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水湖生态修复景观研究

2019-01-30陈奇媛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洪泽湖生物植物

陈奇媛

洪泽湖地处江苏省淮安市,是中国的第四大淡水湖。幅员辽阔,生物资源多样,历史悠久,不仅是大型水库、航运交通枢纽,而且是各种加工产品的生产基地,经济作用明显。但是,由于淮河入洪泽湖入湖口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洪泽湖的水生生态系统已经显现退化的趋势,造成洪泽湖湖面积减小,生态系统破坏。本文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分析洪泽湖生态系统改善的理论、技术、可行性等,从而希望为湿地生态修复提出可施行的技术手段,优化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达到“人类-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和谐统一。

引言

近年来,生态修复意识在国内开始流行,这类修复手法旨在期望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即通过生化系统自然循环等缓慢进行自然修复),利用合理的人工的方法,缓慢修复遭受到人类或者其他破坏的生态结构,让生态系统可以向良性的方向循环发展,让湖水及其周围环境生态系统得到自然改善和优化。

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是地球生物的巨大基因库以及人类发展的摇篮,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首屈一指的,同时,湿地也是对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一、湿地生态修复的原则

(一)区域性原则

湿地在中国的分布极广,涵盖寒温带到热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原山各种区域类型的湿地。因此,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的特点、湿地的类型、功能要求以及经济基础等因素,来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修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是进行生态修复的首要原则。

(二)生态学原则

湿地生态修复的主要部分是遵循生态学原则进行自然或辅助人工修复,其中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态演替规律、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和生态幅等。生态学原则认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演绎是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到多个阶段进行缓慢恢复的,且在恢复过程中不断完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不断优化利用和循环,从而使土壤、小气候、水文、植被、生物协调共进。

二、洪泽湖周边受损湿地现状调查

(一)现状调查

洪泽湖的水面幅员辽阔,是中国的第四大淡水湖,生物资源多种多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洪泽湖不仅仅是大型水库、航运交通枢纽,而且是渔业、农业以及各种加工产品的生产基地,经济作用明显。但是,围网养殖、围湖造田等造成湖面大面积萎缩。入湖污染物总量超过洪泽湖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造成了水质下降,且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灾害频发,生物资源不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稳定性降低、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周边湿地受损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经过不断地调查分析,洪泽湖淮河入湖口周边湿地的受损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围湖造田、围网养殖造成的湖面萎缩、湿地锐减

20世纪60年代,干旱时期较低的湖水位给沿湖的群众们带来了利用滩地的机遇,人们开始选择一定的地块进行围网养殖和开垦种地。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天然湿地因为没有合理的法律法规限制被围垦。

2.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水质下降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洪泽湖湖区的地表径流以及汇入湖水中的河水携带的污染报告物增加,另外不合理的工业废物排放,洪泽湖的水质污染严重,造成了渔业减产,食物链断层和水生环境恶化等不可观状况。

3.不合理开发生物资源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生物资源由于缺少合理的法律法规的管理,被人们不合理开发,这是中国现存湿地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由于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渔业、农业可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导致大量的野生生物的环境被大量破坏,从而使之无法于原地进行栖息和繁殖,选择迁走或者灭绝。这样,不仅仅是破坏了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而且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三)景观特征及资源要素评价

洪泽湖处于中国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这里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动物和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湿地。

洪泽湖浮游植物种类丰富,以藻类为主,常见的为绿藻类、蓝藻类和硅藻类,另外还有金藻类和隐藻类,且几乎在全湖都有分布。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芦苇、菖蒲等。洪泽湖周围湿地的鸟类、禽类以及兽类生物资源丰富,包括浮游动物、底栖动物、软体动物,另外还有5万多只候鸟,其中具多种国家保护级动物。除此之外,洪泽湖鱼类资源丰富素有“活鱼库”之称。

