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民俗》课程设置与思考

2019-02-03谭丽梅

现代交际 2019年23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留学生

摘要: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同时,有对中国各地民风习俗了解和体验的需求。《中国民俗》选修课的设置有其必要性。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式各异、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透过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可窥一斑。课堂上将民俗文化的解析与留学生的亲身感悟结合一体,同时调动其探究的主动性与热情,更会加深其对中华文化的广博性及传承性的认识。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 中国民俗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034-02

民俗是根植于广大的民众,由其产生和不断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渗透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规范着人们的理念、行为和心理,甚至在经济、社会、游艺、信仰中也发挥着无形的力量。对于国人来说,了解中国各地的風土人情成为人们出行前先准备的功课;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多了解一些民俗习惯,更是文化的储备。由此,《中国民俗》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民俗》选修课课程说明

《中国民俗》是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汉语言留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适用于汉语言专业本科二年级以上,以及HSK三级、HSK四级水平以上的外国留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设置旨在通过对中国饮食民俗、居住民俗、服饰民俗、交通民俗等内容的介绍,为留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中国民俗文化基础知识,使留学生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留学生热爱中国民俗文化、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热情。通过学习加深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理解,进一步于实际生活中做到“入境要问禁,入国要问俗,入门要问讳”。留学生置身于中国民俗文化当中,更进一步加深其对中华文化的广博性及传承性的认识。

本课程是以对外汉语留学生本科二年级所学习的汉语初级听力、初级口语、初级阅读、初级写作等课程的知识为基础,在本科教学第四学期所开设的选修课,教学时数为36学时。本课程对留学生学习和理解汉语知识,进一步拓展中国文化知识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中国民俗》选修课教学内容设置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民风淳朴,风情各异。地域文化渗透于各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在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中,选取合适的内容作为授课内容,是本课程设置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因此,考虑课时的限制,授课中选取以下内容进行介绍。

饮食民俗:了解饮食惯制、汉族、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东北饮食习俗等。居住民俗:中国居住的惯制和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居住民俗事项等。服饰民俗:了解并掌握其特点、流变和文化内涵。交通民俗:理解其产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各民族的交通民俗事项。语言民俗:了解中国语言民俗,了解并学习一些东北方言。岁时节日民俗: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民俗的相关知识。人生礼仪民俗:了解并掌握诞生、成年、婚姻和丧葬礼俗。民间工艺民俗:了解民间工艺的发展、分类、特点。

三、《中国民俗》选修课教学重点

不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民俗均有其明显的文化特征。在《中国民俗》课程讲授中,首先,以呈现其文化特征为基础,比如就居住民俗而言,为体现“和谐”的理念,人们在住房选址时充分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其次,有意识地结合辽宁及东北地区的地理、气候、人文等特点,补充东北地区的民俗习惯,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使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受。比如在讲授饮食民俗中,可以通过结合南北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的不同,比较南北饮食,如南方气候潮湿,汤食辛辣,以便排出身体湿气,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汤食油腻,以求保温、积蓄身体热量;补充介绍东北地区冬季冷冻食品、传统的蔬菜冬储和查干湖冬季捕捞等内容。补充介绍东北的房屋特点、火炕的设置,去沈阳故宫寻找满族房屋建筑特点——口袋房、万字炕等。补充介绍东北冬季独有的雪橇、马拉爬犁、狗拉爬犁等交通工具,虽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只能在旅游区看到和使用,但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另外,针对“听得懂老师讲话,难听懂市民讲话”这一在一些留学生中存在的现象,在介绍语言民俗时,教留学生学说常用的东北话,体会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比较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并用所学的东北话去打车、购物,和周围人聊天儿等,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提升留学生的生活乐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以讲授、讨论、影视音像等相结合的方法,力求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地完成民俗课程的教学。

1.借助多媒体,导入影像资料

民俗文化的影像资料、文字材料非常多,查找非常方便。教学中可以适当借鉴使用,以达耳听、口述、眼观、心领神会等多官一体的有机结合,以呈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影像资料可以由老师选取准备,也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例如中国服饰的发展有其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服饰图片来展示其服饰特点,并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图片和纪录片来展示各少数民族服饰之美。讲到居住民俗需要了解客家人的土楼特点时,可利用影像资料,直观、立体、全方位地了解客家人当年是如何以集体的智慧,来建造这一既可群居又可自我防卫的建筑奇迹的。

2.实地、实景教学方式的介入

可以结合学生的亲身感受和其在中国生活的经历,让学生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来谈他们感受到的不一样的地域民俗,调动其学习热情,也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比如讲到各地饮食,可以结合自己在沈阳及全国各地吃到的美食来品味南北饮食的差别;学做中国菜、学包饺子、制作火锅;在秋冬季来临之际,让学生到居民小区感受一车车大白菜、大葱、萝卜等冬储菜品上市时的场景;感受东北冬季特有的冰雪文化;利用我院的辽宁地域文化体验日之机,去赫图阿拉老城寻找满族先民生活的痕迹,去沈阳故宫找一找具有满族生活特点的坐在地面上的烟囱、索伦杆、悠车子,等等。

3.采用讨论互动的方式

给出讨论的话题,通过比较来体会留学生自己国家的民俗文化与中国民俗文化的差异。比如:中国各地的房屋类型有和你国家一样的吗?东北饮食和你国家的哪些地区的饮食习惯相似?韩国和中国的中秋节习俗有何不同?中国有“出门饺子回家面”一说,你们国家有这种讲究吗?等等。另外,还可以适时安排学生制作本国某一民俗的课件在课上讲给大家听,使中国民俗的课堂也时常盛开着异域的花朵。这样不但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更能使其深刻地理解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各民族、各国间的民俗差异。

五、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选修课,考核以考查为主。应本着既重视期末考核,也不忽视平时的能力训练与培养的教学理念。摒弃只看期末考试的片面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的考核也是重要一环。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课上和课下两部分。课上有听说、讨论、制作PPT等训练,课下包括写作训练、实地考察、动手能力训练等。期末考核是比较综合的能力测评,既有知识积累的考核,也有知识拓展的考核。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各占50%,最后取这两者的平均为这门选修课的总成绩。当然,期末考核成绩和平时考核成绩所占比例,还应以当年学生的汉语实际掌握情况和我校课程改革做适当调整,以便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六、结语

总之,民俗是文化的体现,民俗文化亦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中国民俗》选修课的设置应成为打开留学生眼界的一扇窗户,更应为其呈现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柯玲.中国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吴忠军,杨艺.中外民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景辰

[基金项目]沈阳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韩国留学生学习偏误研究”(BS201912)。

[作者简介]谭丽梅,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