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体育中考耐力素质训练方法的探索与训练康复指导

2019-01-31张玉婷

考试周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初中体育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初中教学中体育教学也逐渐受到了重视,要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需要重视体育教学。新课改对教师们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都在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师如何应对新的教学改革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初中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积极响应新形势下教育创新和改革,是体育教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查阅相关文献与实际调查的方法,分析现在耐力素质训练方法和训练康复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进行科学训练和提高学生测试成绩,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为一线的初中体育教师提供教学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耐力素质训练;训练康复

近年来,最新体育中考的政策中,中考体育成绩通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考的内容,另外一部分是选考的内容,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确定考试的项目时会有所不同。考试的项目主要包括男子1000米、引体向上、立定跳远、女子800米、仰卧起坐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就结合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如何培養学生的耐力,对学生的康复训练进行科学的指导。

一、 耐力性体育项目的基本特点与训练康复指导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目前是教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仅仅是为了调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对运动进行初步的了解,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体育成绩也成为了中考成绩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就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转变。从体育教学的目的出发来看待体育教学,初中体育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接受技能的训练,与此同时,学生锻炼出健康的体魄,有了良好的身体基础,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在中考体育中,不同的考试项目之间除了一些基本的技巧不同之外,对于学生的耐力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在体育教学中耐力性项目主要是指一些有氧运动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一些耐力比较好的学生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例如跑步或者跳远。通过耐力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通过调节呼吸使学生的身体内分泌系统运转更加协调,增强免疫力,同时可以塑造学生的形体;通过训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耐力,提高学生的速度。在运动当中学生可以在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之间进行相互转换,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一些耐力性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技能,同时可以增加无氧运动的比例,由此可见耐力性体育项目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 耐力性体育训练中的常见问题

(一) 教学模式问题

在当前的中考体育中,对于学生的耐力性考查已经成为了必考的内容,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体育教学质量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教学模式落后就是常见的问题之一。耐力性的体育项目通常是对学生的抗压能力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体育锻炼的集体性和统一性,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这样就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

(二) 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先讲解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一些体育技巧,剩下的时间大部分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练习之后教师再进行统一的指导,虽然不同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同,但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整个学期下来教学方法也没有进行变动,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一些不能适应的学生就会对于体育教学产生排斥的心理,这样就不利于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三) 学生的问题

大部分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家里的“小皇帝”,生活环境舒适,没有吃过苦。而由于当前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家长就会尽量满足他们的生活要求,他们就经常吃一些高热量的垃圾食品,出现体重超标的情况,同时他们也普遍不爱运动,身体素质较差,出现各种各样的身体问题。

三、 耐力素质训练与康复指导的建议

(一)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师往往按照教学要求来传授学生相应的体育技能,学习一些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当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幽默有趣,方法枯燥,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开始产生厌倦的情绪,有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倾向。因此教师就需要在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体育教学,在教学课堂上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一些学生由于比较内向,出现一些问题也不愿意主动问老师,而是盲目地进行练习,这样不仅养成了错误的训练习惯,还会造成身体的损伤。因此教师就需要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小组教学、竞争教学、分层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训练,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解决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二) 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在体育训练中教师要利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抽筋、摔倒或者受伤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要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例如,要求学生在运动之前先进行热身运动,保持身体的放松状态,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来掌握不同的发力技巧和运动技巧,同时学生一旦受伤,要让学生坚持康复性的训练,遵循医嘱。

(三) 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的心理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存在的一些畏惧的心理,在运动过后许多学生都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有一些学生在做完仰卧起坐之后,还会留下一系列的“后遗症”。例如,第二天出现四肢酸痛的问题。而这些都是初次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的正常反应,因此学校和家庭都需要重视孩子的运动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克服这些恐惧的心理。在受伤之后也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沉着冷静地进行康复训练,寻找专业的教师或者医生进行辅助的训练,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耐力性的体育训练,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同时在体育教学中磨炼学生的品质。因此教师就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运动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博.初中体育中考考试项目的训练策略研究[J].体育时空,2017(1).

[2]陈朝忠.中考体育耐力项目体能素质训练探究[J].体育时空,2017(16).

[3]徐华杰.初中体育教学中肥胖学生耐力训练方法的实践探究[J].青少年体育,2017(12).

作者简介:

张玉婷,福建省石狮市,石狮市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