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社会保障政策的思想基础及其主要内容
2019-01-30李莉张伊
李莉 张伊
摘 要:作为社会公正与公平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关系到国家稳定、发展和安全。明代社会保障政策涵盖了救荒、养老、悯孤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对其具体内容和施行情况进行探讨和研究,有利于人们加深对古代社会保障政策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明代;社会保障政策;救荒;养老;国家救助
虽然社会保障是一个现代名词,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在中国古代就不存在。相反,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性质上与现在保障制度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都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靠国家法律建立起来的。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明代社会保障政策涵盖内容更加全面,制度也较前代更为完善。
1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最早是与安民、抚民的思想夹杂在一起出现的。2500年前,思想家孔子就提出共建“大同社会”的理想,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思想被后人视为中国最早的社会保障思想。《吕氏春秋》和管子都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保障思想的内涵。《吕氏春秋》有云,单个的人在谋生和自卫上力量单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抵御各种灾害的侵袭。如果说这是早期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的思想根源,以“老老”、“慈幼”、“恤孤”、“振困”思想为主的管子“九惠之教”则直接点明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价值,即互助互济、共同防御贫困和灾害。孔子大同社会论、《吕氏春秋》的社会互助论及管子的社會救济论,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基础。
就社会保障责任意识来说,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丝毫不逊于学术阶层的优秀代表,因为在中国古代,统治者都带有高傲的“天之子”意识,他们认为,自己的帝王之位是老天赐予的,上天既然将世界借给天子,天子必须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应天意,否则老天会用自然灾害表达自己的不满。因此,在帝王看来,灾害的发生绝非偶然,他们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统治阶级内在的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就变成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这也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高、政府在社会保障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创造了条件。时光流转,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脉络更加清晰,但是其思想核心却始终未变。
2 明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2.1 救荒政策
救荒政策是历代统治者最为重视的社会保障政策之一,因为在农业社会里,洪涝、干旱、冰雹、蝗虫等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造成社会动乱的主要因素。明代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旱灾,是时,旱灾的主要特征有:周期不规则,一灾持续数年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旱灾还具有复杂性、伴生性,最易招致蝗灾、瘟疫,有时候还会与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于元末灾荒之年,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让他对饥饿极其厌恶和恐惧,所以,他当政后特别重视防灾救灾,其制定的涵盖全面的救荒政策也就有了非比寻常的借鉴意义。《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四年,开封府旱灾之际,太祖下令免去此地当年田租。此后,灾区赋税全免的“蠲免”政策就固定下来。后来,保守战争创伤、经济恢复缓慢的地区、赋税过于繁重的地区的赋税都被纳入了蠲免的范畴。
洪武之后的救荒政策更加全面,不但安辑流民、调剂民食、移民就粟、平粜、赈济(赈谷、赈银、工赈)、养恤(施粥、居养、赎子)等灾后救荒政策都建立起来,仓储、重农、水利、林垦等灾前预防制度也得以发展。朱元璋首创明代流民安辑政策,其后的统治者也纷纷效仿:宣宗曾于山西饥民流徙南阳时遣官安抚并开官仓救急;英宗曾令有司将流民编籍管理,并给予衣食、牛羊、种子让其安居乐业;张居正改革时,神宗命各州府煮粥赈济顺天府饥民,有愿回乡者要资以路费。调粟是明代荒政中最重要的救灾手段之一,即政府或对灾民迁徙采取放任、支持的态度,或采用抑制米价、鼓励通商、公仓粮食调剂等途径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除赈谷之外,明代政府的赈济措施还包括赈银、工赈等。以谷赈民在明代急赈中最为常见,然而,流通不周时,就会采用赈钱之法,万历年间,河南水灾之际,河南各州府使役筑堤,每人每天三升米,就是名副其实的工赈了。与灾后救助政策相比,灾前防御政策显得更加积极也更加重要。仓储制度历史悠久,洪武元年,明太祖曾令户部尚书杨思义在各地兴建预备仓,以备灾时之用。其后,社仓、义仓、常平仓之制都建立起来,明代仓储制度日趋完善,成为重要的备荒之策。此外,明政府还狠抓农业水利建设,奖励林垦、精耕细作和灾后补种,提倡将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政府的指引下,士林阶层对农业知识的重视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徐光启、马一龙等是著名的农学家,农学专著《农政全书》、《沈氏农书》等相继问世。
