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雷雨》中的西方文化元素

2019-02-03陈冬梅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6期
关键词:西方文化艺术魅力元素

摘  要:曹禺创作《雷雨》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对中国现代戏剧创作影响深远,本文对此进行论述分析,揭示隐藏在中国文语境中的西方文化元素,探索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关键词:《雷雨》;西方文化;元素;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陈冬梅(1972.12-),女,汉族,讲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1

曹禺的创作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他将西方文化元素巧妙地置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使其作品独具魅力,《雷雨》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雷雨》的西方文化元素,论证这部作品影响深远的原因。

一、关于作者和作品性质:诗人和悲剧

曹禺接受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创作理念,古希腊时期推崇悲剧,悲剧的本质是摹仿,使用格律文撰写,属于诗的一种,悲剧创作者被称之为诗人。亚里士多德也不例外,其《诗学》主要是悲剧的创作理论。因此曹禺将自己看作诗人,将悲剧作品《雷雨》称之为诗,他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人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1]

亚氏在《诗学》中认为悲剧创作要选择“还有普遍性的事”,因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2]因此,曹禺选择了社会地位相差悬殊的年轻男主人与女仆人的爱情事件,有钱人家年轻美貌的妻子和年龄相仿的继子的乱伦恋情,均蕴含着悲剧产生的必然性。

二、结构形式

《雷雨》按照“三一律”的创作原则安排戏剧结构,“三一律:渊自亚氏《诗学》,法国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将其定义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的充实”。[3]这一创作原则,成为17、18世纪西方文学创作的金科玉律。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用 “三一律”结构形式写成的多幕剧。该剧的地点设置在周家客厅,时间安排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 “当夜两点钟光景”不到一天,把周、鲁两个家庭前后30年的矛盾冲突集中展开完成,通过母子乱伦、兄妹乱伦这样带有普遍联系的社会生活事件,在舞台上,充分展开矛盾冲突,基本中践行了“三一律”的创作原则。

三、结构技巧

在结构技巧方面,亚氏指出,“突转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人。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4]

在《雷雨》中,每个角色幻想的破灭、希望的落空和思想的陡然清醒、感情的一落千丈等都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主要在于对“发现”和“突转”创作技巧的巧妙使用。如鲁妈“发现”周萍与四凤兄妹乱伦后,由坚决反对突变为同意他们离开;蘩漪发现周萍和四凤兄妹亂伦后,对周萍的情绪由愤恨突转为怜悯;周萍发现自己欲摆脱母子乱伦又陷入兄妹乱伦的深渊后,突然开枪自杀;鲁大海发现自己仇恨的资本家是生身之父时,突然消失不见,皆严格遵循了“发现”和“突转”结构原则。

有人质疑他对西方理论的刻意模仿,对于此他自己也说《雷雨》的结构“有些太像戏”了,技巧上也“用的过分”了。[5]但并未影响作品本身产生的影响力。

四、情节设置

曹禺将多部西方戏剧中的场景和情节结构挪用到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使中国观众在熟悉的中国文化语境中感受一种新异性,具体体现在:

1、场景设置,《雷雨》中的周公馆与《玩偶之家》海尔茂家的客厅如出一辙:装潢精致、四处封闭,像是一个全封闭的罩子。这样舞台设计,演员能够完全排除外界干扰,忘却观众的存在,保证了演出的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2、情节结构,《雷雨》与易卜生《群鬼》亦十分相似,二者均采用补叙的手法,《雷雨》30年前从德国留学回国的年轻富家公子周朴园与女佣人侍萍的恩怨情仇的故事,采用补叙的手法,压缩在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的光景”不到 24小时的有限时段中,易卜生戏剧《群鬼》亦如此:故事的结尾放在戏剧的开始,十几年前,欧士华从巴黎归来,与其家女佣吕佳娜相恋的情节通过补叙的方式逐渐中呈显。

《雷雨》不仅能在易卜生作品中找到熟悉的情节结构,在不同的情节推进中亦可见在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高尔斯华绥的《斗争》、契诃夫的《樱桃园》等作品中找到熟悉的情节结构。以至田汉说,“这戏的情节是由几个名剧杂揉而成的。”[6]

综上,《雷雨》是一部充满了世界性因素的作品,许多地方与世界文学名作相接近,[7] 希腊悲剧及人类学、甚至精神分析学说,对于他的影响是强烈的,[8]正是其作品中大量西方文学文化元素的出现,使他的作品结构紧凑,情节具有张力,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中国观众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场域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发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由此产生的艺术魅力使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的写作》,《杂文》1935年2期。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第9章,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79页。

[3][法]布瓦洛:《诗的艺术》,任典译,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2-33页。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第11章,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89页。

[5]曹禺:《<日出>跋》,《日出》,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附录第15页。

[6]田汉:《暴风雨中的南京艺坛一瞥》,《田汉文集》第14卷,第 507 页。

[7]陈思和:《人性的沉沦与挣扎:<雷雨>》,陈思和主编:《2003年文学批评》,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65页。

[8]王锺陵:《从曹禺戏剧观论其剧作之变化及其内在模式》,《中国文化研究》,2002 年,第98页。

猜你喜欢

西方文化艺术魅力元素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徽州元素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助力初中英语教学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漫谈河南豫剧的“哭戏”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研究
试论动漫影片中色彩的艺术魅力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构成与设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