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在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2019-01-31付勇刘志元
付勇 刘志元
运动康复专业是新兴的体育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是为弥补中国健身康复人才紧缺的局面而开设的专业(专业代码040206T),可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运动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是专业运动队、各级医院的康复机构、体育运动基地、健康休闲俱乐部、职业运动俱乐部、养老院、社区、健康与康复科研所、体育与卫生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健康测定与评估、健身指导、卫生保健、医疗监督、科学研究及行政管理的工作[1]。由于群众体育的发展和我国社会老龄化加速,康复医疗和健康教育的重心必然在社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在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与康复需求
因衰老导致的老年人慢性疾病、功能性障碍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长期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误区,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到来,这一问题日益严重。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
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18日发布最新人口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数量和人口出生率双双下降。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 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同时老龄化程度继续加大,60岁以上及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 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 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2015年10.5%;2016年10.8%)。2015—2016年末60岁以上增加886万,65岁以上增加617万;2016—2017年末,60岁以上增加1 004万,65岁以上增加828万[2]。
1.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与康复需求
首先是老年人因衰老导致的慢性疾病、功能性障碍发生率随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老年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健康意识方面需要社会和家庭承担起相应责任,社区居家养老顺势而生,发挥家庭在老年人居家养老中的基础作用。
其次,现有养老机构的床位和能提供的服务远不能满足需求,在2016年7月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40张。截至2014年底,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 110个,床位57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距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着一床难求的现象[3]。
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就是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的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优点就是成本低,避免了单靠不足以维持正常生活的政府财政支持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操作性和可行性强,更符合我国传统习俗。
2 运动康复专业重点在社区的原因
从老年人群分布和身体健康状况分析,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范围在家庭和社区内,在居家养老、慢病康复和健康教育促进方面,康复医学与运动康复的作用和潜力被严重低估。
截至2016年5月,我国现有8 300万残疾人、2.7亿慢性病患者和1亿慢性疼痛患者;2015年,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2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三级医院心脑血管、肿瘤、肢体骨折等住院患者中一半以上患者需要康复治疗,但因“出口”不畅,这些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常被滞留在三级医院[4]。
为解决上述问题,当前国家正在推进医联体建设,康复医联体也逐渐起步,公认的模式是疾病的急性期在三级医院康复,亚急性期在二级医院康复,恢复期在社区康复,而目前的现实形势是三级医院基本具备康复科,二级医院转型康复医院步履维艰,社区康复机构设置接近空白,社区康复科设置数量偏少、社区康复卫生技术人员队伍薄弱、业务较局限[5]。
3 运动康复专业在社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运动康复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和老龄化加剧的实际形势,在修订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考虑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完善社区康复门诊在运动康复专业的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着重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康复机能实习,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和实践结合能力。
3.1 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运动康复专业目前的布局主要是两类高校,一类是医学院校,另一类是体育院校,医学院校所办专业接近康复医学,与主要侧重于体育技能方面的培养,在医学知识的传授方面比较欠缺,很少指导患者或者康复对象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这两大类培养体系与“体医结合” 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都有一定的距离。
目前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知识课时过多,实践操作课时较少,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知识技能,尤其是技能与培养方案中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实践能力严重脱节,就业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全国大多数运动康复专业,实践课程课时不到理论课程的三分之一,学生实践操作见习和实习的课时安排不足,尤其实习方式去学校的运动队实习与毕业后从事工作相去甚远,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6]。
各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均没有在社区重点开展,医学院校集中于各级医院,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除了部分在医院实习,很大一部分在体育训练基地和运动康复中心进行实习[7],本文所提出的以社区为运动康复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的观点尚未见报道。
3.2 运动康复专业社区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目标性原则:社区是将来就业的主渠道,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具备社区康复技师所具备的技能,能够处理各类主要疾病和老年人的康复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服务对象指导其进行适宜的体育运动进行康复或保持身体健康。
