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精神力量 把握正确导向
2019-01-31谢伯雄
谢伯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读者》编辑部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我想,这不仅是对编辑工作者的期许,也是对语文教育的期许,为语文高考备考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所提倡的多读书,在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已经得到了体现。试卷呈现的特点:一是文本数量多,有《论语·子罕》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有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有鲁迅的《理水》;有1954年《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2018年的报道《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和研究报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等材料;还有莫泊桑的《小步舞》……从古到今,由中至外,涵盖了方方面面,并且作了突破。二是文体种类多。体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既有论述类文本,也有实用类文本,还有文学类文本;既有现代的诗文,也有古代的诗文。
诚如2018年12月25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中提出的新观点:1.高考是素质教育的正向指挥棒;2.高考全流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高考主要考查“4点4性12方面”。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让这些意图有了一个完美的呈现。
基于上面所述,增强精神力量,把握正确导向的社会行为已迫在眉睫。
高考欲承其重,无非是以内容展现精神品质,以形式考查双基程度,以速度判别思维快慢。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赞赏高考四川卷内容方面“大胆”的尝试: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形式方面,温教授认为几个小题缺少联系的情况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改革后的命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语文生活,体现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考查学生利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8、2019高考命题往这方面有明显靠拢。速度方面,温教授曾举例说,有个别语文试卷的题量猛增,特别是阅读题,有15%-20%的考生是做不完的。因为选拔考试总要拉开距离,一部分考生做不完,这很正常。温教授的话对语文高考新趋势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合以上分析,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必须重视增强精神力量方面的内容,把握正确导向。具体来说,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实践精神,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如:2019年全国卷Ⅰ选择题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增强思辨精神,正确引导学生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如:2019年全国卷Ⅰ6.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8.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增强寻美精神,正确引导学生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如:2019年北京卷23题: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增强传承精神,正确引导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如:2019年北京卷21题,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
增强爱国精神,正确引导青年展现青春风采。如2019高考语文命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营造极富时代特点和青春色彩的语境,彰显高考育人功能。
高考试卷是改变学生命运的战场,国家精神就是战场的统帅、灵魂,只有用有精神凝聚的试卷,才能选拔出有精气神的学生。学生强,则国强,社会强,人民强。如此,社会才能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