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的MRI表现与早期诊断
2019-01-31黄启标
黄启标
(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CT室 山东 菏泽 274300)
近年来临床上脊柱结核发病率有所增长,该病是一种骨关节系统结核病变,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脊柱结核若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很可能导致脊柱畸形,并且对患者的脊髓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损伤,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活能力、劳动功能及生命安全。脊柱结核一般通过手术治疗以及抗结核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均能痊愈,部分脊椎结核晚期患者落下终身残疾后遗症而失去自理能力、劳动功能等后遗症,因此尽早诊断能够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尽早治疗以改善预后。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脊柱结核患者采用MRI诊断的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内接收的63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29例,年龄28~53岁,平均年龄(40.5±12.5)岁,病程2~3年,平均病程(2.5±0.5)年。纳入标准:(1)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2)均经超声、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确定无血液系统、器质性病变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有精神意识障碍无法配合诊断患者不纳入本次研究。
1.2 方法
本研究所选患者均行MRI检查与CT检查。MRI检查: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头部先行进入仪器线圈内,以矢状位以及轴位的角度对患者病变组织进行扫描,厚度设置为3~5mm,间隔距离设置为1~2mm,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增强扫描,于患者前臂肘静脉注入0.1mmol/kg钆特酸葡胺注射液,注射结束后注入20ml生理盐水,同时进行无间隔扫描[1]。
CT检查:采取仰卧位,将螺旋CT机电压设置为130kv,电流设置为140~280mA,厚度设置为5mm,重建厚度1mm,将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并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经由SPSS20.0数据软件统计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卡方χ2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对比
表1中MRI检查时骨质或椎间盘损伤检出率66.67%、椎旁肿块检出率61.90%、椎管侵犯检出率49.21%、韧带扩散检出率44.44%、硬膜囊肿检出率57.14%、脊膜强化检出率38.10%、钙化检出率93.65%较CT检出率47.62%、33.33%、31.75%、30.16%、34.92%、23.81%、49.21%来说均更高,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种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分析
MRI检查时T1W1呈现中低信号,而T2W1则呈现高信号,并可见椎管受侵脊髓损伤,病情严重患者可见椎体楔形变并嵌入,且T1W1呈现低中信号,T2W1仍为高信号。(图1、2)。
CT检查时椎体边缘毛糙,并可见椎骨产生圆形或不规则性的骨质缺损。
图1
图2
3 讨论
脊柱结核是由肺结核或淋巴结核等所引发的一种继发病,患者临床常表现为盗汗、低热、贫血等症状,并且可能伴随疼痛感。但脊柱结核病情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发病初期临床症状缺乏一定的特异性,因此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临床上近年来多采用MRI、CT等方式诊断该病,CT扫描具有密度、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并且对于剂量的需求较小,图像成像较为清晰,能够准确的显示出患者的异常组织及病灶情况,对于隐匿部位的病变也能清晰显示。但CT在检查中容易受到患者病变组织大小的影响,且人体内血管极为复杂,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从而出现漏诊、误诊现象[2]。MRI软组织分辨率较高,MRI检查能够清晰准确的显示患者骨关节的病理结构和病变程度,显示患者的病理类型,从而对症进行治疗。MRI动态增强扫描可对患者病变程度进行评估,通过对患者组织的强化程度,准确的反映出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情况。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反映出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变的病理生理变化。将MRI用于脊柱结核临床诊断中,能够取得准确的诊断结果,且安全性高[3]。
在曾金光[4]研究中曾提出,脊柱结核采用CT诊断时能够显示出椎体不同部位骨质破损的具体情况,以及椎管的压迫程度和范围等,而MRI检查则能显示椎间盘的病变情况,并提高早期骨质破损的检出率。说明MRI可用于诊断脊柱结核,是一种安全、简单、经济、可靠的诊断方案。并且MRI检查准确率更高,能够对患者进行多方位扫描,具有高灵敏性和特异性,增强脊柱结核的检测能力,准确清晰的显示疾病的发展情况,因此可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综上所述,脊柱结核患者采用MRI诊断能够提高检出率,尽早治疗,从而有效减轻对患者关节功能的破坏程度,促进患者的恢复和预后,临床实用价值较高,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