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9-01-31□高峰
□ 高 峰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关键问题是培养新型农业人才。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三农”的枢纽和培养新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质量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同步优先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三农”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乡村各类人才,全面提升乡村劳动者素质。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新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迫切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新时代下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农业人才大量流失、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使得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中的短板。作为与农村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三农”发展需求,切实发挥好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等基本职能,补齐农村职业教育的短板,解决职业教育中的“离农”问题,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才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
(二)承担新使命,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经济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农村职业教育全新的历史使命,一是要加强乡村各类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二是要主动对接区域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打造涉农特色专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三是要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构建多元培育体系,提升农业技术研发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四是要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激活乡村文化的生产力和创新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格局,使得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城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被不断弱化。乡村振兴的要义在于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平衡。但是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来看,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农村从业人员的学历偏低、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日益突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6岁以上人口中高中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90%以上,而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接受的各种技能培训的比例仅为32.9%,其中接受农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仅为8.7%。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职业院校迫于生存压力,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涉农专业开设较少,导致教育供给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使得农民游离在职业教育的边缘地带。二是由于农民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认可程度较低,认为职业院校只重视学历教育轻视实践教学,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脱节,从而导致农民不愿意到职业院校接受培训[1]。
(二)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办学基础薄弱
经费投入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的财政经费,但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很多地方政府对于农村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逐年削减,职业院校由于经费不足而导致专业建设滞后、教学设备陈旧、实训条件简陋、信息化水平落后等情况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力度越小,农村贫困程度越深;贫困程度越深,越无力加大投入,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三)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制度保障导致办学活力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仍处于较低地位。首先,在政府部门的教育发展规划中,农村职业教育被纳入到全日制教育层面,未能根据时代发展和农村实际情况,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其次,当前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仍然是县级职教中心,由于缺少上级的政策支持难以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使得办学形式单一。同时,大多职业院校在校村融合、校农融合等方面并未开展实质性合作,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缺少办学活力,服务“三农”的作用难以发挥。最后,缺少保障机制引导城乡人才双向流动,优秀教师大量流向城市,使得农村职业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2]。
(四)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导致办学定位不准
近年来我国的自然村落大幅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迁移,县乡村三级的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或被撤销、或被合并,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被严重破坏。现存的一些涉农职业院校在巨大的招生压力下,忘记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初心,办学定位逐渐背离了乡村发展的需求,部分职业院校甚至打着职业教育的牌子来举办普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农技研发等基本职能完全丧失,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村教育链和人才链完全脱节,农村职业教育办成了“离农”教育,产教融合更加无从谈起。
三、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改革力度,提升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准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乡村治理人才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也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变革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1.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当前,我国农村的“农民荒”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现代化经营主体,但是却缺少一批既懂知识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职业院校应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一是要以多元化的培育方式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需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全日制教学形式,对于文化基础较好、时间较为充裕,希望到职业院校接受教育的这一部分人,可采用弹性学制的方式,允许他们以半农半读的方式在规定的年限内分阶段完成学业。对于工作较忙、时间有限的农民,则可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手段为他们提供远程教育服务。同时,还可把课堂搬到农村,让专家教授们以“田间课堂”的形式面对面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二是要以多样化的实训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需求。首先,通过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校内农业生产示范实训基地,为职业农民提供实践教学平台,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其次,把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建成校外实训基地,通过现场观摩学习交流经验,让职业农民所学的知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3]。
