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习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探讨
2019-01-31蔡莲今
◆蔡莲今
(吉林省汪清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不要太注重文体,不要限制文体
延边地区的小学汉语教材中对习作的要求有这么几个固定的或不固定的文体。留言条、请假条、编写对话、日记、命题习作(根据课文内容的,如续写结尾,看图写话,“未来的桥”“未来的交通工具”,等等)。但是,我们有个很不错的实验体验,无论写什么,除了这些格式外,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生活中的琐事,把您或学生互动中出现的灵光一闪的东西写出来,不必跟着教材的顺序,不必强求文体,更不必要求字数,只要求写出真情实感,您就会发现,一百个孩子有一百个故事,足够您开心得意一个月的。就如同写散文时要求“形散神不散”一样,要求学生把自己要写的主要内容写出来,不要太在乎他写的顺序如何、辞藻有多华丽、格式如何不准确……在重视这些“条条框框”之前,一定要把文章的重要灵魂看清楚,看看他想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思想内容?我们的做法是因为学年段的不同,孩子们的层次不同,经常选择学生喜欢的习作方法。一年级的学生,从学习拼音开始,我们就要求写一句话,可以用拼音写;二年级开始编写对话、写一段话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从不限字数,不限格式,只要求写出生活中的实事。于是,“百字新事”成了很多老师首选的习作模式。
二、要重视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在习作学习的时候,我们万不可操之过急,一下子提高难度,让学生失去兴趣,这就得不偿失了。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叫我至今都觉得愧对于学生,也为我们的某些教师的某些做法感到忧虑。多年前,我们刚刚开始习作实验,期末考试前,我要出差,为了让学生能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便于随后跟进的习作实验,我故意要求他们,如果有作文题,就在审好题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实际,利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多写点,老师回来有奖。结果回来后听说,我们班的汉语成绩不太理想,我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们班的学生平时的读书和习作的量很大,不至于呀!当我查过试卷之后,我简直是无语了。因为阅卷的老师根据当时的标准,统计错字的数量判的题,当然是文章越长,出现的错字几率就越高,有的文章甚至因为错字较多或者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扣掉了足足四分之三的分数,却把仅写了一句两句话的,因没几个错字或者没有错字而几乎没有扣分。面对学生和家长的质疑,我只能在班级开了个小小的讨论会,表扬了那些写出自己真情实感的好学生,还在他们的试卷上用红笔判加分,同时要求老师和家长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也指出了今后多认、多写的要求。恰恰是这次的经历,让我们更加努力地探究在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进行习作实验的利弊、有效做法。
比如,针对如何看待在一年级学习拼音阶段写话,哪怕是些一句话?如何看待在写话的过程中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汉字?甚至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或者谐音代替?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觉得有必要尝试一下,于是我们又达成一种思想共识:“无论学习什么知识还是处理什么事情,一定要先想尽办法找到一个妥当的方法,哪怕是标志、标识、标注,让自己或者读者都能明白当时的思想、意图等。”在后来的习作实验时,我们就非常注重遇到困难时(不会写的汉字,找不到表达准确的词汇等)选择退其次的表达方式,汉字用拼音或者朝鲜语表示,选不准词汇时,用朝鲜语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标注在旁边,这样就不会忘掉作者自己的初衷,便于日后改善。
三、不能代写,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
教师一定要具备一颗善于发现的“伯乐”心,一双善于发现的“伯乐”眼,真心扶助学生成长的善心,宁可当初被学生“埋怨”是严师。针对个别的学校、个别的教师当中存在的个别的怪现象:在临近期末的时候,老师会把本册书中要求写的作文统统归纳起来,分成几类,自己写出几篇较短的学生易背的文章,让学生回家背诵或者多写几遍,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背下来。表面上这样有几点好处:一是跟家长有个交代(家长的期望值很高,特别是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国外,只要听到孩子的分数,就会开心,感觉安慰,随后,会用经济手段补偿孩子或者监护人);二是教师会在不知情的家长(只关心成绩,不关注过程的家长)面前是一位教学能力强的模范教师。殊不知,学生的惰性在不知不觉中已然产生,不用动脑,不用去体验生活,老师把饭嚼碎了喂给你。试问,这样的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有多大?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结果是好好的孩子都给教坏了,无形中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
那么,我们该如何彻底改变这种形式,让学生从这样的窘境中摆脱出来呢?两个字:自主。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动笔。
四、可以用一些激励手段,吊吊胃口
总听到一些老师说习作教学难,也看到很多学生一提到习作就难以下笔。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于是,有很多老师带领学生投身书海,对习作确实带来了很多的帮助。但实际上,对习作本身感兴趣的孩子少之又少。为此,老师在促使学生多读书的基础上,使用一些能吊学生胃口的激励手段,调动他们的习作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延边地区属于朝鲜族聚居区,所以针对朝鲜族学校学生的刊物也不少。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汉语作文世界》就是非常好的汉语习作期刊,全州的小学生都非常重视这个刊物,订阅的也多,投稿的也多,很多学生在这里刊登自己的作品后,都比原来有兴趣写作品了,同学们看到别人刊登后也纷纷拿起笔来,写点东西投稿,希望自己的名字也能在赫然登在刊物上,带给家长一份惊喜,给自己一份自豪和前进的动力。连老师们也都愿意在这里发表自己的作文指导、下水文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孩子们非常珍惜每次升旗仪式后的颁奖活动,《小学生汉语作文世界》杂志社也会定期评出好作品,发些日记本之类的物质奖励,鼓励孩子们继续投稿。得奖的孩子喜形于色,在其他孩子羡慕的目光中,继续加快学习的步伐,没有得奖的孩子也开始寻求进步的途径,要么寻求父母的指导,要么埋头阅读汉语读物,时不时的也会掀起小小的学习高潮,让学生置身“你追我赶”的学习模式中,继而形成团队的学习风气。这种激励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孩子们,使他们纷纷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综上,我们在民族小学低年级进行习作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他们的视角、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心理以及他们的表达方式出发,思考、设计并实施习作教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下水文”式的换位,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动笔写出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