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时代探索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金课”的打造
2019-01-31陶林芬林艳凤郑晓倩林东红徐建萍
薛 龑,陶林芬,林艳凤,郑晓倩,林东红,徐建萍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4)
2018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本为本和推进“四个回归”两个基本点。特别指出,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学业挑战度,要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难度、挑战度的“金课”[1]。何谓“金课”,即课程应具有“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如何抓住机遇,重塑教育教学形态,造就新一代医学检验人才值得我们思考。近年来,我们以深化医学检验专业核心课程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的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智慧教育为导向,打造课程的“金课”内涵。
一、构建具有“金课”内涵的课程内容
“金课”的打造首先要从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入手,梳理教学的“三基”知识、重点和难点,创新和优化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体系,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和广度,使本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一)拓展有深度的理论教学体系。
以培养现代医学检验人才为目标,全面梳理课程造血检验、红细胞检验、白细胞检验、血栓和止血检验等四大模块内容。凝练课程“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部分“三基”知识从理论课堂教学直接转变为线上教学或实践教学。淘汰陈旧性、低阶性知识:淘汰过时的、粗浅的、与临床检验工作脱节的内容。如白细胞检验中淘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墨汁吞噬试验等。拓展新知识:将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课程,拓展和更新知识体系。如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检验的新技术,高效液相色谱对PCR产物定量检测联合STR技术鉴定嵌合体作为移植后植入证据。通过优化拓展,使课程内容具有复杂性、探究性,更好的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
(二)建立创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医学检验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临床检验人员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人才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构建具有“金课”内涵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了原有单纯以骨髓细胞形态学为主线“三模块三阶段”的教学模式,建立以“技能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四个层次为主导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根据“掌握基本技能,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型实验,拓展设计型实验”的原则,改革实验项目,增加实验综合难度,提升实验挑战度,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以“系统为中心,病例为导向”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提供各系统常见临床病例,如缺铁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要求学生整合知识,开出检查项目,明确样本类型和实验试剂、仪器,设计实验,完成实验。由此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使知识、技能、素质三者有机融合。
二、变革教学手段,开启智慧教育
“金课”的打造不仅要提升课程内容的“金课”内涵,而且要变革获取知识和传授知识的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提升教学艺术带来新的变革。随着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的推陈出新和在医学教育领域的运用,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教育已是大势所趋[2]。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借助课程中心平台、微信平台和云平台等互联网工具,变革教学手段,构建“智慧+教育”的教学环境,开展线上、线下新型混合式教学,推动“金课”的打造。
(一)线上教学。
1.情景式微视频教学。微课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形式,微视频是其主要载体[3]。借助微视频,将课程中枯燥生涩的知识直观化、感性化。那么,如何设计、应用微视频?首先遴选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三基”、新仪器、新技术等作为重要知识点,制作情景剧式微视频/微课。如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习难点,在微课设计时以患者就诊导入,从为何“巨”“幼”“贫”三个要素讲授血细胞发生形态学上巨变、幼变、贫血的机制。对临床较难诊断的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在微课设计时以“病例为导入、问题为导向”,展开对疾病的临床分析、检查项目选择、检测结果讨论。一个微视频/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主题突出、重点明确,借助“短、快、精、实”的情景式微视频/微课,通过互联网平台打造“随身课堂”,并使“金课”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呈现灵活性和先进性。
2.交互式课程中心平台教学。利用校园网的课程中心平台开展交互式教学,是打造本“金课”的一个手段。借助该平台建设了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新知识、微视频、文献推送及链接、细胞形态图片库、练习测试、模拟试卷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立体化学习资源,实现其个性化、自主化学习资源的获取,提高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本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同时利用平台良好的交互性,开展答疑讨论、课程问卷、作业、在线测试等线上教学活动,及时在线解答学生问题,实时掌控学生的课程学习程度。
3.参与式微信平台教学。微信已成为教师和学生日常最熟悉的软件。利用手机便携性和微信功能多样性,拓展微信辅助教学平台,将课堂上负面影响因素——智能手机转变为学习工具。利用师生间微信群,阶段性推送临床案例,血髓象、少见/罕见细胞、不典型细胞等,要求学生进行细胞辨别、血髓象分析,结合临床提出检查及诊断意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其主动探索、创新的能力得到最大发挥。
(二)线下教学。
1.探究式翻转课堂教学。翻转课堂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将以往单向传授教学转为双向互动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不限时的日常活动[4]。在本“金课”打造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借助课程中心/微信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学生预习形成见解。课中,教师侧重讲解重点、难点,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协同答疑、内化知识,完成学习目标。课后,教师布置作业、阶段考核和课程考试,总体把握评估和反馈。探究式翻转课堂教学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把立体化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和学生知识能力三者有机融合,增强学习便捷性和趣味性。
2.数字化形态学实践教学。骨髓细胞形态抽象、多变和难辨识,临床实践性强,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现代临床检验全自动检测系统几乎取代手工检测,具备细胞形态学检验技能成为胜任岗位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设数码互动实验室,利用智能软件和互联网,构建智慧教学环境,开展数字化形态学实践教学。教师可实时监控每台镜下情况。学生通过电子举手,教师实时应答。通过任意显微镜下的细胞同步转换,进行共享和示教,并进行随堂测试和反馈,使细胞形态实践教学更加便捷、丰富多样。集先进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的数码互动教学,大大提高了形态实践教学效益和学生综合技能。
三、合理“增负”,提升课程挑战度
打造有深度、难度、挑战度的“金课”必然要求合理“增负”[1]。提升学业挑战度,应不局限于讲授课本知识,还应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适当扩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根据本课程专业特殊性,针对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开展SCI、CSCD源期刊如Blood、Leukemia等科研文章导读,让学生涉足文献阅读,学习基本研究思路、科研文章格式和写作方法、毕业论文选题等。结合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促进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研究,由此拓宽了对血液病领域的了解,增加了血液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学生临床血液病研究的逻辑思维,不仅促进其协作性和科研型的学习,更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志趣。
四、打造金课,成效显著
以“智慧+教育”为导向的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金课”的构建和实施,重塑了学习和教学形态,切实推进了创新性、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该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控性、协作性,激发学生思索与创新,从“要学”拓展为“会学”“肯思”“能创”,不仅学生课程通过率达99%,更显成效的是学生的创新力、竞技意识和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参加“泽众杯”全国医学检验专业大学生形态读片大赛,连续斩获一、二、三等多项奖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省级17项。学生反馈,这种自主式、研究式、讨论式的学习模式使得课余投入学习的时间增多,学习压力也更大,但是拓宽了学习渠道和学习方式,增加学习自主性和灵活性,变压力为动力,提升了学习兴趣和能力。同时,改革也大大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近年,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校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特色教材1部;微课“巨幼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获首届“泽众杯”全国医学检验微课竞赛二等奖;获中华医学会全国优秀医学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骨髓细胞形态学”)二等奖1项;优秀论文三等奖2项,摄影优秀成果(“骨髓小粒”)三等奖1项。
五、总结经验,开拓前进
在“智慧+教育”时代,探索临床血液学检验“金课”的打造中,坚持“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两性一度”为探索目标,提升课程内涵,变革教学手段,教育教学成效显著,促进了高等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