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起始课教学的点滴做法

2019-01-31邢照允

中学语文 2019年27期
关键词:秦师分组讨论虚词

邢照允

教读高中文言文,上好起始课很重要。 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心里要有定盘星。 周密计划,改进方法,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通过起始课的教读,彰显构想,提出要求,定下基调,以期提高阅读效率,发展核心素养。 本文以教读《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对高中文言文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进行探究。

一、精心筹划,做好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高中生学习文言文至少需要《古代汉语词典》和《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这两本工具书。 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搜集资料,提高自学效率。

补充语法,触类旁通。 由于中考一般不直接考语法知识,初中语文教学便很少涉及这部分内容。 高一新生如果对语法知识了解甚少, 很不利于掌握文言词法和句法。 必须切实补好语法这一课,消除语法盲点。 既要把概念解释清楚,又不能讲得过于烦琐,要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掌握语法规律,举一反三,提高效率。

对《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一句的注解,新旧教材有所不同。 老教材上多了一些语法说明:“此句为谓语省略句,又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尝(碰)技经肯綮’。 之,助词,起提宾作用。 ”有了这段解释,对这个难句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而近年来的高中语文教材注解中都略去了语法说明, 笔者认为这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很不利的。 要想熟练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提高考试成绩,并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就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的语法知识。

调动积累,温故知新。 可设计一道听写、翻译题,检测一下高一新生对初中文言知识掌握的情况。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以:因为。 互文句要翻译准确。 )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以:凭借,后面省略了“之”。 请:请允许〈我〉。 )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亡:逃走。 等:同样。 死国:为国事而死。 )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陟罚臧否:奖惩功过、好坏。 异同:偏指“异”。 )

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惠”,通“慧”,聪明。)

这几句话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要做到书写准确、翻译无误,是有难度的,很可能直击学生的知识盲点。 检查翻译情况,发现亮点,充分肯定,及时表扬。 并以此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要联系旧知识,善于积累,准确把握。

改进方法,探索规律。 笔者认为学习文言文没有终南捷径,不能投机取巧。 研究命题意图,掌握解题技巧,很有必要;但积累不够,功夫不深,单靠刷题不会有长足进步。 “背大字(课文),记小字(注解)”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课文要熟读,最好全部背会;记牢注解,并探寻规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的好处自不待言。 凡是课文中难懂的字句,都有注解。 注解的内容基本上有两方面,即文化常识和词句解释。 所以研究注解,记牢其重点,学会迁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最可怕的是,学生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词句,明明教材注解上有相关的说明,却不会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记忆不牢,或不能学以致用,自寻尴尬。 其实,高考文言文所选用的材料,与中学教材上的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探索发现,激活课堂

不能搞“一言堂”,不能串讲一遍了事。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发现,适时点拨。 板书要规范,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在检查预习之后,教读《烛之武退秦师》应把握以下环节。

熟悉背景,注重实效。 学生研读注解(1),了解《左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适度拓展,讲解《左传》中的名句,激发阅读兴趣。 用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形势简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把握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 有针对性地理解“邻之厚,君之薄也”“越国以鄙远”“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几句话的含意,助读课文。

注重朗读,培养语感。范读、齐读等形式相结合。准确发音,把握节奏,体会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 反复朗读第二节,体会虚词的作用。 读出感情,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研读注解,翻译难句。 推敲语境,并分析语法结构,突破词类活用这一难点, 尤其让学生明白使动和意动的区别。 充分利用注解,调动积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意。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努力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用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让学生当堂翻译。 重点讲解关键词,要求学生及时纠错。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状语后置句、贰)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敢、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鄙、焉、陪)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舍、以为、东道主、行李、共、乏困)

5.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之)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两个“封”的区别、肆)

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唯、图)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夫人)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因、敝、所与、知、易、武)

理清思路,突破难点。 本文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层次井然。 分组讨论情节,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段意,并体会情节波澜起伏的特点。 可能的回答:开端——秦晋围郑, 发展——临危受命, 高潮——说退秦师,结局——晋军撤离。

聚焦文章第三段,提问: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分组讨论分层,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层意。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能自圆其说即可。 可能的回答: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许之以利—巧施离间。 烛之武处处为秦着想,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说服秦伯,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才能。

发掘亮点,积累素材。 分组讨论:烛之武是中心人物,他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可能的回答:深明大义的爱国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计个人恩怨, 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师,维护了国家安全。 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

烛之武是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是义无反顾的勇士,是善于辞令的辩士。 古人曾以“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来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 要求学生拟写对联赞颂烛之武,并点评优秀对联。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分组讨论:运用烛之武退秦师的材料,在写作中能证明哪些论点? 可能的回答:家国情怀、深明大义、智勇无敌、老当益壮等。 教师把话题引向深入,辩证思维,深入挖掘,以现代观念审视这则故事,让学生明白爱国之情与报国之才同样重要等道理。

三、梳理知识,及时反馈

让学生了解文言知识系统,构建文言“知识树”。 养成习惯,认真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并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以文言虚词“之”为例,说明梳理文言词句的方法。

1.许之。 (代词,他,指郑文公。 )

2.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 )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4.何厌之有? (助词,作用是将宾语提前,即“有何厌”。 )

5.辍耕之垄上。 (动词,往,到。 )

重点掌握的实词:“若”“说”“辞”“鄙”“微”。

重点掌握的虚词:“以”“而”“因”“焉”“其”“乃”“之”。

另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需要逐一归纳梳理。 注重积累,强化记忆。

及时检测,反馈补正。 要求学生以本文为材料,仿照高考题型,命制一套文言文阅读题。 明确高考题型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重点考查实词、虚词、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和翻译等知识点。 本文是典范的文言文,是极好的教学资源,值得深入挖掘。 与考试接轨,努力提升成绩。 每人把命制的一套题拟好参考答案,在小组内评比后推优。 展示优秀题目,肯定亮点;发现问题,及时补正。

猜你喜欢

秦师分组讨论虚词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②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