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2019-01-31赵志燕
赵志燕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甚至可以说学生语文能力素养培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如果抓好了阅读教学,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下苦功夫,扎实地搞好阅读教学,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如何搞好阅读教学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尝试。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并乐此不疲,才会在长期的阅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可以采用能吸引学生注意的导语,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急于想了解阅读的内容,从而快速地进入到阅读状态当中,在这种适宜的氛围和状态中,学生的阅读效果会得到大幅的提高。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当前,多媒体技术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已经成为许多语文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像视频,可以有效地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就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让无声的文字化成有形的形象,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丰富的认识和感悟。
二、创新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只要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完成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就算是完成了,但教学效果如何许多教师并不是太关心。一堂课往往是自读预习、教师提问、课堂讲解、归纳总结、课后练习。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厌倦感,甚至排斥心理。所以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时刻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主体,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探索,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基本技能与核心素养,任何学习能力的获得,都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自主去建构完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退出课堂的主体地位,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站在学理的高度和学情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激发和引导。以问题为引领,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探究。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并寻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如果自主学习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讨论等方法,寻找到问题的最终答案,如有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通过引导、分析、讲解,最终解决课堂问题,而不是将问题的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当然,文本阅读中的有些问题,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或思维水平还不够,导致一时无法解决,教师也可以让这样疑问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因为,许多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接受本来就如此,同样一篇文章,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有些在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理解不了的问题,等学生成年以后,或是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所以有些课文,学生小学、初中在学,到了大学还在学,只是学的角度、深度有所不同,所谓学无止境,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文学解读中有一个说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由于个性、心理、人生经历、审美趣味等的不同,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会千差万别,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死抱着教参的所谓“标准答案”不放,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阅读差异,允许乃至鼓励学生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独特解读。
近年来,随着新的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盛行,“多元解读”已然成为文本教学的一种趋势,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学文本自诞生之日开始,就成为了一个独立于作者之外的系统,文本本身是没有先在的意义存在的,而读者的阅读就是从中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或者说读者的阅读过程才是赋予文本意义的过程,所以,我们每个人的阅读才让文本有了意义。因此,在这个角度上,只要是建立在文本深入细读基础上的文本解读,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可以认同和接受的,换句话说,文本本来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过去语文教学中的“标准答案”只是某一个人对文本的一种解释,而不是全部。这一点,在许多对文学文本的学术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得十分清楚。例如,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理解,鲁迅先生曾有过精彩的点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当然,无论如何解读,一是要尊重文本,二是要符合普遍的价值伦理。
四、拓展教学资源的空间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原则。如强调语文与生活实践的关系,语文教学要从实践中来,也要到实践中去。所以,我们要打破过去相对比较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语文,语文走进生活。例如,写作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学生写不好作文,教师总是在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上找原因,殊不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无数作家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写作最为重要的来源应该是生活,学生写不好作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生活的经历、体验太少,对现实生活缺乏关注,对日常生活观察得不够细致,对社会人生思考得太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放宽教学的视野,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当下人们的生活与交流手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正在改变着语文教学的环境。许多学生可能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网络平台上的许多新兴事物却耳熟能详,有些学生可能写起作文来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但写起QQ说说、微信朋友圈、网文来,却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语文教师要加以研究和思考。这些年,也有一些教师利用移动互联网、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了语文教学新模式、新途径的大胆尝试,这对于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示范意义。新课标强调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运用,正是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策略调整。
综上所述,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力求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为阅读教学寻找到一条既顺应社会发展,又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