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家访入手,从性格分析出发”
——探讨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四字”教育模式

2019-01-31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责备刘某辅导员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7年初,带着这样的重点与难点我对学校的一名“特殊群体”的学生进行过一次深入的家访,由此次家访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所在,也更加迫切地对所谓的“特殊群体”的教育与引导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此次家访的具体情况如下:

被访学生姓名:刘某。

家访人:辅导员老师。

家访时间及地点:2017年2月1日上午11:00;XX市XX区北新华路2组7号。

家访目的:(1)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日常管理规定;(2)向家长通报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3)通过对特殊群体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困难情况。

被访家庭情况:该生父母离异,家里有一妹妹(现就读于上海东华大学)。现在同父亲及奶奶在一起住,父亲下岗失业,家中收入微薄。

被访学生当前现状:该生现为三年级日语班学生,班级体育委员。自入学以来,该生思想一直要求进步,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她较早地就获得了导游员资格,并在大连市许多旅行社带团实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学院学生中实践能力比较突出的一个。她为人朴实,特别热心,同学关系好,体育方面有特长,多次为学院争得荣誉。

形成原因分析:通过此次家访了解到:该生优异的表现与平时家里的氛围和教育有关。早年父母离异后,该生便和妹妹同住在奶奶家。父亲是个很老实本分的人,对待自己的两个女儿却非常严格,告诉她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人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理论上的,更多是实践。奶奶在家访时说:“从小我就告诉她们两个,做出一些事情来才算本事,考再高的分也比不过做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因此,刘某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强,也没有一般同学所谓的“陌生羞涩感”,她勇于实践,自己主动去各大旅行社实习,并以在业界小有名气了。

通过对学生刘某的此次家访,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普通下岗工人家庭的氛围,我也深深地被他们的纯朴和善良所感动。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们是无辜的,也是不幸的。

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要研究这些特殊群体的发展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哪怕只是一点,把这些不快乐的学生变得快乐起来,变“特殊”不再特殊,让他们爱这个社会,关心这个社会,这样才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特殊群体性格的两种类型

家访结束后,我结合了自身几年来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事例,基本上认为,特殊群体的学生性格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自卑闭塞型,理论强于实践

这类学生多半是家庭条件差,家庭中也没有过多的社会交往层面。因此,家庭给学生灌输的大多是“学习好改变家庭”的思想,她们中的很多人自闭,不愿与外人打交道,甚至恐惧打交道。这类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她们中大多数“理论强于实践”,“高分低能”或者表达能力不强,不善与人交谈。

(二)开朗乐观型,实践强于理论

这类学生显然是走向了与A的另一个方面,这类学生家庭多半是家庭状况突然发生变化,或是受到了来自某些方面的突然影响。因此,了解、引导和帮助她们的交友对象和范围就显得很重要了。这类学生大多喜欢交友,喜欢与人交谈,并且喜形于色。她们渴望更多的实践机会来证明自己,想尽快的就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她们普遍的实践强于理论。

二、“四字”教育模式的探讨—“早”“多”“少”“给”

简单点说,就是“四”,即“早”“多”“少”“给”。我们看到刘某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她的理论应用于了实践,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毕竟这与刘某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她有一个懂得引导和教育的好奶奶。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特殊家庭的学生都有刘某般的幸运。所以,在他们升入大学后,作为她们领路人的辅导员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才显得那么的珍贵和重要。

(一)“早”——早点行动

“早”就是指要在学生刚入学时就采取“行动”。由于高考后学生的心理压力明显减小,自我表现欲望明显加大,所以就学院几年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大致归纳采取以下几个“行动”。

1.写一篇文章——我的大学生活应该这样度过

入学后,要求每名同学都写,然后再从这些文章中把特殊群体学生的稿件挑出来加以分析,对他们开始的入学初衷进行分析和指导,也就是刚才文中所提到的A和B两种情况。

2.课前十分钟的汉语表达

在学院三年级的两个班级中,率先进行了半个学期的试验。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前,要让一名同学进行对当前时政或是生活感受的一段表述,要求流利表达,表情自然。因为采取自愿的形式,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有意识地鼓励和安排让“特殊群体”的学生冲到前面去,时间一长这些学生讲上了“瘾”,能力也就逐步提高,刘某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二)“多”——多点机会

众所周知,这些学生普遍在早年或多或少的缺少关注。因此,就要在日常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潜能的一面。A类学生就多给他们实践的机会,比如学院的许多外联部的学生都是这类同学,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并取得了一定的报酬;B类学生就多给他们理论学习的机会,我们的分团委宣传部和学习部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特殊学生”。平日里,我们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给他们创造些属于他们自己的机会,甚至可以大胆地去问他们“你想做什么?”“你需要老师给你做些什么?”,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他们的机会是那么的多!

(三)“少”——少点责备

这些孩子的心理素质一般很不稳定,表现为极度亢奋和消沉,我们在平日的工作中如果不注意方法一视同仁地给予学生同种责备,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给这些学生的鼓励要比给他们责备有效果的多。对他们微笑,他们是会心领神会的,对他们责骂,甚至心理些许的歧视都会被他们记在心上,这样的心理一旦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产生,是很不利于工作开展的。所以,无论是对A还是B类学生,因势利导,给他们少点责备,讲求点责备的方法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给”——给点奖励

“给他们点奖励”,听起来有些熟悉,但就是这样熟悉的方法,倒是有效的方法。平时的工作中多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奖励和物质上的奖励,会让他们神采奕奕。学院的“特殊学生”中,大多数的家庭贫困的学生是的到过来自同学和学生会的资助的,我们曾经采取了一个叫“自助超市”的办法,来进行奖励:鼓励全院的学生捐出自己平时不用的物品,放在“自助超市”教室里,让学生们来进行选择,这种简单的物物交换过程中,体现的是诚信和爱心。家庭贫困的学生在这里选到了很多自己想要的物品,同样,他们也把自己家乡的特产,自己缝制的手工艺品奉献给了别人,他们得到了很大的精神满足。平日里,对这些学生的奖励是不能“简单的给予”和“随便的施舍”,要更多的给予他们平等交换的思想和回报社会的理念,并启发和鼓励他们去大胆的实践和创新,这样他们真正做到有事可做,觉得自己不再特殊。

“四字”教育模式的探讨,是对学院特殊群体大学生成长之路的一些总结和体会,也让我深感作为一名辅导员所肩负的使命,更让我看到了特殊家庭学生们的可爱与坚强。在新时代下,只要我们所有辅导员都携起手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各级组织的关心与帮助下,把那些“特殊”学生变得不再特殊,将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责备刘某辅导员
鸟责备空气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乘客被司机“遗弃”后死亡,司机是否担责
责备
已赠予的房产不是遗产
配偶与他人同居,多久能追责
成功的途径
Self Check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