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学课程接触式教学体会

2019-01-31王晓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药学中医药中药

王晓姗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赤峰学院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医药高等教育要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才能做到更好地传承发展,关键点是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中医思维的培养。中药学课程是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从事中医药的工作者必须要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近几十年来中医药的发展迅猛,但前景让人担忧,其发展最大障碍在于中医思维的日渐弱化和缺失[1]。虽然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正由规模型向内涵型转变,但中药学专业设置依然存在问题:缺乏中医药特色;淡漠中医药思维的培养;不注重传统中药学精华的传承,实践动手能力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2]。

中药学多在大学一年级讲授,课时数量有限,实验课时所占比例偏小,可谓时间短而任务重。传统的中药学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规定课时数内要完成几百味中药的教与学。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前提,以教材为蓝本,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法,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获得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思维是要在规律的学习中医系统课程中逐步培养和加强的,对于初学《中药学》的学生来讲,虽然有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铺垫,但对中医学的认同性和理解力依然很低。学习、记忆、应用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往往对常用中药的理解都只是停留在教材的文字意义表面,能掌握者凤毛麟角,不仅实际应用能力很差而且考试及格率偏低,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中药实验课主要就是中药饮片标本的观看,并不能很好的保证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接触到每一味中药,也不能满足学生想要看看具体的药物,使抽象的功效与具体药物的形态相结合的要求,致使给《中药学》的教和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那么如何将枯燥的理论变的不枯燥,把较少的实践变为天天都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真正地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将中医思维渗透到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成为《中药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1 合理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以抽象的中医思维去接触直观的中药知识

中药学是介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之间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以致用是中药学教学目标的基本标准。围绕这个课程的定位和目标,教师及其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至关重要。师者,人生之大宝,授课教师要做到基础与临床能够很好的融会贯通。谈教学也好,传承也好,其意义无外乎:知识的传授;知识的运用;知识的创新。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师本身就是中医思维模式的物化的载体,学生能够学之深,学之精,多得益于老师的熏陶。思维的养成是一个“润物细无声”、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紧随教师的思路并认同所讲授的内容,相比起纯知识的灌输,就显得更为重要[3],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学习之时,不仅要背药、识药、认药,而且要知药、用药,让学生学“中药”,而不只是学“中药课本”。不能仅通过提问、考试等方法去控制学生的身体动作,而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服从,要想办法引导,让中医思维成为学生内在的一部分,日后临床中不会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在课程设置上先系统梳理各类中药的脉络,采用横向和纵向双重归类对比方式,帮学生建立较清晰的知识框架。精讲部分选择日常多见、临床常用、功效特殊等药物,重点讲授,而不能着重于所有中药的完整性。

2 采用多方面接触式教学方法 创造中医药文化学习氛围

2.1 课上课下结合联动 课上案例标本相结合,五官齐动,直观感受;课下充分接触,强化理论。案例教学效果明显,印象深刻,也有利于中医思维的培养。案例教学中教师手中的案例,可以说是教学课堂上的“法宝”,可以让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积极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4]。可以选择比较典型的临床病例、医案或者是一些文学作品中涉及到中医药的典章故事。例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白术时,引用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给学生5 min时间讨论其机理,可翻遍白术的功效应用也难见只字片语是治疗此病的。细推其理,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又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素问集注》载:“肾主水,而制于脾土,故脾为肾之主”,土虚自然水溢,表现为牙齿日长,骨质增生如同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故名髓溢病。白术被认为是土家“圣药”,可健脾燥湿而制水,故李时珍用其煎水含漱以治“髓溢”。现代临床上多用白术来治疗骨质增生,疗效显著。通过此类讨论,学生都积极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可引导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实践出真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提早给学生提供跟师学习或者在药房抓药学习的机会,争取早临床,多临床。

根据课程进度,在课堂上给学生发放相应的中药小标本。这样在讲课时,学生可以大脑跟随教师的思路运转,双手及五官被调动起来,去摸、看、闻,甚至去品尝,丰富直观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课下学生可以结合标本的型、色、味及质感进行对比、讨论中药的药性和功效,进一步加深记忆,事半功倍。例如,杜仲的“藕断丝连”要比藕明显的多,这种特性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在生杜仲,炒杜仲和杜仲炭中的体现逐渐减弱,各自功效也会有所不同;贝母中以川贝母较为贵重,其典型标志是“怀中抱月”,多研末吞服;新鲜的鸡血藤切断会有红色的汁液流出,这是它名字的来源,但和其他藤类相鉴别,其典型特性是“偏心性红色半圆形或圆形环”;海金沙并非矿物质而是蕨类植物的成熟孢子,色金黄,细沙状,质地轻盈,故包煎;穿山龙和穿山甲不是兄弟等等,这些都要眼见为实,不可望文生义。甘草的甘和饴糖的甘;黄连的苦和蒲公英的苦;薄荷的辛凉和干姜的辛热;芒硝的咸寒;乌梅的酸涩……,中药的药性抽象难解,只有亲身体会过才能更好地理解及应用。

