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2019-02-01赵玲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口算铅笔盒子

◆赵玲

(山东省济南汇文实验学校)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成为我们主要的目的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借助一定的直观手段理解算法掌握算理”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有所提高,反而退步了。是这种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学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种作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显现出来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长期不懈的坚持。基于这种现状,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追捧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看到以往传统教学的可取之处。我们只有将新旧两者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下面是我在计算教学中采取的几点应对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算法的理解和算理的掌握

过去传统的计算教学,只注重算法的教学,而忽视了对算理的理解,过于注重重复机械练习,忽视了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计算的方法简单单一,学生是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老师规定怎样做就怎样做,计算方法、规则都是教师教的,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学生是怎样想的、学生是否明白则考虑得很少。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成为我们在计算教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时我们要在生活中选取合适的素材来创设情境,要选择那些便于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法。如我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入“开学初我在中恒买了52支铅笔,我要将这些铅笔平均分给三年级的两个班。先请同学们帮我估一估,平均每个班大约可以分到多少支铅笔。”为什么选择“铅笔”作为我们的教学素材呢?因为铅笔和小棒具有一定得相似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分小棒”探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这样就由生活中的问题自然的引入新课。

“情境”的选择固然重要,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舍得”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主动去探索,并能借助一定的直观手段感悟、理解、掌握算理。

二、加强口算练习,不断提高熟练程度

口算是笔算、简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常说“熟能生巧”,每天课前坚持3~5分钟的口算练习,长此以往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和对题率。这一做法是一线教师在以往教学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只是真正坚持这样去做的老师越来越少了。

其次,口算的内容要有所侧重,可以结合正在教学的内容合理安排。如学生在学习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适当加强“表内乘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练习。

对于那些在计算中出现的次数比较多的、比较常用的数据,最好要求学生能够熟记。如在六年级学习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时,可以将规律性比较强的常用数据熟记。1/2=0.5=50%、1/4=0.25=25%、3/4=0.75=75%……1/100=0.01=1%(在这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记忆时的小窍门,1/2是一半,所以是0.5。记住1/5=0.2,2/5就用0.2乘2,其他类推等,学生在明理之后再记忆会更容易些。);在教学圆柱、圆锥和圆这部分内容时,对于圆周率和平方数的运用比较多,可以要求学生熟记π~9π和112~192的数值。

练习形式也很重要,我们要采用不同的练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借助口算、抢答、开火车、夺红旗等的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

三、重视知识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

同一知识体系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很难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的加以点拨,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相信学生掌握起来会更加的得心应手。如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在意义、计算方法上有很多的相同之处。我们在教学是可以通过对比练习引导学生明确,无论是小数还是整数、分数只要是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都要用加法计算。在计算时,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末位算起”“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当十继续减”。

四、借助一定的模型理解简算方法

有些题目运用简便算法不仅可以很大节省做题时间,而且减少计算量,降低出错率。

然而,很多学生对于简便算法的掌握不是很好,在这一方面出错较多。可以借助一定的模型帮助孩子理解,如“乘法分配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定的面积模型向学生揭示原理。如可以出示图形:

○○○○

□□□□

我们用○表示13,用□表示12。

要求○和□所代表的数的和能怎样计算?学生会有两种不同的算法:13×4+12×4或(12+13)×4。而后学生通过运用手中的○和□进行操作理解两种方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得出:计算的原理不同,但都可以求出结果,明确13×4+12×4=(12+13)×4。进一步总结出乘法分配率。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我们还也可以结合动作模型帮助学生正确的运用。下面我重点向大家介绍如何借助动作模型应用乘法分配律。

如35×99,学生在遇到类似的计算题时,能够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但是常有学生出现“35×99=35×100+35×1”这样的错误。如果借助动作模型解释,学生理解起来会更简单,对题率也会有所提高。35×99,可以看作是往盒子里放入99个35。我们也可以先往盒子里放入100个35,这时我发现多放了1个35,于是我要再拿出1个35,即35×99=35×100-35×1。

再如1.8×956+1.8×44,可以看作是先往盒子里放入956个1.8,再往盒子里放入44个1.8,我们也可以直接往盒子里放入1000(即956个加44个的和)个1.8。所以1.8×956+1.8×44=1.8×1000。

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死套公式、不求甚解的现状,在学生将乘法分配律内化为自身知识之前,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和运用。

上面介绍的方法是我在参看天桥区某结题报告时学习来的,感觉非常的实用。

五、建立错题集,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教师一定要细心,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记录下来,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进行纠错,杜绝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同时,还要注意多从课堂教学以及教案的设计上找问题,并将其反思进行整理,为今后的教学做准备。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工作量会多一些,但当我们再教这一内容时它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避免我们再次走弯路。

在最后,我还想特别提出来的是“要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运用估算进行验算的习惯。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通过一次或几次练习就可以提高的,它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相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猜你喜欢

口算铅笔盒子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有趣的盒子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智趣
寻找神秘盒子
肉盒子
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