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河日记》中的商业观研析

2019-01-30金光源

卷宗 2019年1期

摘 要:作为实学家的朴趾源希冀本国摆脱封建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他正是怀着“利用厚生”、“富国裕民”的目的来到中国考察的,他当然对当时中国蔚然兴盛的商业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予以极大关注。在他创作的小说《许生传》中通过对许生商业贸易活动的描写,艺术地概括了当时刚出现的商业资本积累等近代经济动向,阐明了他的“经济实用”、“利用厚生”的经济思想,而且在《热河日记》中实录了他亲眼所见的中国商业文化的状况。

关键词:《热河日记》;商业观;朴趾源

1 《热河日记》中的商业招牌

商业营业的标志是基于推銷商品的需要及社会现实需要而出现的,纷繁多彩的商业营业标志——招牌也展现了当时商业文化的风采,体现了蔚然兴起的商业与中国文学艺术接缘的倾向。许多店铺往往都取一个非常高雅含蓄、招人眼目的铺名。如:买卖古董的铺子名叫“艺粟斋”,锦缎铺的铺名叫“歌商楼”,首饰铺起号叫“晚翠堂”,北京琉璃厂的书册铺曰“文粹堂”“五柳居”、‘先月楼”、“鸣盛堂”等。

在盛京(今沈阳),朴趾源“入一酒肆 ,望旗金字 ,写曰:天上已多星一颗,人间空闻郡双名”。这种店铺铺名的招牌及对仗条幅表现了一种实用的功能。顾客往往见招牌、见旗一望就知该店营业的项目,不必向别人打听,也不必顾虑是否走错门。为了使招牌在商业竞争中起更大的作用,店铺往往不惜钱财,装潢门面。朴趾源在《驲汛随笔.市肆》中写道:“今行千余里之间,所经市铺,若凤城、辽东、盛京、新民屯、小黑山、广宁等处,不无大小奢俭之别,而盛京为最。总之,从朴趾源《热河日记》的记载中可知,当时铺面的招牌、装潢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也是当时商业经济日益繁荣的一种标志。

2 《热河日记》中的商业渠道

从《热河日记》中,我们可知晓辽宁、北京等地当时的商业流通渠道的状况。当时的流通渠道已包括大规模的铺户贸易,从朴趾源所经过的沿途城镇来看,第一种,即大规模的铺户贸易,以盛京(今沈阳)、燕京(今北京)为最兴盛。如北京,从当时城市设计来看已专门辟出进行商贸的城区,“前朝后市”的格局正适应了当时商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这两大城市繁盛热闹的街巷中,商铺、旅店、酒楼、饭馆夹路而立,鳞次栉比,气象非凡。这种商铺坐市是当时商贸的主渠道,但是时间性较强,按时开烊,按时打烊。在一些偏僻的村镇,这类店铺还不多见。这反映了当时城乡村镇商贸活动方式的差别,标志着城市在商贸话动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商品贸易的集散地、中心点。第二种,即庙会集市的流通渠道。朴趾源在《驲汛随笔·十六日》中记载了蓟州闾阳的市日情况:“适值闾阳市日,百货凑集,车马填咽。他在多处写到了庙会中的商贸情况。由此可见,这种种的小商小贾以各自的货物和独特的行销方式经营着商品,虽然经营的货物往往单一,但是,正是他们流动性的行销便利了人民的生活,沟通了货物的流通渠道。这在当时的商贸流通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3 《热河日记》中商人的观念

