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2019-01-31
知否、知否,乡村振兴也有“苏南模式”
今年春节长假一直待在无锡,家人团聚,其乐融融。江苏有家不错的P2P平台,总部在无锡,相聚聊天过程中尚知,乡村振兴路径多样,江苏就有独特的“苏南模式”。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长知识了。没错,首先想到了上世纪热闹非凡的“苏南模式”,这里简单地捋一捋。
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外加南通,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过剩一半以上,于是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出资办企业,并指派所谓的能人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能人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于是1983年,费孝通首先提出了“苏南模式”这一概念,当时的“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为核心,追求的是村民共同富裕,这样的理念备受追捧和效仿,也就正常不过了。
至于“苏南模式”存在的问题、弊端、不足等,这里不予置评,反正又想起了后来喧嚣一时的与“温州模式”之争,再到“珠江模式”的出现,争论似乎没停过。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不管什么模式,最终都会走向一种模式,就是跟国际接轨的股份制模式,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位企业家的观点,表示赞同。
既然聊到“苏南模式”,前面这么一段铺垫就不可或缺,知否?知否?并饶有兴致地了解了乡村振兴路径多样,江苏独特的“苏南模式”。也就是苏南农民结合本地特色,发展乡村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而这些“苏南模式”的企业呢,立足农村,职工也好,所有者也罢,大多为农民。企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向这些乡村企业提供融资,前景光明,绿肥红肥,当然知否啦!
这样的“苏南模式”,与今年乡村振兴的开年大戏不谋而合,知否?知否?春节长假后,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金融服务成为乡村振兴的开年戏。《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称,中国“三农”金融缺口高达 3.05万亿元,而“三农”互联网金融交易额增长速度远高于一般互联网金融,2016年“三农”领域金融交易额400-450亿元,增长率250%。苏南,全国农村金融改革最早试点地区,10几年前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就从这里起航;近年来农商行在这里密集上市,迎来了银行业“第四梯队”的身影;经营管理在业界也是引领潮流,“苏南模式”成为概括该地区农商行发展的一个代名词,又是一个“苏南模式”。无锡工行工作的亲戚告诉我,无锡工行曾经拆借人民币7000余亿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银行间调节资金余缺的中枢,发挥的金融能量轰动全国,受到了《人民日报》等数十家中央级媒体的争相报道。这些拆借来的资金,每年约有200亿为无锡经济发展注入动能,支持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支持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助推了锡城“苏南模式”的孵化成长,又是一个“苏南模式”。
《指导意见》指出,健全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加大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力度。一语中的啊,不仅仅“苏南模式”,期待有多种多样的模式,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服务“三农”领域,支持“三农”发展,乡村振兴快递,使命必达。 □坤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