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2019-01-31◆田芹
◆田 芹
(深圳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
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素质教育得以大力提倡,教育理念在不断革新,教育模式不断优化,但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班级管理工作方法依旧广泛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按照学生分数进行差别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优化,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优化班级管理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1.班主任主体的管理模式
初中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存在角色定位不准确的问题,许多班主任以自己为主体进行管理,就会导致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影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地培养。以班主任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下,班主任会基于自身出发,从班主任的角度看待班级事务,从班主任的立场组织班级活动,忽略了班主任与学生立场及视角的不同。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通常很难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当中,学生时刻处于“被管理”的状态,其自律能力及自主性得不到保障,自我管理能力得不到提高,也无法形成有效的道德引导作用。
2.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
俗话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十分形象地体现了应试教育模式下对学生成绩及分数的重视。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会存在过度关注学生成绩的问题,许多班主任“看分下菜碟”,采取差别化管理模式,许多班主任对于成绩高的学生会更加纵容,对成绩差的学生更加严厉或更加忽视,而这种差别化的待遇,会影响班级的整体管理环境,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受到班主任针对或忽视的学生难免对班主任产生抵触情绪,再加上未能得到有效的思想道德引导,得过且过甚至误入歧途的学生并不鲜见。学生之间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班主任如果因此而对学生进行差别对待,学生感受到不公平,对于班主任的教学与管理就会十分抵触,不利于教学及管理活动的开展。
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1.尊重学生主体,实现自我管理
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都在趋于先进,就需要搭配以更加科学的班级管理办法。我国在强调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对于班主任素质的培养,完善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论系统。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及独立意识正在逐渐形成,班主任若采取传统的以自身为主体的管理模式,采取压迫式教学、“一言堂”管理,势必会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影响班级团结,影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先进的班级管理理论下,班主任需要充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班级管理主力军的重要角色。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例如,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可充分利用班会时间,鼓励学生主动阐述自己的看法,自行制定管理条例,由全体学生共同投票决定。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应当承担引导与启发职责,引导学生的讨论与决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了认同,由于班级管理条例是全体学生共同制定的,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遵守该规定,形成更加良好有序的班级管理环境。班主任应当营造张弛有度的管理环境,就班级事务采取具体事情问题具体分析的管理办法,确保班级管理的有序性。
2.实现一视同仁,兼用因材施教
过度重视学生成绩,以成绩及分数为教育及管理的唯一指标,会招致学生抵触与抗拒,因此,班主任要改变以往过度重视学生成绩为班级管理带来的弊端,从人格上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尊重与重视,才能够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更加配合班级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班主任也需要明确学生的差异性,在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同时,也应当采取“因材施教”的管理方法,学生的成绩差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心理状态等因素直接相关,学生是否收到班主任的重视与认同,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班级的管理成效。班主任需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明确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同需求。班主任可采取层次化管理办法,基于学生之间的具体差异,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诉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提升与进步。例如,成绩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可加强对其的正面鼓励与心理引导,强化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帮助这一类学生树立自信;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班主任在进行思想道德培养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班主任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以强化班级整体环境建设。
3.树立良好榜样,开展家校合作
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最为亲近的班主任,应当充分意识到为人师表及以身作则对于学生的巨大影响,能够以自身为标准,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鼓励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与水平。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及学校是其生活与学习的最要空间,家长与班主任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两种角色,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在潜意识中进行模仿,班主任的行为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及道德素质,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班主任不仅需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管理方法,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道德水平,对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加以注意,避免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班主任要明确学校及家庭对于学生的巨大影响,主动与学生家庭进行沟通,形成家校合作,共同努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与典范。同时,可通过家校合作,强化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提高家长在班级管理中的参与度,鼓励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当中。例如,自习课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利用自习课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纪律涣散、聊天偷懒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进行说明,并邀请家长参与到自习课的管理当中,建立家长督学制度,由家长轮班进行自习督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普遍想要在家长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其自律性就有所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大大提升。
针对初中班主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以班主任为主体、过度重视分数的问题,需要班主任充分明确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在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并兼用因材施教;同时,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并强化家校合作,从而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及管理效果,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