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中身份认同危机与代际关系
2019-02-03崔丽
摘要:《无声告白》是当代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华裔詹姆斯与白人姑娘玛丽琳成立的跨种族家庭中三代人的故事,家庭成员的族裔身份、性别身份出现了认同危机,导致了家庭悲剧的发生。从族裔理论、人格角色分析的視角剖析身份认同对代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所造成的后果,从而得出结论:华裔家庭生活在文化夹缝中,无法摆脱困境。
关键词:身份认同代际关系种族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108-02
《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是当代华裔作家伍的处女作。该作品于2014年出版,一经问世就引起了轰动,当年获得亚马逊最受欢迎图书奖。伍绮诗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作为香港移民的后代,她感受到美国多族裔复杂环境的张力。从小就读包柏漪、谭恩美、汤婷婷、王玉雪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家的写作风格和故事非常熟悉——多以呈现移民家庭的代际矛盾和与外部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文化冲突为主;揭示了华裔族群在在美国文化中的边缘化和东西方文化的缝隙中彷徨与挣扎。伍绮诗《无声告白》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一个五口之家——看似“完美”的中美结合家庭。丈夫詹姆斯是一个华人二代移民,毕业于名校,拥有终身教职。妻子玛丽琳是一位白人姑娘,三个孩子成绩优异。这看似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之家,但故事的悲剧就是从大女儿莉迪亚深夜陈尸湖底,被警方断定为自杀而开始的,悲剧背后折射出来的是这个看似成功实际上却问题重重的华裔家庭在西方白人至上的文化中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这种危机对代际关系的影响。
一、丈夫詹姆斯的华裔身份认同危机与代际关系
这个跨族裔家庭的男主人詹姆斯是“纸儿子(paper son)”[2]的后代,他的父亲借一纸合约,冒名顶替别人家的孩子来到美国。詹姆斯虽然在美国出生长大,接受美国本土教育,但是“他从不觉得自己属于这里”[1]41。这样的华裔二代,勤奋好学,似乎有了改变命运和阶层上升的渠道。父亲在一所当地的学校打工,詹姆斯通过了入学考试,成为该校多年来唯一一名华裔学生。入学后他试图融入这个环境,但却失败了。这种情况在他进入哈佛以后仍然没有改变,他“没有朋友,在椅子上坐不稳当的习惯依旧没改,就好像随时会有人过来撵他走一样”[1]46。他奋力要逃出文化“他者”[2]的身份,努力融入WASP所代表的主流文化。遇到玛丽琳似乎使他感到“这个国家对他敞开了怀抱”。但是他与玛丽琳的结合让詹姆斯一家成为整个小镇上的异类。他们没有朋友,没有社交圈,也从不邀请朋友来家做客。另一方面,詹姆斯也是当时模范少数族裔的典型代表。华裔表现出的勤劳、忍耐不怕吃苦的精神,在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尤其突出,该政治话语是为美国社会树立顺民的典型,但“模范少数族裔”的本质不过是虚伪的族裔规制,是对亚裔美国人的另一种形式的种族歧视[4]。詹姆斯在哈佛就读期间成绩优异,但是仅仅因为他是个华裔,毕业时失去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只能选择去一所普通的大学任教。对于不公,他选择了顺从接受,没有为自己的权益去抗争。努力摆脱自身的母体文化身份,但又处处表现出模范少数族裔的特征,这种文化身份的矛盾和混乱,直接反映到他和孩子们的代际关系上。
一方面,对于外貌上拥有更多亚裔特征的儿子内斯,他看到了那个被欺凌、排斥和自卑的自己,以及对于文化融入的无望。另一方面,詹姆斯让儿子专心学习,让他成为别人眼中的“模范”,因此,当儿子体育竞技落榜之际,他竟安慰儿子说:“如果比赛读书你一定能赢”[1]152。在父亲不断的族裔身份暗示下,内斯心理也逐渐认同了作为一个模范族裔的身份,他觉得自己个子不够高,不适合参加橄榄球队,内斯几乎不参加集体活动,专心读书,或者用望远镜观天象,或者研究地图。尽管成绩优异,却成了同学眼中“只会捣鼓书本和望远镜的家伙”,他既不合群,又和同学之间没有共同话语。
在莉迪亚身上,他则倾注了所有的心血,莉迪亚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詹姆斯认为这是白人典型的特点。莉迪亚承载了他融入白人主流社会的梦想。而期望成为莉迪亚的枷锁,成为她与人交际的巨大障碍。比如他鼓励女儿主动结交白人朋友,给她买最时尚的裙子,因为他觉得“那是大多数人喜欢的”,只因“今年流行戴银的”[1]224,他给女儿买最时髦的项链,他希望莉迪亚能够摆脱华裔身份融入主流文化。但是这一切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从此在父亲以爱为名的压力和敦促下,莉迪亚不得不在家假装和朋友打电话,但在校园里却只能远远望着那些白人女孩,想象着她们是自己的朋友。父亲对于融入和交际的焦虑投射到莉迪亚身上,父亲的爱对于她来讲更像是一种任务,一种文化认同的任务。但实际上,莉迪亚身上的亚裔特征让她没有朋友,她自嘲自己是杂种狗,徘徊在两种文化中间,却像父亲一样找不到归属感。因此可以看出,父亲的族裔身份危机造成了代际关系的失衡和脆弱,带给两个孩子的是一种不安定和恐惧。
