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机底流隔粗对选煤厂生产的影响
2019-01-31李海军
李海军
(1.中煤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 唐山 063012; 2.河北省煤炭洗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唐山 063012)
近年来,由于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原煤中细粒级的含量逐渐增加,随着大直径重介质旋流器的开发和应用,重介分选下限也随之提高,因此为了提高产品回收率,加强对选煤厂细粒煤的处理十分重要[1-3]。
重庆松藻白岩选煤厂是一座处理能力为3.0 Mt/a的大型群矿型动力煤选煤厂,选煤厂主要入选松藻煤电集团石豪和逢春煤矿高灰、高硫、中发热量的3#无烟煤,洗选工艺为:>50 mm粒级原煤采用动筛排矸后,50~6 mm粒级采用重介质旋流器分选,<6 mm粒级直接作为电煤产品,煤泥水采用浓缩压滤工艺处理。
1 煤质特征
白岩选煤厂主要入洗石豪煤矿6#、7#、8#煤层和逢春煤矿6#、7#、8#煤层原煤。各煤层原煤按比例综合后,原煤粒度组成见表1,<0.5 mm粒级粉煤小筛分试验结果和全厂煤泥分析结果见表2—表3。
表1 原煤粒度组成表
表2 粉煤小筛分试验结果
表3 煤泥特性分析结果
由表1可知,随着粒度的减小,灰分和硫分呈降低趋势,表明此煤质较脆,<6 mm粒级煤泥为45.13%,灰分为24.78%,硫分为3.65%,<3 mm粒级煤泥产率为29.99%,灰分为22.81%,硫分为3.39%,表明细粒级含量较大,且硫分、灰分均不高,由于发热量满足要求,因此可采用原煤干法分级,将细粒级原煤直接作为电煤产品[4-5]。
由表2和表3可知,选煤厂总煤泥量高达25.51%,洗选系统设有弛张筛,筛分效率为70%~80%,因此,实际进入浓缩池的煤泥量只有部分原生煤泥以及次生、浮沉煤泥,煤泥量约为70 t/h。
2 原设计煤泥水系统
选煤厂产品主要作为发电用煤,对硫分和发热量两项指标有一定的要求,当发热量达到电厂用煤要求,且硫分<3.5%时,原则上均应回收为电煤产品[6-8]。为了提高产品回收率,选煤厂选用两台6 mm弛张筛,采用原煤干法分级+重介质分选的工艺,部分煤泥直接作为电煤产品。煤泥水系统的设备选型见表4,原设计煤泥水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进入主洗系统的煤泥,经磁选后进入磁尾桶,然后经浓缩分级旋流器组+振动弧形筛+煤泥离心机回收粗煤泥,并作为电煤产品,<0.3 mm粒级的煤泥随浓缩旋流器组溢流、振动弧形筛的筛下水、煤泥离心机的离心液进入浓缩机,经浓缩机沉淀后,浓缩机底流经泵输送至压滤机脱水成为煤泥产品,浓缩机溢流和压滤机的滤液作为循环水[9-10]。
表4 煤泥水系统设备选型表
图1 原设计煤泥水系统流程图Fig.1 Process flowsheet of the slurry system originally applied
3 改造后的煤泥水系统
由于重庆地区雨水较多,原煤采用露天堆放,再加上石豪、逢春煤矿原煤为3#无烟煤,原煤煤泥量较大,当雨季来临时,原煤堆放易结团,弛张筛筛分效率明显下降,煤泥进入洗选系统后,经过各级设备的振动、泵的输送,结团的煤泥将松散,系统煤泥量明显增多[11]。为了减轻煤泥水系统负荷,减少压滤机的入料量,将浓缩机的底流返回振动弧形筛再次进行隔粗,改造后的煤泥水系统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改造后煤泥水系统流程图
4 应用效果
改造优化前、后系统的工艺参数及生产指标对照结果见表5。
表5 改造前、后工艺参数及生产指标对照表
由表5可知,将浓缩机底流再次隔粗后,合格介质密度在1.30~1.35 g/cm3范围内,加介后密度上升困难。随后电厂用煤指标以及原煤煤质发生变化,原煤分级筛的筛缝从6 mm调整到11 mm,进入洗选系统的煤泥量大幅度减少,此时将浓缩机底流再隔粗系统关闭,回归到原设计的工艺流程,选煤厂的生产情况有所改变,合格介质桶的密度从1.30 g/cm3调到了1.55 g/cm3,最高可达1.60 g/cm3,循环水浓度也随之下降,系统进入了正常的生产状态。
通过这一改变可以看出,将浓缩机底流返回至粗煤泥回收系统再次回收部分粗煤泥,以此来降低压滤机负荷的方案不可取[12-13]。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浓缩机要求能实现两级沉降,仅采用一级浓缩难以实现底流既隔粗又可送至压滤机的功能。②压滤机的入料粒度变小,降低了压滤效果,滤液浓度升高使得循环水浓度升高,进而导致加介过程中煤泥量增大,合介密度升高困难[14-16]。③粗煤泥重新回收后,入浓缩机的煤泥粒度变小,延长了颗粒的沉降时间。④浓缩机中添加的药剂量过大。
5 结语
在选煤厂工艺设计中,煤泥水两段浓缩工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一级浓缩采用沉降过滤式离心机回收粗煤泥,二级浓缩采用压滤机作为回收细煤泥设备,有效提高了煤泥水系统的处理能力,但若选煤厂未设计两级浓缩,不推荐将浓缩机底流返回粗煤泥回收系统再次隔粗,盲目修改煤泥水处理工艺流程,易带来合介密度紊乱、煤泥水澄清困难以及介耗、药耗升高等一系列问题,影响选煤厂生产指标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张明旭.煤泥水处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 乔小龙.白龙矿选煤厂煤泥水系统生产实践[J].选煤技术,2008(3):26-29.
[3] 冉进才,陶东平,李延锋.选煤厂煤泥水处理问题及对策[J].选煤技术,2003(1):29-30.
[4] 戴少康.选煤工艺设计实用技术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
[5] 郑均笛.动力煤脱粉入洗的必要性分析[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3(6):34-36.
[6] 李晓军,孟凡彩.济三煤矿选煤厂粗煤泥回收工艺改造[J].选煤技术,2012(3):60-62.
[7] 刘志刚.寺河选煤厂煤泥水系统的改造实践[J].煤炭工程,2006(7) :46-48.
[8] 高建川,肖涌洪.屯兰矿选煤厂煤泥水系统的技术改造[J].选煤技术,2002(5) :21-23.
[9] 田春晖,于学仕.论动力煤选煤厂煤泥水处理的几种工艺[J].煤炭工程,2007(9) :21-22.
[10] 金 明,鲁 杰.浅析选煤厂粗煤泥回收系统[J].洁净煤技术,2006(3) :23-25.
[11] 陈忠杰,高勤学.粗煤泥回收技术的研究与探讨[J].选煤技术,2005(4):43-44.
[12] 张玉喜,吴立军.粗煤泥回收工艺改造的研究与实践[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3):11-13.
[13] 孙丽梅.选煤厂煤泥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的改造与优化[J].中国矿业,2011(11):120-124.
[14] 杨红霞,张焕玲,黄崇煜.田陈矿选煤厂煤泥水系统技术改造[J].煤质技术,2006(4) :23-25.
[15] 张春林,姚伟民.两段浓缩、两段回收模式的煤泥水流程[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6(3) :4-7.
[16] 朱家尧,孙铭华.尾煤泥两段浓缩、两段回收工艺在田陈矿选煤厂的应用[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2(4)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