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艺术作品的语言特征

2019-02-03韩冰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6期
关键词:创造者海燕

摘  要: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作家、诗人。被誉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尤其是他的诗作《鹰之歌》和《海燕》更是受到各界的广泛赞扬。本文以高尔基的浪漫主义作品《鹰之歌》和《海燕》为例,指出作家在创造问题上的鲜明立场和语言创作上所运用的强烈的对比、拟人手法,在文艺学和语言学方面对其艺术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鹰之歌》;《海燕》;创造者

作者简介:韩冰(1981.11-),女,汉族,浙江紹兴人,博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2

艺术作品的语言总是能够引起研究者的兴趣。这其中,主要的是要知晓创作者创作的特点,即作者使用了什么独特的写作方式,风格,意象创作技巧等。

艺术作品的语言可以在文艺学和语言学方面进行分析,这些方面合在一起就是对文本进行语言和文学上的分析。如果读者能够容易地研究、领会、理解艺术作品的情节、布局和艺术文本结构的话,那么主题(内容丰富真实的信息,基于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词典学家 И.Р. Гальперин 的见解),思想(内容丰富理性的信息,同上)和潜台词(内容丰富隐含的语义信息,同上)就不那么容易被读者理解和诠释了。所有这些信息类型都是通过语言手段创建的,因此重要的是要让读者了解和感受作者致力于这种或那种语言手段背后的选择,以及这种组合产生的涵义。

阅读外语文本时,对文本的语言和文学上的分析能力至关重要。社会文化、语言代码以及一些其他的知识在外语文本的解码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苏联语言学家、文艺学家, 科学院院士 В.В. 维诺格拉多夫写道:“艺术作品语言的学习,其内容必须基于对适应民众和时代发展的大众生活的深刻理解,基于对这一时代文化、文学和艺术的多方知识的理解,对民众口头和文学语言状况的清晰认知,以及此时的创作风格。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方法及其独特的口头和艺术技巧。”[1]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传统技术追求更新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新技术的必然。以帮助人们理解艺术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交际美学和文化功能语言的统一,并揭示语言艺术表现方法的使用。

在俄罗斯的作家中,高尔基是中国学校比较积极研读的一名作家。研究他的作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悠久的传统。因此,把他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作为分析艺术作品的材料和工具是合理的。

高尔基是19世纪中叶俄罗斯伟大的作家。19世纪90年代,浪漫主义是作家创作的艺术路线之一。在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作品中,研究者们大都会拿高尔基的小说《鹰之歌》,《海燕》跟其他的一些作品相比较。

高尔基的散文诗《鹰之歌》是浪漫主义的典范:阴暗潮湿的峡谷,足够浪漫的风景,以及何时何地发生的无人知晓的事情。罗曼蒂克——这是一只高傲的雄鹰的死亡,加之对大海和海岸岩石的描绘。风景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大海,海浪和海风。似乎,眼前的一切都充满着某种高尚,没有任何的多余,一切都适得其所。讲述者向老拉吉姆央求的故事也因此拉开帷幕。但当一只高傲的鸟儿出现时,此时眼前的充满崇高精神的景象则变得猛烈,激昂,甚至狂暴:“海还在灿烂的光辉中闪耀,浪涛威严地冲击着海岸。在浪涛的吼声中,轰隆隆地响着颂赞那高傲的鸟儿的歌声。山岩被浪涛冲击得发抖,天空被那威严的歌声震撼得战栗了。 我们歌颂勇士们的狂热的精神。”[2]

在这里一切的描述都是与现实脱节的(运用拟人化的描写):鹰和蛇的对话,大海平静的呼吸,海浪在吟唱着歌曲。理想像往常一样遥不可及,高傲的雄鹰倒下了,而蛇却不能明白它所喷发出来的热情和渴望,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充满崇高精神的景象为背景的:“太阳高高的在天空中照耀着,群山向天空中喷出热气,波浪在下面冲击着石头。沿着山谷,在黑暗中、在飞沫里,山泉轰隆隆地冲击着石头,迎着大海奔腾而去。雪白的、激烈的山泉,完全浸在泡沫里,它切开山岭,怒吼着倒入海去。”(同[2])我们将永远不会像鹰一样向高处滑翔,我们也永远不会明白它的歌。我们只能倾听,欣赏它。

《鹰之歌》展示了鉴于两个极端,两种对立物间的争论——蛇和鹰。这首简短的散文诗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立场,且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鹰向往天空,在天空中寻求着自己生活的意义。而蛇则相反,它匍匐在石头间,而天空对它来说则是遥远的,可怕的,完全没有必要的。

鹰和蛇冲突的本质在于它们的不相像性。它们就好像空气和水,永远都不能在一起。冲突还在于,任何一方都不能,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立场。勇敢的雄鹰在渴求天空时,它已经再也飞不起来了。死去的它是一位勇敢的战士,梦想着与敌人展开一次新的战斗,此时,读者们也意识到,作家歌颂的是奋不顾身的勇士的精神,而不单单是死去的鹰。这里的“敌人”不是鹰个人的敌人,它是他们的伟大祖国的敌人。进而,又展现了人们对光明和美好的渴求,就如同那广袤无垠的天空。

骄傲的鹰永远也不会明白蛇的用心,甚至它都快死了,还不想留在地上,听取了狡猾的蛇的建议,急于奔向深渊:“鹰颤抖了一下,高傲地叫了一声,顺着石头上的黏液滑到悬崖边上。到了边上,他伸开翅膀,胸中吸足了气,眼睛里闪着光辉,向下面滚去。他像石头似的顺着山崖滑下去,迅速地下坠。啊,翅膀折断,羽毛也掉下了……”(同[2])

