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熊孩子”摒弃“熊念”

2019-01-30谢庆玲

求知导刊 2019年39期
关键词:熊孩子家校共育教育

摘 要:在我國,有很多家庭的孩子是由其祖辈来照顾的,孩子的父母则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祖辈的隔代亲现象以及家长内心对孩子的愧疚,导致很多家庭出现了溺爱孩子的情况。这也就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熊孩子”。“熊孩子”不守纪律、不讲规矩、胆大敢闯、不顾后果、极其任性。如何管教“熊孩子”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如何让“熊孩子”摒弃“熊念”,使其变成一个懂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好孩子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弱化“熊行为”、家校共育矫正“熊孩子”的不良情绪与行为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熊孩子”;家校共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9-0006-02

引言

社会对“熊孩子”的定位就是无法无天、令人讨厌的孩子,但实际上每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熊”的行为,如果孩子的这一行为比较严重就会被定位为“熊孩子”。但是“熊孩子”本质也是个好孩子,我们要接纳他们并且有信心让其变得更好。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熊孩子”,如何让“熊孩子”摒弃“熊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弱化“熊行为”改变“熊孩子”

改变“熊孩子”的目的是让其身上“熊”的行为越来越弱化,并让其“非熊行为”行为来代替“熊行为”。学校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的开放性综合评价,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学生多元、智能的测评来挖掘学生的优势,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把测评“哪一个学生更聪明”变成“一个学生哪方面更聪明”,即使其被定位为“熊孩子”,也总能找到其优势,并不断激励其发展这一优势,学生就会变得自信起来,慢慢地自觉规范自己的“熊行为”[1]。

例如,一个“熊孩子”,当其偶然帮助了一次同桌,教师就可以表扬其乐于助人的品质,强调其关心了身边的人,之后教师就会发现这名学生会更乐于帮助身边的其他人,这时教师要及时赞扬他心里时刻装着别人。教师既是在表扬这名学生,也是在给予其向更高阶梯攀登的鼓励和信心。当“熊孩子”心里时刻装着别人,而再跟同学、家人、教师产生矛盾时,就会自觉地控制甚至摒弃“熊行为”。这就是“非熊行为”代替了“熊行为”。

每个孩子都好比一棵大树,这棵树上的叶子有旧的,也有新的,如果一片片地把那些旧的叶子摘掉,这棵树的叶子就很少了,也就是孩子身上的点就很少了,那它就不再是一棵茂盛的树[2]。但换种方法,如果不断地增加新叶子,特别是让其有一片大大的新叶子,也就是孩子的优点凸显为大家的关注点,那旧叶子就隐去了,“熊孩子”就不再是“熊孩子”了。

二、家校共育矫正“熊孩子”的不良情绪与行为

1.理性对待“熊行为”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某些孩子的“熊行为”形成的根源之一是家庭教育。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家长对待孩子的优点要多夸,但是也不能盲目地去表扬,表扬多了就成为溺爱了,正如最近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如果你想毁了这个孩子,就给他无尽的溺爱。”因此,家长应该理性地对待孩子的错误,鼓励与表扬孩子很重要,但是对待孩子的“熊行为”也要严格要求。如果孩子做错了,必须要有一些相应的小惩罚,但要理智、冷静,不纵容孩子的“熊情绪”,也不强化其“熊情绪”。

2.树立规则,并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孩子从小就要有规矩,要建立规则意识,孩子的年龄小,不知道哪种行为是错误的,此时家长要及时告知,这一行为是错误的、是不被允许的,如果其采取这一行为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过后孩子就会知道既然家长说这是不能做的,就不能做。因此,在家庭环境中也要有赏罚。在家庭和学校中经历的每一个事件都是将来孩子走入社会的一次小演练。另外,家长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要注意自身行为规范,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3]。

近年来,部分家长也意识到了一点,孩子身上的很多“熊行为”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很多家长会反思是自己身上的某个习惯影响了孩子,并下决心改变自己。教育子女是一件长期而艰苦的事情,要有长期的计划和短期的安排。同时,还要注意耐心细致、具体周到。家长正视孩子的“熊行为”并努力帮助孩子改掉。一线教师是非常欣赏和佩服这样的家长的。

3.案例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一名教师都有可能遇见“熊行为”比较突出的孩子。本班有一名男生的行为就比较突出,其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上课时,时常钻到桌子下面,他会在教师转身板书的时候离开教室跑到操场独自玩耍,玩游戏或者排队时闹情绪,一定要排在第一位,甚至与同学发生肢体冲突。但是当教师对其展开教育时,发现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其只是想要表现自己,来获得教师的关注。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这些没有规矩、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教师是十分重视的,之后教师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了多次交流。家长从教师的反馈中也很快意识到是以前对孩子关心陪伴的缺失、老人对孩子的宠溺,导致孩子各种“熊行为”的出现,并愿意和老师一起慢慢地给孩子立规矩并寻找孩子的发光点,让孩子更加自信并发生转变。由于教师和家长顺畅的沟通,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一个学期后,这个孩子更好地融入了学校的生活,并且成为教师和家长身边的一个小“暖男”。

在一次二年级的家长开放课上,教师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感恩之心,设计了孩子为父母献上一杯水并感谢父母、拥抱父母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原来被认为是“熊孩子”的男孩,在抱着爸爸的那一刹突然就哭起来了,爸爸的眼眶也瞬间红了。由此可见,孩子的转变很重要的一环是家庭和学校的协作教育,家长充分地信任教师,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帮助。

孩子天生都是好孩子,拥有“熊行为”的孩子也是温暖的天使,“非熊行为”的挖掘扩大会取代“熊行为”,要用心呵护这些可爱的花朵。

结语

教育“熊孩子”就是要让其讲规矩,作为教师,要深入分析孩子出现“熊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部分“熊孩子”,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鼓励并表扬其优点,弱化其“熊行为”。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家长要理性地对待与分析孩子的“熊行为”,为其树立规矩。如果孩子出现“熊行为”要适当地处罚。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通过家校共育,共同帮助“熊孩子”摒弃“熊念”。

[参考文献]

张新华.从隔离走向全纳,“熊孩子”理应回“家”[J].教书育人,2018(02):21-22.

李维维.做孩子心灵世界的“引渡者”——“熊孩子”改造策略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8(07):40-42.

陈铁.纪律严明让“熊孩子”不再“熊”[J].教书育人,2018(02):16-17.

作者简介:谢庆玲(1985.10—),女,广西北海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德育、行为偏差学生的正面转化。

猜你喜欢

熊孩子家校共育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