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2019-01-31周铁根

唯实 2019年1期
关键词:徐州高质量转型

周铁根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也是徐州的振兴之源、转型之魂。40年来,徐州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谱写了徐州发展的壮丽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以崭新姿态屹立在淮海大地。2017年12月12日—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对徐州振兴转型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对徐州高质量发展寄予殷切期望,为新时代徐州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2018年6月,省委娄勤俭书记在徐州调研,要求徐州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创造更多的徐州经验和徐州典型,为我们牢记嘱托接续奋斗、交出高质量发展满意答卷注入了强大动力。

勇立改革开放潮头推进振兴转型实践

徐州是江苏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地区。近年来,我们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坚决匡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境界,集中力量推进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初步走出一条有徐州特色的振兴转型之路。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十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由2008年的2000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6606亿元,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25亿元提高到501亿元,分别跨上了4个千亿元和4个百亿元台阶。

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现代产业强市迈进。徐州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产业结构偏重、单一的问题十分突出。2008年省委、省政府做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后,我们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全力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产业转型凤凰涅槃。从依托资源起步,到甩开资源发展,再到主攻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调高、调轻、调优、调强,从根本上改变了偏重、单一的状况。全市三次产业占比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装备制造、食品、物流等八个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6.5%和33.5%,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新能源产业基地,获批国家“十三五”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对十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工作成效突出的城市予以通报表彰,徐州成功入围。

省际接壤边界城市向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跨越。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曾经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功能偏弱、环境面貌较差,对县域和周边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我们通过推进工矿企业退城入园、“退二进三”和棚户区改造,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着力打造“米字型”高铁枢纽,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淮海经济区经济、商贸物流、科教文化、金融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城市转型“破茧成蝶”。目前徐州主城区面积扩大到303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270万,成为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功能最优、首位度最高的中心城市。2017年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徐州城市总体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省委、省政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列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独立板块,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工作,并专门出台政策给予支持,徐州迎来了“边界”变“中心”、“末稍”变“前沿”的历史性跨越良机。

老旧工矿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蝶变。偏重的产业结构和过度采煤燃煤,徐州一度生态损害严重,老旧工矿城市特征明显。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之以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从“灰色”变“绿色”、从“伤疤”变“宝地”、从“家园”变“公园”、从“城市之废”变“城市之肺”转型,实现了“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湖城”的华丽转身。加强生态修复变废为宝,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19.7万亩、工矿废弃地3.39万亩、采石宕口42处,置换建设用地近6万亩,潘安湖治理经验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打造优良生态建设绿城,全市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居全省第二,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山水园林城市特质。整治人居环境普惠百姓,累计实施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4500万平方米,20万户62.5万居民得益受惠,505个老旧小区和60多条后街后巷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创造城市固废管理“徐州模式”,通过实行源头管控智能化、收集转运网络化、再生利用循环化、末端处置集中化,有效提高了垃圾综合处理标准和能力。2018年我们标本兼治、聚力攻坚,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成为生态环境部重点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改善最明显的城市。近几年徐州先后获得全国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前不久又成为2018年联合国人居奖全球唯一获奖城市,成功举办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发出了《城市绿色发展徐州倡议》。

相对封闭内陆城市向双向开放高地攀升。由于徐州不沿海、不临江,加之军事地位重要,长期以来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成为徐州发展的一块突出短板。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发挥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大力推进向东向西双向开放,开放型经济发展呈现出后发赶超的强劲态势。“十大开放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园区达到14家,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一类开放航空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等“国字号”开放平台,打造了集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2017年以来,电子口岸建成运营,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正式开通,“外贸港”试运营,国际邮件互换局等平台加快建设,中欧班列常态运行,宽领域、多层次的双向开放体系更加健全。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增速近三年均位居全省第一,实际使用外资增速全省领先,服务外包业异军突起,开放型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持续提升。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验遵循

徐州在推进振兴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的积极探索,为经济次发达地区跨越赶超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做出了示范,为苏北乃至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构建了支撑,有力呼应了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翼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江苏沿海开发等诸多国家发展战略。艰辛探索既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提供了有益启示和重要遵循。

始终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振兴转型实践。徐州的振兴转型之所以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根本在于坚定践行了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使新发展理念成为发自内心的信仰和追求。比如我们对过度依赖投资和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进行反思,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从产业结构优化、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量经济增长,提出“坚决不要带污染的GDP”“跳出苏北走绿色创新发展的路子”“改进政府组织经济工作的方式”等,这些都是我们匡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发展境界。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既抓富民增收、脱贫攻坚这样的“头等大事”,又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这样的“关键小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依靠人民创造伟业,谋发展、做决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倡导徐州是全市人民的“大家庭”观念,人人动手、人人共享,最大限度地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理解和支持。

始终坚持走有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摆脱路径依赖。从老工业基地和经济次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徐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传承好的经验做法,稳中求进、稳中求变,不折腾、持续平稳地推进转型。注重规律性把握,强化系统化思维,不盲目跟随、简单复制发达地区走过的老路,敢于在新兴产业发展、高端要素集聚、重大平台打造、龙头项目招引上与发达地区同台竞争、同场竞技,切实增强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

始终坚持抓住战略性机遇激发转型动力。20世纪末,抓住企业生产经营机制转换机遇,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增强转型发展活力。进入新世纪,抓住扩大对外开放机遇,通过增量投入、投资拉动来带动转型。近些年,又抓住“一带一路”及省委、省政府支持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等机遇,通过双向开放拓展空间,聚力创新促进转型,加快发展动力转换,不断向高端攀升、向高质量迈进。