从《热河日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商界存在着良好的秩序,而这种秩序与当时的商人的经商品格、观念和信仰有着重要的关系。商人经商皆为挣钱,因此在商人的观念中,讲究商品的信誉是至关重要的。朴趾源在盛京接触的商人大都是“昊蜀客商”,有的是“蜀绵竹人” ,有的是“蜀成都人”,有的是“庐龙县人”,有的是“太原人”,较近的也是数百里之外的“山海关人”。这些人为了经商,抛家别乡,长期经受着由于生活在异地而带来的情感上的痛苦。朴趾源在《商楼笔谈》中写到他问这几位客人:“诸公俱是吴楚客商,远地经商,能无乡思否?”吴复曰:“正思得苦。”东野曰:“每一念至,魂神飘荡,天涯地角,所争锥毫,而暮阊空倚,春围独掩,雁书久断,莺梦不到,如何不令人头白?更值月白风清,木落花发,尤难为情,奈何奈何?”这些商人忍受情感上的痛苦,来到异域经商生活,这种忍耐刻苦的品格可见一斑。三是本份自律。他们遵守经商规矩,不触犯城市法令。“市廛朝起开铺门,例放纸炮”,“下闭铺门,梁上挂一对扇式纱灯”以作标志。由于夜禁,“夜行,无灯者不敢行”。为了保佑发财,当时在关外的商人都“敬财神,多关公像,供桌香火,晨夕叩拜,有过家庙”。朴趾源在《驲汛随笔·市肆》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当时商人的发财心理和信仰,在竞争的经商社会中,他们把发财的愿望系之于天命,系之于关公像,他们凭借着这精神信仰的支柱以为经营商业之用。从朴趾源实录的这些商人的品格、观念、信仰来看,在当时商人中确实已形成了一种经商的“贾道”。对“贾道”的恪守,又促使商人发展了高度的敬业意识。

4 《热河日记》中商人的文化性

商人在当时社会的四民中是仅次于教育水平较高的士的一个社会阶层。然而在当时,正如《商楼笔谈》中李东野所说:“我朝有禁,仕宦家不得与商工通婚,以清仕路,所以贵道贱利,崇本抑末,吾辈俱是家世做买卖的,未得士家为婚,虽纳赀输米,权补生员,亦不许乡贡为举人”。在商人眼中,士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必须努力了解客观的社会,而在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当时,温文尔雅的士人正是凭借他们博学的知识来治理国家,因此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也越发认识到应该运用士人敬重的知识来经营他们的商业。这种思想基础是导致商人文士化倾向的内在机制。事实上,从朴趾源的《热河日记》中,我们也可看到这种商人文士化趋向的事实。在《热河日记》的《粟斋笔谈》和《商楼笔谈》中我们可看到一此商人文士化已具备的素质。正如《商楼笔谈)中李东野所说:“吾辈俱有友朋至性,三人行,必有我师,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天下至乐,无逾于此,人生百年,苟无友朋,一事都没佳趣,裹布啖饭的,总不识此味,世间多少面目可憎,言语无味者,眼中只有些衣饭碗,胸里全乏个友朋乐。”商人同士人结交,是因为士人毕竟饱读诗书、见多识广,他们的知识和文化修养广博渊深,士人的道德规范水准较高,能符合时代的潮流。商人经商立世一方,因此通过同士人的结交,或佐酒畅谈,或以文会友,在这种种的结交中,无形中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和修养,了解天下事。而商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陶冶了自我的情趣,也有益于经商。

综上可见,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从多方面反映了乾隆时期的中国商业文化状况。此时中国北方商业发展还处于一个方兴初起的阶段,尚未摆脱中国传统经商的文化模式,但就在这新旧交替过程中,已孕育了许多现代商业经营的因素。这种商业文化的诸多现象,或许在当时不为中国国内人所重视,而朴趾源作为一个从异国来华考察的人却敏锐地观察到并记录在《热河日记》之中,或许这正是旁观者清的棋局效应所致。

参考文献

[1]朴趾源.《避暑录》,韩国文集丛刊,民族文化促进会,2000年版.

[2]柳得恭.《并世集》,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韩东.谈朴趾源的文学理论内涵与创作实践[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6):60-68.

作者简介

金光源(1994-),男,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及方向:亚非语言文学,朝鲜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