被打败,但没有被摧毁的雄鹰死了,也搅乱了蛇的平静,使它对自己的正确性,幸福,生命的认知产生了片刻的怀疑。蛇的那种市侩的自满情绪一时动摇了,这是鹰——这名战士勇敢而忘我的功劳。在这里作者看见了它存于世间的重要的使命。是的,雄鹰死了,但是它使市侩自满的蛇的内心产生了怀疑的火花,并且为之动摇。作者歌颂雄鹰的功绩,它的自我牺牲的奉献和勇气。

选题的特殊性和作品的独具创新,使其成为了作家最有意义的杰作。这首韵律感极强的抒情诗让读者能够很容易的记住,并且在适当的场合引用。《鹰之歌》的许多句子都成为了名言,而这也正是完美作品的命运体现。

从一开始就看出,高尔基对渴望自由和光明的鹰的喜爱。而蛇则是与浪漫主义相矛盾,是庸俗的,缺乏创造性的体现。但要知道,恰恰是蛇所说的那些睿智的话,是鹰所无法接受的:“可笑的鸟儿呀,他们不懂得地上的好处,呆在地上就发愁,拼命想飞到天空中去,到炎热的天空中去追求生活。天上不过空空洞洞……嗨,为什么要高傲呢?为什么埋怨呢?为什么要拿高傲来掩饰自己的狂热的愿望呢?”(同[2])

在这首诗中,作者的立场是明确的,而为其塑造了这样一个受屈辱的人物,说实话,争论似乎也变得毫无意义了。但在这一矛盾中,包含了伟大的创造,巨大的艺术恩赐给予了同创造者争论的可能性。对此,毫无疑问的。高尔基是凌驾于所有作家之上的代表,是真正的创造者。

《海燕》是高尔基1901年3月在下诺夫哥罗德归来后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这首诗歌是为了响应1901年3月4日在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沙皇政府流血镇压学生示威而写的。这部小说是用来讽刺俄国社会各阶级的代表人物和抨击沙皇统治的,这在当时是无法发表的。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部小说的末尾篇章《海燕》却在《生活》杂志第四期(1901年4月)上被发表。当然它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而是一个讽刺性的故事。在送去发表之前,高尔基对《海燕》的最后一句进行了修改,用“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代替了“等着吧,暴风雨就要来了”。结果,在4月17日高尔基和他的密友诗人斯基塔列茨(Скитальца)被捕入狱,然后当局下令将他们驱逐出下诺夫哥罗德。杂志在五月也被关闭。

《生活》杂志中,刊登了《海燕》的完整文本,沙皇的书刊检查员在呈报中写道:“上述的这首诗歌给文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况高尔基本身不仅被称之为‘海燕,而且还是‘暴风雨的代言人。因为他不仅仅宣告了即将到来的暴风雨,还召唤了身后的暴风雨。”[3]

列宁也非常喜欢高尔基的《海燕》,也给予了高尔基很高的评价。还特别喜欢他的《母亲》、《底层》、《鹰之歌》等作品。列宁在1906年的《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一文中写道:“就一切迹象而言,我们立于伟大斗争的前夕。需集中一切可以團结的力量,以此来纪念伟大的俄罗斯革命。让自由者们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斗争中胆怯地点头,主要是为了让这些目光短浅的小市民集中他们‘智慧和情感的力量,去威胁当局,给新的选举注入希望。无产阶级准备战斗,正友好地、奋力地迎接风暴,冲向最密集的战役。这些‘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4]

В.М. 莫洛托夫(苏联领导人),曾在1936年6月20日的红场告别讲话中说:“伟大的艺术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加入了共产主义战士的行列。事实上,早在1905年革命高潮之前,他就高举了革命风暴预言者的旗帜。”[5]

М.И. 加里宁(苏联政治家,革命家,早期的国家领导人)称高尔基的《海燕》是俄罗斯1905年革命前夕的预报者。他在《斯大林同志诞辰六十周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1900-1901年是革命运动在整个俄罗斯不断壮大的一年。社会中时时能感受到战斗的力量。高尔基的《海燕》总结了这种动向,表达了跟专制制度作斗争的强烈愿望。” [6]

在俄罗斯公民不公正的专制斗争中,《海燕》是革命宣传的强大手段之一。高尔基成为政治环境中的权威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海燕》赢得了布尔什维克的特殊尊重。然而,它只是一个艺术文本,可以展现出高尔基创作中那些早期固有的浪漫主义因素:爱好自由,独立,勇敢且崇高的英雄——海燕,浪漫的景色——“苍茫的大海”,呼吁为自由而战。

理解力,对艺术文本的全面理解和认知是尤为重要的,比如它的内容,潜台词还有内涵。这其中也包括艺术文本的深刻性,即如何和以何种方式创造的意义。同时,支持对艺术文本的兴趣,针对非同一种语言形成的阅读和理解,使得艺术文本成为美学文化现象的动力。因此,对于阅读俄文版艺术文本的中国学生而言,进行语言艺术文本的分析,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В.В. Виноградов. О языке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М.: Гослитиздат, 1959.

[2]高尔基. 鹰之歌:高尔基散文经典[C].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4-09-01.

[3]中央档案局.《高尔基的革命之路》[C]. 莫斯科国家出版社,1933.

[4]列宁引用高尔基的《海燕》中的话<参阅高尔基著作集>,1950.

[5]《真理报》. 1936年7月21日,第169刊.

[6]М. И. 加里宁. 有关艺术和文学[C]. 莫斯科国家出版社:1959年.

猜你喜欢

创造者海燕
校长要做学校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和实践者
历史人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做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
Friendship
在旧道德的废墟上建立新伦理
赏春
赏春
让教师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