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微信 语文学习的微助手
2019-01-31吴志萍
吴志萍
微信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无障碍、无空间限制的交流、传输。微信的普及,不仅为人们的沟通带来便利,也为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将微信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这是值得教师探索的新课题。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借助微信的各种功能,在指导朗读、帮助写作、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具体如何运用总结如下,以期为语文的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运用于指导朗读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经常以读代讲,朗读能力对语文学习来说尤为重要。一般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教师都会布置学生在家朗读课文。但实际上,不少学生存在不开口朗读的问题。到了高年级,朗读作业完成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回家了根本不读,或者说不开口朗读,最普遍的情况就是只看不读,虽然教师跟学生再三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但仍然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存在侥幸心理,朗读作业完成与否教师无从查证,所以不认真对待朗读作业;二是觉得读得不好,有朗读障碍,不愿意读;三是觉得不读也能看懂,不需要读,懒得开口读等。
借助微信,朗读这项作业完成度大为改善。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长素质普遍比较高,对新兴事物也较容易接受,学生接触外界事物较多,信息能力也比较强,到了高年级,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基于这样的硬件基础,笔者建立了一个的朗读微信群,专门用于朗读课文。每天学生朗读完课文后用接龙打卡的方式登记。这个做法大大激活了学生对于朗读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发视频的方式读课文,视频拍摄不仅能录声音,还能录下学生的肢体动作。
教师还可以把专业朗读人员朗读的课文朗读音频发到群里,让学生能够听到专业、标准的音频。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和教育部合作建立了中小学语文师范诵读库,直接在微信公众号就能收听到高标准、高品质的课文朗读。教师还会随机点评几位学生,或者通过视频亲自指导学生朗读。每天接龙打卡一完成,哪些学生没有及时朗读一目了然,第二天教师会及时了解原因,及时跟进督促。
朗读微信群对家长也起到一个督促的作用。每天有效的朗读督促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学生。朗读微信群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自信心,敢于在大家面前开口读,很好地打破朗读障碍,改变不敢读的局面。坚持一个学期后,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微信朗读群不仅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坚持每天朗读打卡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朗读有料有效,既能提升兴趣,又能提高朗读水平,在读的过程中还能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二、运用于写作
写作一直是语文写作中的重点。不少学生对于写作文深感困惑,享受不到写作的快感和幸福感,缺少了写作的内驱力,对写作没有兴趣,畏难情绪严重。
对于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笔者想到了现在学生课外生活丰富,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引导学生写微信日记,对在学校参加的活动及发生的趣事进行记录,回家后以朋友圈的方式,几张图片配上一段文字积累素材。打字慢的也可以把日记写在笔记本上,拍成照片发到朋友圈。只是变换了一个方式写日记,但提高了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学生写作时有一个即时性的特点,对于当下正发生的事情或正在体验的事情,教师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能够描述得比较细致,但事情过去了就遗忘了,这也是每次写“难忘的一件事”学生总是写不出的原因。而微信既有文字又有图片,当学生查看时能帮助学生回忆当时的情境。这些朋友圈信息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真实的写作素材。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利用微信日记的方式,学生或朋友之间的互动、互相评论,每一个点赞都能成为学生继续写微信日记的动力,每一句到位的点评都可能帮助学生领悟表达的技巧。当有了写作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继而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
这种写作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意识。在及时记录的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借助微信日记,丰富了写作的形式,学生也享受到了写文章带来的乐趣,微信日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语文学习方式。
教师评价对学生再次创作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通过微信直接评论。利用微信群线上集体讨论也是提升写作的好方法。例如,秋游后,师生在学校来不及交流,可以借助微信及时讨论,就文章出现的问题进行线上指导。微信群里的讨论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语音的,文字更加的直观,文字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再次加工,相比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呈现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在提建议的过程中,提升写作能力。同时避免了面对面点评的尴尬,相比面对面批评留有更多思考的时间。
除了多关心生活方面的内容,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事,扩大视野,而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鼓励学生对时事发表评论,培养思辨能力。例如,共享单车被蓄意破坏事件、南昌中考改革、中兴芯片事件等热点事件,设立《我看世界》栏目,引导学生从关注社会动态的角度发朋友圈,针对事情发表自己的感受、想法、意见。除了线上发表评论,笔者在线下还每个月在班上抽出一节课的时间,集中回顾上个月的《我看世界》,公开投票产生最佳评论员、最佳关注者、最具潜力者,营造“共生效应”。在分析热点事件、政治事件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日臻成熟。
借助微信不仅可以积累素材、锻炼文笔,也是写作交流的好渠道。优秀的单元作文或者小练笔可以拍成图片发到微信群内供师生学习。相对于之前将优秀文章打印出来粘贴在教室墙上的方式,微信内的文章保存下来可以反复看。优秀作文可以给学生带来灵感,家长也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好的方法,指导学生。另外,每个星期笔者还会评优选出两位学生给自己的写作或小练笔配音、配图,每个月利用动态软件,将学生的优秀文章做成动态展示册,发到朋友圈供大家欣赏。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发表文章的乐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运用于资源拓展
语文的外延非常丰富,而语文学习可以拓展的内容也很多。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延伸中都需要应用相应的资源。例如,在课前预习环节,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少文本在学习之初都存在很多疑问,阅读时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所以教师一般要花不少时间在课前导入部分介绍,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文本。
虽然教师一般会提前布置任务,学生收集资料,但实际效果不佳,问题在于学生对文本了解程度不足,收集的资料针对性不强,横向不全面,纵向不深入。如果在资源拓展和介绍文本背景方面,有针对性地通过微信发布一些资源,展示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了解,这种前置性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提前了解文本的相关背景,这样,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更轻松地理解文本。微信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恰好可以用于语文的前置学习阶段,进行资源共享。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既能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又能进一步巩固课内所学,帮助学生建构阅读理解架构。但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在短短四十分钟,就把课文丰富的外延拓展全部讲解清楚。而借助微信,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分享需拓展的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网络资源再探究,学得更深入,能力不足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反复学习,加深印象。
四、结语
微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有利于因材施教。通过在线辅导、同伴互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可以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
笔者将微信运用于朗读、写作、资源拓展延伸等语文学习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发展必将影响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如何取其精华将其为我所用,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方式,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更加丰富多彩,是值得教师思考和研究的。
加强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的紧密联系,多效互动,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利用时代的进步,借力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挖掘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课堂助力,一直是教师不断探索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