2.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加大涉农专业(集群)建设力度。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面临着再次的改造升级,只有全面提升“三农”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使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结构与乡村产业结构相适应。因此,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有更多的“农”举措。一是要对传统非农专业进行改造。利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灵活性的优势,将一些与农村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如在机电专业中增加农业机械内容、市场营销专业中增加农产品营销内容,使得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强。二是要对传统涉农专业进行升级。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特点,及时对知识技能进行更新升级,并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等融入到专业建设之中,打造农味十足的品牌专业,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文化能人等专业化人才。三是要加强涉农专业集群建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打造服务现代农业的涉农专业集群,加大对现代农业技术、乡村生态旅游等复合型涉农专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调研,掌握涉农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提升乡村各业人才培养的精准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完善保障机制,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吸引力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由于吸引力不足导致其规模不断萎缩,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涉农专业招生人数在职业教育总招生人数中的比例仅为9%,涉农专业招生的职业院校也从2005年的5822所下降到3907所,虽然国家从2009年起对中职涉农专业和农村贫困学生实行免学费制度,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因此,如何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显得尤为重要。
1.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政府作为我国教育投资的主体,必须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问题。首先,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在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下,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拨款力度,消除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障碍。同时,还应对农村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加强监管,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其次,要构建长效经费投入机制。通过对农村职业教育各项主要经费来源进行分解,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形成固定化的投入模式,全面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最后,要推进农业科研创新。各级政府的教育、科技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科研扶持力度,一方面增加涉农课题的立项数量,支持职业院校科研人员围绕农业技术研发、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开展应用性研究。另一方面以专项委托课题的形式,对于“三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给予充分经费保障,提升涉农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质量,充分发挥科研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4]。
2.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是提高农村人才输送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一是要建立回流机制。从政府层面制定政策引导优秀青年教师到乡村锻炼、将教师职称晋升与乡村服务年限挂钩、实施区域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的单向态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二是要完善培训机制。从院校层面制定政策列支专项经费支持涉农专业教师外出进修,有针对性的加强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形成一支具有农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要创新保障机制。一方面,建立与各类师范大学的合作关系,通过各种倾斜支持政策,鼓励毕业生返乡投入教育事业,让师资数量来源有保障,解决涉农人才“下不去”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确保农村职业教师工资待遇的基础上,还要在福利、生活补贴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同时在职称职务晋升上要优先考虑,解决涉农人才“留不住”的问题。
(三)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区域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教育公平性缺失,对乡村振兴战略支撑力不足等众多问题。只有做好统筹规划工作,才能打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二元困境,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
1.理清各级政府权责,实行农村职业教育的分类指导。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地域辽阔、乡村差异性较大等特点,各级政府应切实履行职责,承担起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不同责任。首先,省级政府要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之中,优先对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职业院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夯实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基础。同时加强考核力度,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作为市、县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则要牵头制定和完善政策体系,并负责督导落实政策实施。
其次,市级政府要按照区域特征、产业特色等优化职业院校的整体布局,确保每个市至少有一所高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每个县要整合资源办好一所高水平的中等职业院校,并按照“一县一品”的目标,支持各县职业院校做强涉农特色高水平专业,保障城乡职业教育的均衡同步发展。
最后,县级政府作为县域职业院校的直接管理者,要立足农村发展实际,指导职业院校因地制宜的设置专业和课程,有针对性的将现代农业技术、先进生产经营理念、科学实验成果等进行推广应用,鼓励职业院校拓展服务功能,主动承担乡村建设发展规划、乡风民俗研究、科普知识宣传、政策法规宣讲等新任务,全方位做好服务“三农”工作[5]。
2.统筹各种教育资源,构建产教融合的农村职教体系。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战略,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则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现代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是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网络,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辐射范围。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要求,各地必须尽快建立以县级职业院校为中心,乡、村成人学校或培训机构为辅助的三级职业教育网络,面向“三农”广泛开展各种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满足农民的多种教育需求。并充分利用三级网络的地域优势,建立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大户的校企合作关系,以校农合作平台推动职业教育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发展。
其次,要创新教育理念,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融合各种教育形态落实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将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将各种知识和技能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直接送到农民身边,改变职业教育难下乡的局面。同时,借助农村社区教育平台,职业院校能够根据乡村振兴的要求,将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乡风文明教育等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最后,要整合教育资源,发展一主多元的农村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同样也需要走集团化道路。由于教育在我国属于公益事业,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一主多元模式是最为适合当前国情的模式。因此,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先行先试,探索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等办学模式,以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以资金、技能或管理等各种投资形式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搭建起特色、实用、新颖的产教融合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市场需求和农村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