克思的幸福观的理论渊源出发,概括了马克思关于幸福观的四重意蕴,即劳动创造幸福,幸福是既要物质丰富又要精神愉悦,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辩证统一,幸福的最究竟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后论述马克思的幸福观对新时代的个人理解和追求幸福、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中国方面分析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幸福观 新时代 意义

中图分类号:G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230-02

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幸福指数却没有同物质的丰富程度相当。解决这一现实的矛盾,让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时代,追溯其幸福思想的思想渊源并研究马克思关于幸福和其关于追求幸福的方法的相关阐述,这对于我们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幸福观的双重渊源

马克思幸福观形成的理论渊源主要是受西方早期的关于人的快乐、幸福的观点和理论的影响,主要可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的影响。随着马克思学习的不断深入,其研究视角逐渐转向现实的社会的人和人们所生活的物质世界,通过对现实社会敏锐的观察、体悟和研究,对西方早期的关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的幸福观开展批判和吸收,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唯物主義幸福观。

(一)西方早期的感性主义方面的幸福观点和思想

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快乐幸福观

德谟克利特根据原子论的相关理论认为幸福其实就深藏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而非人们常认为的以占有物质为满足。人们可以通过控制自我的行为来获得肉体和精神相统一的完整的快乐,这种快乐即幸福。

2.伊壁鸠鲁的快乐终极目标观

在伊壁鸠鲁看来,真正的快乐就是我们的身体没有痛苦,我们的灵魂因不受外界的干扰而获得宁静。伊壁鸠鲁关于快乐的观点开始带有一些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

3.爱尔维修的自爱幸福观

爱尔维修所说的这种自爱是指提倡人们不去关注自身肉体上的痛苦而只是追求快乐,这种自爱是一种只顾自己的自私自利的爱,因此这种快乐是一种狭隘的快乐。

4.边沁的趋乐避苦幸福观

边沁认为人们为了实现幸福和快乐,必然会在生活中本能地逃避让自己不快乐且于自身不利的事物。边沁认为人们的这种趋利避害的行为是人的本能使然,并且带有功利色彩。

西方早期的感性幸福观侧重从人自身的欲望来思考关于快乐的意义和人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幸福,偏向人的感性方面的快乐。

(二)西方早期理性方面关于快乐幸福的思想及观点

1.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幸福观

苏格拉底认为人只要对自己有了充分彻底的了解和认识,那么人就可以免灾得幸福。同时,苏格拉底认为只有达到灵魂不朽才是最究竟的幸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就要禁欲,即努力放弃所有物质欲望和肉体上的欲望。

2.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即幸福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至善”即幸福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活动中各种具体的一个个“善”的逐步实现来达到目标。同时人们在人生中应该树立一个长期追求的目标以追求幸福人生。

3.柏拉图的禁欲幸福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要获得德性与智慧双全的幸福人生,就要放弃一切的物质享受和肉体感官上的欲望以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幸福,这才是最究竟的幸福人生。

4.康德的道德矛盾幸福观

康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善良的意志”等区别于道德这一因素来获得幸福,康德虽然看到了人是同时兼具有感性和理性,但是却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让人信服的可以将两个世界的道德衔接起来的有效路径,从而导致他的幸福观是一种道德矛盾的幸福观。

西方早期的理性的幸福观更多的是强调人们要努力控制人对物质和肉体的欲望,追求至善的道德或者是精神上的幸福。

二、马克思幸福观的四重意蕴

马克思通过研究西方早期的幸福观,发现不管是从感性方面还是理性方面去理解分析关于幸福的意思,都不能究竟、真实地阐释幸福的真意。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对什么是幸福依然感到困惑,依然感到不快乐甚至是不幸。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人们应该怎样追求幸福?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运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并吸收了西方早期的关于幸福观的思想,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幸福观,该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重意蕴:

(一)劳动创造幸福

西方早期的关于幸福的探讨都是从唯心主义的角度出发,因此这些幸福观都是从精神层面上去寻找幸福的源泉,进而导致这些所谓的幸福永远都是游离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人们自然无法真切地感受幸福为何物。而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这一现象,开始从人们生活的经济事实出发去研究什么是幸福、幸福又是怎么来的。马克思通过探究人与动物的区别,发现正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导致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这一“生命活动”即人们的劳动实践活动。人们的劳动最先源于人自身生存的需求,也正是劳动,人类才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的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由低级向更高一级的满足的发展,物质上的满足的升级进而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同时人的本质也在人们劳动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验证和确认。马克思指出,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并实现由低级向更高一级的发展,以及人类最终能从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最终得以全面自由的发展并获得最究竟的幸福的根本原因就是劳动。一旦人类的劳动活动停止,人类将不复存在。因此马克思所谈的幸福,是现实的人在现实的生活中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获得的幸福。

