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2019-02-03李乐
李乐
[摘要]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是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词,在这首诗词当中是以“真挚情感”作为诗词的主旋律,以情动人,触动人的心弦。通过对《长恨歌》进行深入剖析,寻找与发现这首诗词当中所蕴含的多重意蕴,去真切地感受这首诗词之美,以及诗词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长恨歌》这首诗词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古代诗词当中的经典之作,是因为诗词以“真挚情感”为重点,让人们在读诵这首诗词时,能够深入地融入这首诗词所营造的唯美意境当中,产生情感共鸣,并能够从中获得美的感悟。通过对这首诗词当中的多重意蕴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的视角,对这段历史进行至深的沉思,从而立足于《长恨歌》的多重意蕴,来真正地体会到在“家国情怀”当中,无论是处庙堂之高的君王,还是处江湖之远的平民,都会与国家命运具有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这也许就是《长恨歌》这首诗词当中的多重意蕴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所在。
一、从宏观历史意蕴当中展现出历史的诉说
《长恨歌》这首诗词取材唐代“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较好地体现出中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的历史场面,在这样宏观的历史层面,来展现出君王与爱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在“乱世”当中的爱情,即使是贵如君王,也注定是一场爱情的悲剧。在唐代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事件,其是盛唐由强盛转衰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同时,也是当时诸多社会矛盾的体现,在《长恨歌》诗词当中,所反映出的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在史书上可阐述为维护统一的正义战争与分裂割据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对于白居易而言,却并未围绕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这一传统的认知层面来进行切入,他另辟蹊径地选择了从道德主题来展现这一“爱情故事”,白居易立足于儒家“圣人门徒”的立场。以道德伦理的层面来展现出社会行为意识、人际关系,通常对于诗人而言,爱情这一诗歌创作主题与历史主题之间是相互交融的,从某种意义而言,在诗词创作的过程当中,“爱情主题”与“历史主题”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距离,而是相互交融为一体的创作主题。虽然白居易在《长恨歌》这首诗词并没有去刻意地重点描写“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但是,却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等诗句当中,侧面描写了“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而这种从宏观历史意蕴当中展现出历史的诉说的方式,也较好地展现出“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是直接导致出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样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即便是贵为统治者的唐玄宗在面对被士兵们逼死杨贵妃时,也只能“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样的无奈,也正是造成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大历史事件。而在白居易在《长恨歌》的诗词当中,从宏观历史意蕴当中展现出历史的诉说的方式,也能够让人感受到历史是有温度的,它充满着普通人的丰富情感,即使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一样有着爱恨情仇的情感经历,唯其如此,才能让历史具有那么多的喜怒哀乐,那么多的情感纠葛。《长恨歌》诗词的多重意蕴当中,历史意蕴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一种重要的意蕴。
二、对历史人物客观全面评价的意蕴
白居易在《长恨歌》这首诗词当中,从民间的“在野”的视角,客观全面地看待与评价了唐玄宗的人生历程。唐玄宗在唐代历史上是一位重要的君王,同时,也是一位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唐玄宗在早期是李唐中兴的一代君王。他在位之时,既亲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盛唐景象,让唐朝成了“盛唐之世”;同时,在他统治的后期,也因为吏治腐败,直接导致出现了“安史之乱”,使得唐代“由盛轉衰”,因此,如何对唐玄宗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也是一个历史的难题。在《长恨歌》这首诗词当中,又是如何来评价唐玄宗的呢?第一,唐玄宗的历史功绩。唐玄宗在位前期,亲自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盛唐时代,当时的大唐王朝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繁荣的全盛景象。这一阶段当中唐玄宗在政治方面选贤任能、澄清吏治,使得“四海归心、宇内一统”;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文化方面,大兴儒学、文治安邦,革新科举制度、设集贤院,促进文教发展;在军事方面,推行募兵之制,强兵戈、治四海。第二,唐玄宗的历史过错。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昏庸无能,屡犯大错,罢免忠直之臣,选任迎奉之臣,任用“口蜜腹剑”李林甫为相,使得朝廷朋党大兴、吏治驰坏。而于宫闱之中,德行渐暗,在《长恨歌》这首诗词当中写道:“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集中体现出唐玄宗专宠杨贵妃而疏离治世,以至于后世史家称之为“唐女祸”,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政治黑暗,朝廷中枢势弱、藩镇实力大增,直接导致出现了“安史之乱”,使得盛唐之世一去不复返。在《长恨歌》诗词当中,具有对历史人物评价意蕴,虽然白居易处于封建时代,只能遵循史家与文人必须“为君者讳”的社会准则,不能直接评论君王的得失过错,但是,在其《长恨歌》诗词中,也隐晦地提出了唐玄宗后期“治世之失”,由于这样的评价只能是用“隐晦之言”道出,因此,如果不能深入地剖析这首诗词的“隐意”,是难以看出这一对唐玄宗的隐晦评说的。而对历史人物评价意蕴,也成了这首诗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作为一首反映历史的诗词而言,只有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具有客观全面的看待,才能具有正确的历史立意,如此一来,就能够正面地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最终得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并能够得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长恨歌》这首诗词所具有的多重意蕴。
三、具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爱情意蕴
在《长恨歌》这首诗词当中,白居易始终将“真挚情感”作为重点描写对象,虽然他对于这样的君王之爱也有讽喻之处,但是,在“真挚情感”的体现下,整首诗词就会“以情动人”,成为感人至深的一首“传情达意”的诗词作品。白居易充分立足于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来进行“写实性”的君王爱情的描写,但是,其又不完全受限于历史,而是在历史史实与文学创作之间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现实的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形式,从而让这一文学作品能够跨越千年的时空距离,即使是在今天读来,也让人觉得仿佛是发生在昨日之事。而这样的“昔日重现”的相融相合,使得这一古代诗词当中所描写的“至死不渝”的爱情,也具有了千古传诵的真爱的主题思想。虽然这首诗词当中所体现出的是一个爱情悲剧,但却是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让人们在《长恨歌》当中读到“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诗句时,就会在心中对这一爱情悲剧产生莫名的悸动。而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缠绵悱恻、生死不渝的情感当中,是生离死别的“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是辗转反侧的“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样的爱情,正是因为有了动人传说、家国情怀,而成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爱情悲剧。这样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爱情意蕴,是《长恨歌》诗词当中所特有的一种意蕴。从这样的爱情悲剧当中,集中体现出在中唐时期处于安史之乱中的劳动人民对于安定生活与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渴求,从而使得这一爱情悲剧具有了现实意义。将这一爱情悲剧升华为人们对于社会安定、幸福生活的追求,让《长恨歌》诗词成了当时劳动人民期盼天下太平、真爱永存的共同心声。
总之,在《长恨歌》这首千古传诵的诗词当中,所展现出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主题思想,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相互融合,成了“浪漫的现实主义”的古代诗词的一个代表之作。而在这首诗词当中所蕴含的“历史诉说”“人物评价”“爱情悲剧”等多重意蕴,让这首诗词从不同的视角与不同的层面体现出了“盛唐”的厚重历史,生死不渝的爱情悲剧,人们对于社会安定的幸福生活的期盼与渴求,让这首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深入地剖析与研究《长恨歌》这首诗词当中的多重意蕴,对于研究古代诗词发展的历史趋势,以及现今的文学艺术创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