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战略语境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2019-02-01姚秋艳
◆姚秋艳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被国际社会重新评估,在这种大背景下,工匠精神在2016年度被首度引入政府工作报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质、提品质、创品牌”。2018年,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等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其灵魂所在,如何造就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自觉承担起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任,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剖析
工匠精神由“工匠”和“精神”组合而成,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工匠”指手艺工人。东汉王充《论衡·量知》记载:“能剒削柱梁谓之木匠,穴凿穴埳谓之土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匠”字的本义是筐里背着刀斧的木工,其中“斤”是一种比斧子更小的砍凿工具,后来引申为量器。“匠”本身包含精雕细琢,斤斤计较之意。“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两者结合是指手艺工人的意识、思维和一般心理状态。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工匠们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形成的独有精神特质就是“工匠精神”。
1.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大学》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强调工匠不但要拥有高超的技术,还要在选材、设计、制造的每一个细节中不断斟酌推敲。
2.求新尚巧、止于至善的创新精神。《韩非子·定法》曰:“夫匠者手巧也”,“巧”是工匠一词的基本内涵。人们也经常用“巧夺天工”来赞美工匠的作品,而用“匠心独运”来形容工匠们的创新精神。
3.物我两忘、道技合一的人文精神。道是中国工匠们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当梁惠王被庖丁解牛的技术所折服而惊叹的时候,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放眼全球,日本的千年企业,中国的百年老店,所谓绝技,无不是将科学、技术、手艺融为一体,道技合一。
二、高职院校重视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呼唤
1.从国家层面看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语境下各国对实体制造业再重视的要求
2014年出版的《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提出:美国为什么要复兴制造业?“因为制造业和创新有密切关系,过去美国制造业的外包,导致了美国创新能力的削弱,相反在过去几十年,大量来自全球各国的制造部门转移到了中国,这对中国来说就像一片希望的田野”。2010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特征十分突出,我国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凸显,麦肯锡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需1.42亿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国工匠”成为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深切呼唤。
2.从企业层面看,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成为中国制造2025时代企业生产的一大特点
生产决定消费,但作为生产者拥有的工匠精神,却由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而生。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人们已经从对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升华为对归属和爱的高层次需求,从宝马、法拉利等高端汽车为客户提供内饰、座椅等方面的个性定制到智能手机提供的个性化界面到个性服装、包包定制再到小米手机客户参与设计、粉丝社群建设等都意味着消费者更愿意看到的是产品中蕴含的匠人对产品的格调操守和人文情怀。
3.从个人层面看是中国制造2025时代“创客生产方式”的呼唤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Maker”,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化为现实的人,中文“创”的含义是开始做、创造、首创等,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有一种通过行动和实践去发现问题和需求并努力找到解决方案的意思。“客”有客观、客人的意思,客观体现的是一种理性思维,客人则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在工业4.0时代,每一个有理想的人都应该成为创业家(或者创客)。
三、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
1.转变观念,树立职业平等意识
中华民族的肌体里蕴藏着工匠精神的基因,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着不重视工匠和技艺的因素,社会学家潘光旦在《工与中国文化》中提到:“以往的中国文化,就大体说,是极不利于工的发展的,儒家思想注重人不注重物;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反对一切人类自作聪明的活动,都是和工的发展正面冲突的,这种歧视以至于鄙夷的态度,至少在以往二三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贯的。”而在有着悠久工匠精神文化传统的德国和日本,自古以来对职业平等的追求有着宗教式的执着,在德国,工匠、手艺人的劳动被认为是给上帝增添荣耀,也是劳动者自身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修行,在日本,职业平等、执着于本职工作被认为是佛行。因此,我们要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大力倡导职业平等、劳动生存美德的理念,形成尊重职业创造,尊重技术工人的良好氛围。
2.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导入现代学徒制
现代工业制度下,工匠精神的养成必须靠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来完成,这也是西方国家的成功之道。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政府推动,企业、学校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人才培养。1958年日本把“产学合作”作为国家战略,培养了大批既具备专业专业知识又具有职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日本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我国学徒制有悠久历史,国医大师贺普仁说:“吃住都和师傅一起,师傅的医德医术就在点滴生活里,只要师傅要求的,有一点做不到都不行。”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现代学徒制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办法。现代学徒制以双元导师队伍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知识技能的转化能力,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注入工匠基因。同时,企业技工师傅们通过“秀”绝活,以身垂范,向学生们展示大国工匠风采,耳濡目染让学生形成尊重工匠,敬畏技术、崇尚劳动、追求卓越的工匠品格。
3.完善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今技能大师的成长表明,工匠精神养成是通过“心传”即无形的精神熏陶与品质内化来实现的,精神环境即文化的营造在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校园工匠文化建设。首先,在办学理念上要以培养现代工匠为己任,帮助学生树立大国工匠信仰,坚定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信念。其次,要把工匠精神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实训课程中培养标准化意识、规范化操作意识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在思政课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通过开设选修课、设立人文讲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教育。再次,要发挥行业大师的榜样力量,在校园内高调宣扬工匠精神,寻访本地本行业优秀企业、优秀工匠并把他们的事迹编辑成教材,经常组织观看《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优秀纪录片,让学生的身心浸润于浓浓的工匠精神氛围中,内化于心,成为学生们共同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