(二)幸福是既要物质丰富又要精神愉悦

西方早期的幸福思想基本上都是强调追求精神上的快乐幸福,甚至是为实现精神上的快乐而要放弃物质的享受和肉体的欲望。马克思则认为对于一个肉体上挨饿的现实的人来说,精神上是无法体验到快乐幸福的。但是,仅仅是满足人们生存的物质方面的需求也不是最究竟的幸福。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现象发现,虽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物质逐渐丰富,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的同时,却没有感到真正的幸福。最终马克思通过研究得出:人类在获得物质上的需求之后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只有当二者都得到满足,人们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只有物质的满足而缺乏精神上的享受,人们就是被物所奴役;只有精神上的满足而物质贫乏,人们将陷入对缺乏物质的贫困的痛苦之中。

(三)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辩证统一

感性主义的幸福观和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更多强调的是个人追求精神上的幸福感觉,这种幸福带有浓厚的自私自利的色彩。而马克思所探讨和追求的幸福则是现实中的人,这个“人”是“类存在物”,既指活生生的单个的人,亦指由一个个“现实的个人”组成的人的集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生活中人无法离群索居,只有在现实的社会中人才能实现物质和精神方面双重满足。而个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也丰富了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内容。社会的整体幸福指数是源于一个又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人的幸福指数,个人的幸福的实现有赖于社会的幸福这一基础,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的幸福,则是社会的幸福的最终的目标,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马克思幸福观的新时代意义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新时代,人们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幸福感却没有提高甚至有所倒退,人们为何普遍感到不幸福了呢?原因何在?以上通過整理马克思的幸福观的四重意蕴,我们发现马克思关于幸福的思想对于个人理解幸福、通过劳动创造幸福人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逐步富强起来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中国、实现美好生活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层面的意义

如今人们虽然享受着物质带来的快乐,但是大多数的人都普遍缺乏幸福感。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幸福二字的真实内涵。马克思关于幸福的内容的阐述则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理解幸福的科学含义,指导我们理智地追求幸福,过有意义的人生。

1.个人要树立科学正确的幸福观

从马克思对幸福观的阐述我们知道,所谓科学的幸福观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物质上的幸福和精神上的幸福相统一,坚持把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坚持劳动创造幸福,坚持相信人类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最究竟的幸福。

2.正确地追求和创造幸福

一是要合理适当地享受现有的物质条件给我们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条件为未来创造更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要不断丰富精神方面的内容并努力做到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而获得物质精神的双重满足的幸福感。二是在个人的幸福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要努力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他人的幸福,不能为了实现个人的幸福而牺牲他人甚至社会的幸福。三是要正确地对待追求幸福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困境。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不怨天尤人、不唉声叹气,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迎接挑战。四是要把个人的能力和才华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建设中去,通过劳动创造幸福人生,丰富人生的意义。

(二)社会和及国家层面的意义

从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幸福是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不仅对个人追求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对国家和社会方面也有重要现实价值。

1.国家和社会要提倡尊重劳动,鼓励创造

马克思的幸福观告诉我们,只有劳动才是幸福的源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的创造,物质的创造就是靠劳动,一个民族一旦离开劳动,就离灭亡不远了。因此,只有劳动,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有追求幸福的可能。社会也要倡导爱岗敬业,提倡劳动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贵贱之分,提倡要以“螺丝钉”的精神来对待个人的本职工作,为自己更是为实现幸福生活创造条件。

2.国家要加强民生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国家要加强民生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在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能有更多的获得感,提升个人和社会的幸福指数。让人们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去。

四、结语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科学的幸福观,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幸福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努力追求幸福的人生。国家要坚持马克思的幸福观的指导,积极开展各项民生工作,让整个社会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美好局面,实现人们对美好的未来生活的期望,过上幸福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钱美娜,王永贵.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现方式[J].求实,2016(4).

[2]种海峰.马克思的幸福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

责任编辑:赵慧敏

[作者简介]赖柳素,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幸福观马克思新时代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别开生面的描绘
略谈资产阶级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