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2019-01-31蔡恒
蔡 恒
民族要复兴,乡村要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着眼农业农村短腿短板问题导向,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农村发展不同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断的逻辑必然。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在乡村,中华民族的根在乡土社会,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魂是农耕文明。我党坚守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要求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人口总量庞大,全面小康征途上最突出的短板、最大的人群仍然是农民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必须通过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当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乡村发展不充分,最大的不同步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不同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正视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新时代“三农”政策进行调整完善,强调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同步推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我国是具有传统农耕历史的国家,乡村在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根植于乡土乡村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与兴盛自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建立在农村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洼地里,不能建立在农民贫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鸿沟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了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决定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现代化强国质量。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农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农业、最大动力和最大后劲是农村。
二、把握好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是坚持以习近平“三农”重要思想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深刻领会其内在逻辑性。深入学习习近平“八个坚持”“三农”重要思想精神实质,即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自给的方针,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三农”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从主政正定、福建、浙江和上海时的持续探索、实践和深邃思考,到十八大以来就“三农”问题发表的重要讲话和系统重要论述;深刻感悟习近平的“三农”情怀,从梁家河村到中南海始终对“三农”饱含深情,总是能用深入浅出、善接地气的语言阐释“三农”重大问题,重“三农”、懂“三农”、爱“三农”,体现了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洞察,对农民的殷殷情怀。二是坚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把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这为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必须贯彻落实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求,在优先上发力,尽快补上短板。在要素配置上要优先满足,针对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要素的虹吸效应,优先保证农业现代化发展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推动工业资本积累和国民收入分配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在公共财政投入上要优先保障,破除支持农业农村“不划算”等错误的政绩观,算好城乡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在公共服务上要优先安排,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优先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优先在农村覆盖,彻底拉平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差距。在干部配备上要优先考虑,加快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让更多优秀干部到乡村施展才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三是坚持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淳淳嘱托。经过多年发展,江苏农业农村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千年未有之变局,市场化、国际化让农业从计划封闭走向了自由开放,工业化、城镇化让农民从囿于乡村土地走向了工厂城市,信息化、智能化让农村从信息孤岛走向了互联互通。必须正视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力重塑城乡关系,构建政策制度架构,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相得益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农产品质量、农业生态产品质量、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奠定坚实基础。
三、开创江苏乡村振兴“新乡土时代”
乡村是乡土社会的载体,承载社会稳定器关键角色。乡村振兴不是回归传统的乡土社会,是重塑乡村而不是微调,是融合发展而不是简单组合,是互动并进而不是吞并,是城乡一体化而不是城乡一样化。必须突破思维定势,推进改革创新;突破路径依赖,推进实践创新;突破比较优势陷阱,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开创江苏“新乡土时代”。坚持把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农业全面升级的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推进。江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7%,高出全国9.5个百分点,连续多年稳居各省区第一,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上的突破还不够多,与行业顶尖、国际领先还有较大差距,与产业振兴契合也不高。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关注科技导向,发布农业科技重大需求;服务经营主体需求,发布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好一批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着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集成创新一批“苏”字号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坚持把农业绿色发展作为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一场深刻革命来推进。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农业是最大的生态产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但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也带来了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乡村振兴战略置于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千年大计的全新站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进一步调整空间布局方式,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区,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化乡村人居环境,保护好稻田(人工湿地)、菜园(人工绿地)、果园(人工林地)等“生态之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坚持把加快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来推进。乡村振兴是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乡村振兴是个大战略,需要各方力量来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土生土长的乡绅,也离不开四面八方的乡贤,还需要新时代新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江苏农业农村人才数量庞大但能工巧匠少,适应新时代新业态发展的人才缺乏;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基本稳定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和手段难以适应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的需要;职业农民培训起步早、规模大,但着眼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没有破题、制度尚未建立。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一是创新机制,培养更多乡绅、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农村能工巧匠等乡土人才;二是创设政策,吸引更多能人返乡创新创业;三是打通渠道,让更多在外的贤达人士回乡,传承农耕文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四是营造氛围,促进新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五是建立制度,着力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生力军。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中心任务。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省区第二位,农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全面消除,江苏自加压力确定的新的脱贫目标加速推进。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迫切需要拓宽新渠道、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要大力发展根植于乡村社会的乡村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乡村工坊作坊、休闲观光及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要着力构建增收长效机制,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