三、生态修复技术路线

本次设计选址为淮安市洪泽湖淮河入湖口处周边,面积约为10公顷。因为淮河的入海口改道,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和营养物质,导致淮河大量涌向洪泽湖,给洪泽湖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人们不合理地开发利用生态湿地资源,导致了湖水面积的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破坏。选择入湖口的典型地段,希望能够从生态修复这一先进理念出发,以基础生态学的观念、原理来指导改造,寻找出适合这一地理纬度的生态修复理念、技术、方法。

(一)生态恢复思路

生态恢复主要方向为3个。①充分运用植物的配置进行水土固定,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态植物区,为各种动物种类、植物种类创造良好的生活境。②湿地固碳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包括生物種的选择和结合种植、生境的技术改造、种植技术以及技术管理,从而提高存活率和固碳效率。③营造良好的植物生活环境,就是为了让更多的野生动物参与进来,形成完善的食物链,且增加本地域的生物多样性。洪泽湖湿地的鸟禽兽类丰富,包括各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软体动物,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还具有50 000多只候鸟,其中多种为国家保护级动物。

(二)生态修复——植物

1.植物修复的原理(湿地固碳)

洪泽湖周边湿地的植物修复,属于次生演替的一种,指在天然的条件下,受到破坏的植物群落会自行进行次生演替,以期能够达到被破坏之前的植被状态。最初,次生演替发生在外界作用的破坏下,例如火的侵害、病虫的侵害、严寒酷暑和干旱等极端恶劣天气,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规模的人为利用植被的活动。而我们生态修复者的任务,就是在不破坏这样一个修复过程结构的前提下,加速这一过程,希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见到成效。

2.植物种类的选择

(1)基调树种

垂柳、国槐、枫杨梅花、马褂木。

(2)主绿化树种

上层木:大乔木有刺槐、水杉、池杉、含笑、广玉兰、白玉兰、枫香、银杏、无患子、雪松、臭椿、杨柳、栾树、无患子、乌桕等;小乔木有红枫、日本晚樱、红叶石楠、鸡爪槭、紫叶李、紫薇等。

中层木:桃、李、杏、垂丝海棠、杜鹃、紫叶小檗、紫荆、棣棠、金丝桃、火棘、月季等。

下层木:荷花、红花酢浆草、白轴三叶草、玉簪、鸢尾、荸荠、野豌豆、水芹、蒲公英、菱角、浮萍等。

3.植物修复的方式

植物修复的方法主要是在池塘中运用生态浮岛,其上种植合适的水生或者喜湿性植物,池塘周边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群落。这样池底的动物、浮岛上的植物以及水边的植物群落构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从而使物质不断积累,残渣腐殖质等不断累积,慢慢地向湿生陆地群落发展。

(三)生态修复原理(湿地固碳)

若湿地受损严重,则碳物质大量流失,因此增加湿地的固碳能力是重要任务。提升固碳能力首先在植物种植方面,采用乔木、草本植物、灌木群落混交的方法,高效率固碳。但是固碳植物不是越多越好,植物太多,會造成种间竞争激烈,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足,从而降低整个植物群落的固碳效率。现存科学技术发达,微生物修复技术已经开始使用,使用特定的微生物进行特定污染物的修复不失为一个科学的方法。此外,利用合理的经济利益,让当地的居民群众自发保护湿地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对私自排放污染物的个人或集体需要进行惩罚。

(四)野生动物生境恢复

(1)生境是由一个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板块构成,在距离较大的板块之间投放鱼虾蟹的幼苗,在水生植物丰富的区块,投放合理的动物幼苗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在岛上投放食物,人工制作鸟窝等动物生存基地,能够更好地增加生物多样性。

(3)监控周边环境、土壤、水体,一旦发现污染,需要采取及时的措施。

四、结语

生态修复从国外传进时无人知晓,到现在正式纳入中央生态型建设中去,显示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现如今生态系统修复的迫在眉睫。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湿地面积5 36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8%。总的来看,我国湿地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洪泽湖生物植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洪泽湖渔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第12话 完美生物
洪泽湖渔家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