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焯与他的“宝贝”档案
2019-02-03李潇雨张潇
李潇雨 张潇
36年前,一个周末的午后,45岁的孙嘉焯翻箱倒柜,把家里零散的文件资料全部找出来,摆在地上,然后一件一件的翻阅,再按照预先确定的类别进行整理。不大一会功夫,就把堆在面前的资料按照“家庭及成员历史”“各种证件”“日记”“保健材料”等十几类标准整齐地排列出来。随后又用贴好标签的袋子封存,集中放在书橱里,忙碌过后,他站在排满档案盒的书橱前,端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自言自语地说道:“这就是我的家庭档案了!”
回忆起建立家庭档案的初衷,孙嘉焯的话变得多起来。两次与大学失之交臂的遗憾让他格外珍惜这已到手却只能被珍藏的录取通知书,再加上工作后评职称申报材料时遇到的各种难题,让他意识到这些档案材料的弥足珍贵。幸而,在为家庭建档的这条路上,他坚持下来了。
档案刚建立不久,孙嘉焯一家就尝到了甜头。当家人看病就医时,翻查“保健材料”档案盒,果然很快就在里面找到了挂号证,看完病之后再把所有的病历资料对号放回,下次再用,省心省事。有一次家里煤气炉出了问题,他便在“家电设备材料”档案里找到保修单,打了个电话就有保修员上门维修,且分文不收。家庭档案给孙嘉焯一家带来的便利,让他觉得不可思议,起初,只是因找材料麻烦而突发的灵感,竟然可以为日常的生活带来这么多实实在在的便捷,“要是别的家庭也能建立自己的家庭档案,那得多方便啊。”每次提到他的家庭档案,孙嘉焯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对家庭档案的“沉迷”与研究,让孙嘉焯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围绕“家庭档案”这一概念在《家庭》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随后该文章被《文汇报》等多家报刊转载,一时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家庭档案热”,以至于从那之后的数十年里,人们再谈论到家庭档案时,孙嘉焯这一名字也会不约而同地被提及。
孙嘉焯的家庭档案,在他的悉心打理下,已悄然走过36个年头,封存在档案里的一本本家谱、一张张老照片、一封封家书、一条条工资单,都是近40年来,对家庭的美好回忆。看着家里一屋子的档案盒,孙嘉焯的老伴高兴又很无奈:“家里大部分的支出都用在买书和置备档案上了,虽然花销大,但看到建档案带来的便利,我们也都默许了。”远在美国工作的儿子,十分了解父亲对家庭档案的重视程度,所以把自己的毕业证、学位证等重要材料都交由父亲保管。随着电子设备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电子资料成为孙嘉焯家庭档案的储存内容,那些与老伴外出旅游的幸福合影、与子孙一起欢聚的快乐时光都被收藏在那一张张承载记忆的光盘中。提到这些美好回忆,孙嘉焯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总说:“我很幸运,我们都赶上好时候了。”
好时代的幸福时光还体现在那一张张泛黄发旧工资单上,从工作之初每月26元的工資,经历过改革开放的春风沐雨,到现在退休后进入的新时代,他的工资已经突破1万元。孙嘉焯总说“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的工资足足增长了400倍,这是原先想都不敢想的事”。工资单上那一栏数据的不断增长,是孙嘉焯家庭收入的增长,也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36年的“存档积累”,孙嘉焯的家庭档案已达“数百卷、上万份”,这些富有年代感的“宝贝”,是孙嘉焯家庭变化的缩影,也是时代镜头下对普通个体几十年柴米油盐的生活记载。
一份家庭档案,不仅记录了一个家庭的代际传承,还见证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时代变迁,都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现如今,在孙嘉焯家庭档案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都在用自己的“镇家之宝”,储存着家庭的美好回忆、讲述着时代的沧桑巨变。
2001年,沈阳市档案局用两年的时间鼓励15万户家庭建档;
2007年,山东黄台电厂有300多户家庭建立家庭档案;
2011年,云南省昭通市有3万多户家庭建立家庭档案;
2017年,湖北省确认已有近2000万家庭藏有丰富的家庭档案;
……
(编辑/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