2.2 理论联系实际 从生活中找准切入点 中药的起源与我们祖先寻找食物的过程密切相关,许多中药本身是药食两用的。授课时联系相关生活常识讲解,就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它们的功效。比如:众所周知的山野菜婆婆丁,其实就是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散结,尤其鲜品效果极佳,口服清热而不伤胃,外用是治疗乳痈的要药;人们吃烤肉时喜欢用新鲜的紫苏叶搭配,行气和胃,解鱼蟹毒;胡椒作为调味品,有开胃进食之功,尚能温中止痛;山楂酸甘微温,善消肉食,且能降压降脂;生姜,做菜离不开,除了能调味,还能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等等。我们不仅会吃,而且还要会用,用好了即可成为双刃剑:对于中焦有寒而出现气机阻滞,脘腹胀满者,可将生姜和紫苏相配,温中行气消胀;因寒影响胃的受纳,出现纳食不佳者,可生姜配山楂,温中健胃消食;中焦寒凝不通而痛者,生姜配胡椒,小茴香等,温中散寒止痛。

对于部分中草药的特殊煎服方法,很多学生记不住或者会混淆,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举例,如“豆角炖排骨”法:龙骨牡蛎等骨质类或矿石类药物可视为“排骨”要先煎,然后加入“豆角”即无需特殊煎煮的中药,最后在这道“菜”要出锅前几分钟加入砂仁、薄荷等芳香类中药,理同加入香菜要后下。

2.3 结合现代研究 实验验证 坚定中医自信 对初学者来说,如何从精神领域层面解决对中医药概念的认识问题,核心是要树立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自信,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承认中医药疗效的客观存在。中药学的内容繁多,除了药性功效外,还有中药的配伍、禁忌、用法用量等,都和临床应用密切相关,只靠死记硬背过于乏味难解。开设必要的动物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部分中药在不同剂量或者不同的配伍中所体现出来的临床功效的差异。如人参是中药中的“上品”,其治虚的功效一直被历代医者所推崇,带着浓浓的神秘感。通常我们开设的小白鼠爬杆测试或者游泳实验,可以简明而直观地验证人参的补气抗疲劳作用,通过客观现实验证主观推断,把中医的辨证思维从宏观引向微观;被视为“下品”的大黄一药多用,其不同的炮制品、不同药量以及和芒硝,厚朴,干姜等的灵活配伍在小白鼠排便实验中的直观展现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激情,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4 融入大自然 亲身体验杏林寻药 除了课堂所学,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天然标本馆,要因时因地制宜,随时注意将生活与学习相联系。赤峰市是我国主要的中药材种植地之一,盛产的中药材种类颇多。鉴于赤峰市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这里不但蕴藏着丰富的野生中草药资源,而且在市区周边还有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因为动植物药的生活生长环境与其独特的药性关系密切,所以结合本地实际中药资源,由学校组织带领学生走进野外实践学习。像大学的校园或者植被丰富的公园,以及药用植物园等都可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色香味俱全的实物中学会认药,识药,辨药。做到从源头接触,用感官体验,增强其对中药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觉得中药不再是药罐里干枯萎缩的根茎,杯子里浸泡的膨大的枸杞和记忆中难以下咽的苦涩。2.5延伸教学 拓宽思路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端口,甚至在某些方面不可被替代,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好的资源。闲暇之余建议学生观看一些高质量的和中医中药相关的影视作品,可加深、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借助媒体文化资源,抛开书本上的枯燥传记和课堂上的宣讲说教,通过一种新的视角与新的方式来接触中医药文化,从中发掘中医药有趣而神秘的一面。比如大型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和《本草中华》,虽然说的是中药,但是通过讲述植物动物背后的文化故事入手,让观看者用心去体会每一味中药所承载的环境,人文,情感,历史……。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传播传统文化,将其生活化,通俗易懂而且贴近生活实际,能够和观者情感上达到共鸣。

同时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建立中药学习群,安排专人监管,积极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加入,在此平台上实现群体间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与互动。目前我们建立的学习群已经经营了3年,反响很好,很多毕业的学生依然参与其中,积极交流中药相关知识或者提供新的学习机会。

2.6 以考促学 强化过程 专业课测试可以在笔试基础上增加实训考核,将常用中药选出单备,每位同学随机选择10种不同药物,口述所选药物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及临床应用,所得成绩计最终计入专业课总成绩。以此来激励学生认真对待中药学的接触式学习机会,提高自身实际应用能力,也提高自身竞争力。

3 结语

通过与中药的亲密“接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课程任务的要求及自己的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初入杏林的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怎样去学。“接触式”教学,增加了学生探索中药奥秘的挑战性,激发了他们效仿时珍寻百草的气魄,进而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主动去求证。经过这样的接触式学习,学生对中药学内容就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以后不管是应对专业测试,还是临床实际应用,都具备了较好的功底,日后遣方用药,才会底气十足。

猜你喜欢

中药学中医药中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