始终坚持久久为功抓落实的韧劲持续推动转型。转型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转型出关,需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历任徐州领导班子始终保持转型发展的定力,以“功成不必有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完成达到了长远目标的实现,形成了今天徐州转型发展的好局面。

以改革开放再出发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宣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发出了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的进军号令。我们牢固树立答卷意识,坚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全力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徐州典型,推动徐州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以推动思想解放为先导,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我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组织党政代表团赴郑州、成都、深圳、东莞和上海等市学习考察,对标国内一流城市查找差距不足,进一步提升徐州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定位。坚持用思想上的“破冰”带来行动上的“突围”,跳出江苏看徐州,站在云端看徐州,放眼世界看徐州,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传统的“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推动发展理念、发展路径方式、发展目的实现根本性转变,深入思考并回答如何把徐州的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闯出绿色创新发展新路子,如何抓住机遇发展新兴产业和推进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徐州发展三问”,更好在苏北洼地崛起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中发挥示范作用,在淮海经济区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认真落实中央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和省委“三项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聚焦,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时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我们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全产业链谋划和培育,推动先进制造业向自主可控迈进、现代服务业向价值高端攀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持续打造产业转型的新亮点、新典型。在主导产业选择上,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全市重点打造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新兴主导产业,支持各县市区有重点地发展1-2个新兴主导产业。在载体平台打造上,围绕主导产业做优做强开发区、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等产业集聚平台,集中力量打造“一城一谷一区一院”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国际邮件交换局、航空和铁路口岸等开放平台,提升大数据中心、国际互联网通道等信息平台,建设淮海金融服务中心等金融平台,形成功能更强大、支撑更有力的平台体系。在完善政策配套上,成立PPP和产业基金两个管理办公室,“十三五”期间市财政投入200亿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支持徐工集团、协鑫集团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加快产业集聚上,重点围绕四大新兴主导产业招引项目和人才,成功举办北京高质量发展恳谈会、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徐州第21届投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2018年新招引项目70%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以转换发展动能为关键,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我们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着力激发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引擎,积极推进发展动力变革,全力打造新时代徐州高质量发展的“新三驾马车”。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红利。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全力抓好党政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经济改革发展、经营类事业单位和农商行改革等一批牵引力大、撬动性强的重大改革事项,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革,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供给。推进双向开放拓展新空间。抢抓国家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机遇,放大“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效应,在开放载体平台建设、重大项目招引、中欧班列常态运营、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推出新举措,加快把徐州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上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高地和江苏向西开放的门户。聚力创新驱动激发新动力。深刻领会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第一”重大论断,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通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挖科技资源潜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实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出台“人才新政28条”和“领军人才10条”,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市,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

以提升城市能级为核心,筑牢高质量发展的载体。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不是领导“封”出来的,更不是自己“喊”出来,而是要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我们聚焦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着力增强对优质生产要素集聚承载能力和对周边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定位”变“地位”,建设让徐州人幸福自豪、令外地人羡慕向往的中心城市。瞄准大城市能级提升功能品质,对照省会城市乃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标准,加强自主规划和自主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补齐功能短板弱项、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城市文明程度,增强物流、金融、教育、文化、医疗、旅游、商务等现代功能,加快规划建设会展中心、科技馆、大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不断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首位度,按照“四个中心”定位和首位度达到第二左右的目标要求,着力提高徐州在经济实力、城市功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首位度,增强中心城市产业支撑力、要素集聚力、扩散辐射力、示范引领力和服务保障力,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着力推进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一体化发展,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利益共享的办法来打破行政壁垒和利益分割,重点推进互联互通实现同城效应、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社会事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专门工作机构和协调推进机制,打造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命运共同体。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依托,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又提出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我们坚持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增强徐州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政治生态和人文环境的战略性举措来抓,高标准谋划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使优良营商环境成为徐州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竞争优势。目标定位上力争一流,对照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建设标准,认真学习借鉴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营商环境建设做法经验,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内容上系统打造,不局限于单纯的政务服务和效能建设,而是系统打造政务服务、投资开放、要素供给、创新创业、诚信法治、人文生态“六大环境”,推动徐州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整体跃升。工作推进上压实举措,制定下发营商环境建设“1+4”配套文件,组织开展“八大专项行动”“五查五整改”“企业服务月”活动,用三年时间持续推进“建设年”“提升年”“深化年”活动,建立健全督查、考核、问责机制,用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打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持久战。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追求,彰显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检验发展质量的试金石。我们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打攻坚战、补短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补齐大气环境质量短板,围绕实现全年“双60”目标,提出“众志成城齐攻坚、不信蓝天唤不回”,大力实施“六个专项治理”,强力推进四大传统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截至2018年10月31日,市区PM2.5浓度指数下降到58,二级以上优良天数181天,较2017年同期增加24天。加快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形成睢宁县搬迁扶贫、邳州市公共空间治理、贾汪区旅游富民等有效做法经验,连续两年在全省扶贫开发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2018年以来,我们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把扶贫搬迁作为突破口,积极稳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带动农村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坚持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提高普惠性,研究制定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科学确定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事项、服务半径、覆盖人群,让全市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猜你喜欢

徐州高质量转型
疫散待春回
重磅!证监会表态:支持房企转型!支持民营房企融资!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于永正从教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