二、妻子玛丽琳的性别身份认同危机与代际关系
妻子玛丽琳非常特立独行。不同于她同时期的其他白人女孩,她聪明好学,梦想有一天能做一名医生。玛丽琳成长于单亲家庭,母亲多丽丝在高中教女生家政课,她善于打理家务和料理美食,是一位典型的“屋中天使”,但却被丈夫无情抛弃。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她质疑母亲多丽丝的性别角色。多丽丝在玛丽琳看来是失败的女性。她告诉自己“你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多丽丝希望她将来嫁给一个优秀的男人,她不顾母亲的反对嫁给了看起来并没有远大前途的詹姆斯,并且决绝地逃避与母亲见面,直到母亲去世。玛丽琳成长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个美国女性平权运动爆发的时期,所在的弗吉尼亚传统而又保守,她的自我发展处处受到环境限制。从家庭来讲,父亲的缺失,以及母亲失败的婚姻让她对于自己的性别认同产生否定。她一直追求“‘不同:生活与自我的标新立异”[1]248。她想“做医生是她想象得到的最能与母亲生活方式拉开距离的职业”[1]31。但是在那个年代,美国女性的职业诉求很难得到满足,以医疗行业为例,当时的医生基本都为男性,而女性一般会选择做护士。与詹姆斯的婚姻并没有给她自我发展的空间,家庭成了困住她无法完成梦想的牢笼。玛丽琳在矛盾困境中彷徨,她试图挣扎摆脱束缚。几次离家出走,最终放不下儿女和发现自己有孕而不得不回家。回归后玛丽琳看似相夫教子,甚至比以前要用心。但实际上,“教子”的用心是对女儿莉迪亚的控制和剥夺——剥夺莉迪亚的天性,把自己未竞的梦想转嫁到女儿身上,她希望控制女儿的未来,把女儿当成“精心培育的玫瑰”[1]143,让她成为与众不同的人。从玛丽琳母女三代身上,可以看出可怕的代际映射轮回。
母亲对于性别身份认同的矛盾对莉迪亚的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幼时母亲离家出走的经历成为她童年无法治愈的创伤,莉迪亚认为母亲消失,甚至以为母亲已经死去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听话造成的,因此当玛丽琳回归家庭之后,她还是时时生活在害怕母亲离去的恐惧之中。这直接使得她形成了讨好型和依赖性性格,生活的重心就是讨得母亲的欢心。她渴望家庭的温暖,她爱家庭,但母亲又告诉她家庭不应该是最重要的。她想努力实现母亲的理想,却发现在理工科的学习中自己是个失败者。因此,莉迪亚的成长时时处于母亲的压抑和控制的阴影中,在阴影下的莉迪亚,矛盾而又彷徨,对于自己的性别角色更是产生了认同危机。
内斯虽然学业优秀,但是母亲对于他的成长是冷漠和忽略的,她从来只是表扬莉迪亚,而对于内斯——这个外形更具亚裔特征的儿子,似乎成为她盲目选择跨种族婚姻失败的苦果。她只是关注莉迪亚,对于内斯则选择了忽视和逃避。这样的亲子关系造成巨大的伤害。这让他不仅性格自卑、敏感,与父母疏离,更缺乏责任心。不公的待遇让他急于逃离家庭的束缚,他决绝离开要去哈佛读书。邻居杰克为了接近内斯,而选择莉迪亚为女友。内斯了解隐情,却一方面享受着杰克对他的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利用妹妹做幌子排斥同性之恋。他的恐同倾向是对于主流白人文化的妥协,被哈佛大学录取走上与父亲一样的人生道路似乎成为他的一个里程碑似的转折點,“大学是他探索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的跳板,是他飞向太空的中转站”[1] 163。如果认同自己同性恋身份就等于放弃自己努力挣来的社会资本,以及违反了主流社会的公序良俗。一方面要承担着社会赋予他的性别角色,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内心真实情感欲望的煎熬,这造成了内斯对于性别身份的焦虑。
三、结语
《无声告白》中作者以大女儿莉迪亚的突然死亡为开端,将整个跨种族家庭的危机引燃。詹姆斯的华裔身份认同危机,玛丽琳的性别身份认同危机,内斯的同性恋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家庭角色矛盾都由原来的暗潮涌动,变成了有形的冲突。詹姆斯看到数十年融入的努力实际上只是一种徒劳,他并没有拿到白人身份的“绿卡”,也意识到文化的盲从给子女带来的伤害,因此詹姆斯和内斯的父子关系最后达成了和解。玛丽琳在女儿死后,发现了母亲留下的烹饪书被莉迪亚珍藏着,她也终于知道什么是女儿想要的,以及女儿真正的死因是因为自己的性格身份认同矛盾转化成的期望。这样的顿悟意味着玛丽琳母女三代的性别身份矛盾和解。内斯最后接纳真实的自己,认同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因此当杰克再次伸出他的援助之手,“他知道那是杰克的手,当他游过去的时候,他会抓住它”[1]286。一场悲剧虽然带给每个人危机解除的希望,让他们能在多元文化当中努力和谐生存,是对于白人至上的西方自由的一种审视和拷问,更是对于家庭成员身份认同危机对于代际关系影响的反思。
参考文献:
[1]伍绮诗.无声告白[M].孙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2]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3):37-44.
[3]施琳.美国族裔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M]//华美文学译丛总序.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41.
责任编辑:景辰
[作者简介]崔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