层次性原则:(1)为社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健康促进教育;(2)为运动员或参与运动者提供运动伤害防护、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运动性伤病的诊断和康复等方面的服务;(3)为残疾者及常见慢病患者提供康复技术咨询和服务,并能开出运动处方,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康复。
操作性原则:系统学习并在校实验实训,掌握运动康复技术、作业疗法、理疗、推拿、针灸、太极拳、八段锦等技能方可社区实习。
特色性原则:体育科学和康复医学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
3.3 运动康复专业社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社区居民健康教育促进: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开出运动处方,按照《“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具体在实践教学上应与社区医疗中心和街道办相互配合,加强健康教育宣讲,组织健康知识学习和健身活动,更新社区居民的健康理念,把体育锻炼融入健康生活方式。此方面的实践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储备对运动康复专业来说是其在学校中课程数量最多和比重最大的部分,如人体(运动)解剖学、人体(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人体发育学、运动营养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动医务监督、健康体适能、老年人体育指导、老年预防性体育技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等课程。
社区慢病管理与康复:社区居民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且从发病年龄看有着不断年轻化的趋势。预防这些慢病的发生和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己成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重中之重,在具体操作上,体育融入慢病康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而未发病居民也应根据年龄、职业等采取相应体育锻炼,采取零级预防,实证数据显示在零级预防理念下,支出费用仅为疾病治疗阶段的1/400,是社会医疗资源和资金的极大节省[8]。例如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通过适度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结果[9]。社区康复的目标是降低老年人的健康风险,减缓衰老导致的身体机能老化、免疫系统能力降低等原因造成的慢性疾病和损伤,加强体育锻炼能够延缓身体机能下降和提高免疫系统的应对疾病风险能力,降低老年人健康风险[10],而且通过体育锻炼对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有较好作用,且成本最低。
运动康复专业的实践教学参与社区慢病管理与康复,能够促进社区建立医生、护师和运动康复导师共同合作进行诊疗和康复的综合服务模式,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11],诊断与治疗以医生为主导、以运动康复为辅助,处于康复期的疾病患者,应该逐渐转向以运动康复专业的人员主导管理。此方面的实践教学对应运动康复专业的中医学基础、中国传统养生学、针灸学、推拿学、常用理疗技术、神经康复学、肌肉骨骼康复、健康体适能、康复机能评定、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心理学、作业治疗学等课程。
损伤及运动损伤康复:社区的康复范围除了上述方面,还存在少数的由二级、三级医院转回的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损、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折术后和手外伤、皮肤病、肿瘤、心肺疾病等患者,其病情已经稳定,处于康复期,有康复需求,对设备和医疗条件要求不高,若再潴留二级以上医院则形成对医疗资源浪费和个人经济负担过重的问题,运动康复等基层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问题,专科医疗资源用于上级医院从而提高其投入产出效率[12];由此,在社区医疗中心与医生相互配合,开展康复服务大有可为,该方面的实践教学对应运动康复专业的人体(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推拿学、常用理疗技术、神经康复学、肌肉骨骼康复、康复机能评定、作业治疗学等课程。
4 社区和运动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4.1 加强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社区为主的运动康复实践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及其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安排、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实践教学人员的配备与管理对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基础的运动康复专业,必须引进或者培养医学方面的师资,要把运动康复专业的实践教学顺利在社区开展,医师和技师必不可少。运动康复导师团队对实习学生进行三甲专科医生和体医融合的培训,掌握健康运动和康复治疗技能,按照体育医学指导教师的运动处方,编写患者运动计划,并严密观察患者的运动康复实施与身体状况,做好记录与指导教师及时交流和探讨实践中的问题[13]。社区康复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实践教学的长期性促进了运动康复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4.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专业影响力
运动康复专业与医学院校的康复医学专业人在培养的较大差距之一就是实践教学,医学院校的学生有一年时间进行实践,并且实验教学和临床见习的机会也多于体育院校[14],而体育院校由于学制原因,只能在实践教学时间上尽可能拉长,安排大二大三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间断到社区实习,大四到社区康复中心或康复医院交集中实习。整合运动康复相关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与实训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建立健全实习考核制度,要求任课教师和实习带教教师共同参与完成,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教学为社区居民提供廉价或者免费的,有效的康复服务,会扩大实践教学的影响力,得到社区街道办及社区医疗中心的更多的支持。
4.3 成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实习和创业平台
在社区开展实践教学之初可采取依附于社区医疗中心,与医疗中心医师共同进行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实习的同时学习到临床医学的知识,认真与医师学习和探讨康复方案,真正实现体医融合。当把社区实践教学点的建设工作做好以后,随着学生实践教学渠道的通畅,在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治疗的影响力增大,居民对运动康复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学校可以培育学生创业团队,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在社区开办运动康复门诊,或者仅推拿、针灸,或者健康咨询与管理等等;对应的,这些创业成功的康复门诊又可以成为运动康复专业的实践教学点或者基地,解决后续学生的实践教学。
5 结语
由于运动康复专业是新兴交叉学科,其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设计尚无更多现成经验可借鉴,根据研究与实际居民实际需求发现构建面向社区居民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也是我国社会急剧老龄化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据此,运动康复专业的培养单位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积极推动运动康复专业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降低社会和居民家庭负担,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