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
2019-01-31李智
李智
科学、影像、人
科学对于文化、生活、政治以及哲学的影响正持续增加,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影像正逐渐成为艺术发展的重要媒介。当下,科学与艺术通过“影像”构建起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不断发展出新的语言体系,而科学、影像和人三者的关系是这一架构中的核心。
“科学”以客观为准则,而影像的捕捉或生成却充斥着主观,所以科学与影像构成了特殊的矛盾关系。科学影像给人以冷漠的印象,它们通常不被视作“影像”,多数只被视为资料,堆叠成一摞,与人无关,不具情感,似乎若有丝毫主观意味被察觉,它们便不再“科学”。但科学不具有情感吗?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中规则、定理追求的结果,而人了解世界的渴望驱动着科学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本身就对应着人的情感,而科学影像的“冷”应只是表象。
我想,也许对科学影像的视觉线索进行重新梳理、调整,将引发观者认识和思考其“客观”背后的丰富内涵,找到科学背后的“人”。今天我们看塔尔博特的植物照片会有特别的收获,因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植物,我们还会感受到塔尔博特所理解的影像,理解的世界以及他与世界的联系,我对科学影像的认识也是如此。调整影像的视觉线索,对科学影像隐藏着的“人的轮廓”加以明确,影像便会显现出人与世界的联系,矗立在科学背后的人的情感、历史便会显现。
科学影像包含的内容多元而广泛,加之科学领域之外的受众对于科学影像缺乏一定的观看经验,所以对科学影像的“改造”从表现形式到解读方式上都具有着丰富的可能性,科学影像为影像实验性探索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就我而言,对科学影像的探索也是对类型学影像认识的深化。我之前的《月》就是在类型学层面对科学影像进行了呼应,而新创作的《星光》,则是这种呼应的延续。
星光
人看到了夜空中的星星,并开始想象它们。在历史的进程中,从神话、占卜到历法和科技,这些星光影响过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宗教、艺术、科学,乃至整个文明的发展,人的世界也因这些遥远之物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因此,我开始关注涉及星星的影像资料。我寻找了100颗天空中最亮恒星的图像,因为明亮,所以它们是人类最熟知的。这些恒星的影像由红外天文卫星拍摄,往往都是大面积的宇宙图像,所以一颗恒星在其中显得相对较小,只占有几十个像素的区域;放大这些像素时,它们就不再是一个光点,也不是可辨别的天体,而是显现成一系列奇妙的色彩。为了能够放大原本微小的像素,我将像素转化为了矢量图形,它们最终完整地保留了卫星拍摄影像的原始面貌。
《星光》这组作品受到了匈牙利画家维克托·瓦萨雷里(Victor Vasarely)大量以恒星命名的抽象画作的影响。这组作品中,每幅图像都使用了这些恒星的经典名称而非科学术语,这些名称来源于不同文化的神话、寓言、传说,它们中的很多都广泛影响着我们的现代文化。这些图像来自于现代科技对于客观世界的觀测,然而它们着实美丽而有趣,它们似乎存留着人的想象,也存留着人与世界的特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