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探究
2019-01-31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但在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作为源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文化的象征,是红色基因的有机载体,在当今社会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定的时代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立德树人”简明扼要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强调德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第一位的意义。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提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2]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中红色文化的有效利用路径,以更好地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中华优秀文化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之价值观一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红色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她蕴含有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够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所开发利用的伟大精神及物质载体。作为一种先进的特色文化,红色文化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体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目标的各类精神形态,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一般性质,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3]因此,作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三大文化基础”之一红色文化,应该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及“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6]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7]。
2017年5月8日,李克强总理对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批示时强调:职业院校应坚持“工学结合、德技并修”,努力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大军,为实体经济迈向中高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2019年春国务院公开发布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项要求,保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正确方向”[2]。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也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着力培养“德技并修”的优秀人才。高职院校若离开立德树人,也就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要抓住青年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就需要不断在教学中融入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影响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确立了立德树人的价值依据和价值标准,又明确了新时代“德”的科学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各行业,尤其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教育行业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新任务,也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
由上观之,作为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代表的红色文化与立德树人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红色文化其本质即寓意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内容;立德树人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8]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历史时期形成的珍贵遗产之一,毫无疑问是“最好的营养剂”,把红色文化资源融于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工作中必然会给高校师生带来很多正能量。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今天,高职院校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中应该积极拓展有效利用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合理建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在加强师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应把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爱国、敬业、诚信、执着、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等精神,在本院校教学中开设相关课程、出版教材,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的内容,努力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核心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融入到教材建设与教育改革中,使其有机结合,必将会大大促进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工作的开展。
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艰辛探索的丰富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现代中国;同时,中国历史性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中华文明复兴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改革发展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二是红色革命文化的形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包括革命文化在内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革命文化形态主要是指以革命诗歌、音乐、戏剧、小说以及影视剧为代表的优秀文化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结合较好,是教育人、鼓舞人、感染人、激励人的先进文化的优秀代表。”[9]三是红色革命精神。红色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保持旺盛斗志和进取精神的强大动力,是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铁军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的支柱之一。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红色精神,可以达到感召、凝聚和净化人心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在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总之,把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教学中,将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培养出“德技并修”的合格人才。
(二)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新形式,提高教育实效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是高中毕业或中职毕业,年龄在20岁左右,属于典型95后的学生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注重自我、极具个性的群体。相对来说,这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偏弱,相当一部分人不太喜欢读书;再加上处在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其必备品,他们热衷于借助手机、电脑实现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网络空间,如可以制作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元素的视频、音频等,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虚拟化和无纸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感受点滴的感动于收获,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常态化、生活化。
(三)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德技并修”育人工作的有效路径。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在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中,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推动优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提高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的能力。
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革命纪念日或结合所在区域的红色文化,定期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充分利用红色纪念日开展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还可以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学生创建红色主题网站,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或者利用寒暑假,组织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加“红色革命实践”调研活动、“踏寻革命先辈足迹”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奔赴革命老区,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服务革命老区人民,激发其爱国热情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将有力地促进红色文化教育有感知上升到认知,使高职院校学生从中受到思想熏陶,充实其精神生活,升华其思想道德境界,有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会把革命精神的传播与传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让更多的人们在认识和体验红色精神中,迅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进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德技并修”的高端人才。
三、红色文化在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中的时代价值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先进的特色的思想意识与物质文化遗产,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当今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为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工作提供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
作为一种由精神内核和物质载体构成有机统一体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以爱国爱民、勤俭节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敢为民先等为代表的优秀品质,其表现为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军精神、沂蒙精神以及新中国建设时期形成的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以及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等物质载体。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 “鲜活的教材”,“是集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爱国主义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等诸多的优质教学资源”[11]。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于企业。在对他们进行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应把中华优秀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中的爱国、敬业、勤俭节约、迎难而上、敢为民先等优秀元素融入“德技并修”育人机制中,以更好对高职院校师生加强德育教育,使他们敢于担当、脚踏实地学习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军民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可以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供优质而又丰富的资源,成为“职业院校必须把握和践行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12]。
(二)红色文化为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培养出中高端技能技术人才,德育工作并非可有可无。高职院校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与“德技并修”育人工作中,应该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等精神贯穿于其中,坚持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密切结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不能仅仅看学生技能掌握的多寡,更应该看学生的道德素质的高低。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由于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期的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正处于形成期,而西方国家盛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往往会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如果不加大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重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仅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这不仅会造成学生缺乏正确的个人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势必也影响其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贯彻实施“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头和重要载体,一定要融入到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工作中,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坚持“以德为先”,自觉地、高标准地使高职院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其作为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修养的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实施“德技并修”育人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充分吸收红色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党中央提出的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1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指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14]。这就明确提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学生“德技并修”育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红色文化为高职院校开展“德技并修”育人工作提供一种重要的教育范式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介体——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这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而构成一种教育范式。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介体对于主、客体,即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高职院校学生)都有重要影响。红色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承担者介体的角色与功能,它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不仅是记录历史的珍贵资料,而且承载和传递着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军民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敬业奉献、敢于胜利等先进的革命精神及优良的民族品质等。这不仅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内容,而且使教育的主客体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从而最终使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工作的开展取得最佳效果。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技并修”育人工作,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贯穿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的始终,切实把红色文化融于“德技并修”育人工作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式,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