2.2 养老、恤孤贫残政策
尊老敬老、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养老政策早已有之,到了明代已基本定型。明代养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老年人生活的照顾,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对老年人进学、仕宦优礼政策的完善。对老年人生活的照顾则主要体现在:对老年人极其家属、亲眷徭役的免除,给其家庭以优惠,保障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尊严;对老年人的物质赏赐与救济,此项救济制度仅限于贫寒之家的老年人或独居的老年人,如洪武十九年规定,八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对退休官员的优待古已有之,但是明代却允许官员70退休后仍保持官员身份,在穿戴、供给上如同从前;年老之人有刑律优免权,即老年人触犯法律时,在量刑处罚上要适当减免。明代提高老年人社会地位的政策主要包括举行乡饮酒礼、颁布终身养老制诏令、爵位授予等方面的内容。
恤孤贫贱政策是天子恤民之心的体现,从根本上来说是稳固大明江山的需要。古代南北朝时期的慈善机构有六疾馆和孤独园,宋代有福田院、安济院,明代有养济院。养济院设立于洪武元年八月,各州县都有,《大明律》对养济院的收养对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凡孤寡笃疾贫穷无所依不能自存者,由有司收养并给予衣粮,官府不收养或尅减者以监守自盗论。收养条件涉及收养者的年龄、籍贯、有无子女、道德状况等。虽然各地的具体做法和规定有所不同,但是都以中央精神为主导,各朝代恤孤政策虽有所变动,但是都以洪武年间的恤孤政策为主要参考。如建文帝时期的养济院只收残疾笃废之人,不收残疾鳏寡之人。明代各代在养济院供给标准上有着具体的规定,如洪武年间养济院的供给标准是每月三斗米、薪三十斤、冬夏布各一匹,小口给三分之二。万历年间,养济院男子每月给米三斗,女一斗五升。
2.3 军人优抚政策
明代军人优抚政策主要包括死亡抚恤、伤残抚恤及对军属的优给。古往今来,军队优抚政策与军队的战斗力、国家稳定有着直接的关系,杨贵妃身死马嵬坡与士兵粮饷无着的愤怒就有着直接关系。明太祖非常重视对战士的优待,他曾下令“士卒战伤除其籍,赐复三年。将校阵亡者,其子世袭,加一秩。”除此之外,他还采用祭奠、封谥号等形式,给予伤亡战士极高的荣誉,明代军人优抚政策在其身体力行下逐渐建立起来,其后的统治者也沿袭了这一制度,如土木之变后,宣宗曾主持了祭战亡将士的祭奠仪式。弘治年间,阵亡的将领朱鼎等人也被皇帝赐予封号。嘉靖年间,鞑靼与倭寇齐犯大明边疆,皇帝为了安抚军心,多次嘉勉阵亡将士,亲祭死事大臣。除此之外,明代阵亡将士家属抚恤政策也更加法律化,洪武四年,中央规定,“阵亡将士无子弟而有父母妻妾者,给全俸。军中病故官兵,家属给半俸终身。”此后,各代对伤亡或已故将官的家属抚恤政策虽有所变动,但是父母、妻子始终是政府优抚政策的受益者。与以上两项抚恤政策比起来,政府现役军人优待更是全面,首先,政府通过律法对军人保证了军人的社会地位,明律规定,凡杀死现役军人者,正犯依律处死、从凡充军。其次,政府依照文官制度建立起了武官考察选拔制度,给予武官授诰、赦的权利,有时候还用推恩之法激励其为国尽忠。如洪武年间,武官致仕的途径有世职、武举、行伍、纳级等,为有志于将官的士卒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明成祖就曾对建国有功的武官的子弟、家眷进行了分封,这样一来,部属必定会感恩戴德、誓死效力。
2.4 明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弊端
建国初期,以救荒恤孤为主的明代社会保障政策在社会安定、经济增长、人口上升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众所周知,明代自然灾害频发、对外战争频繁,特别是早期,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而救荒、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不但挽救了大量的劳动力,为人口再生提供了保证,为农业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还在流民安置、灾后重建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或储粮备荒或于灾荒之年赈粮、赈钱、施粥,救民于水火,或收养鳏寡孤独残疾无所依者,毫无疑问,无论是在道德建设、经济发展还是国家秩序维护上,社会保障制度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明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先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继承和创新,国家和民众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它不但提升了后人对社会保障政策的认识,还充实了明代的政治体制,巩固了国家政权,。可以说,出现了诸多昏君的明代之所以能延续将近三百年,与其社会保障政策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
虽然明代社會保障成才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除去吏治比较清明的明太祖时期,其余朝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执行上都大打折扣,政策实施中的弊端同样不可忽视。荒政不力,官员坐视民间疾苦,在明太祖时期会受到严厉打击,因为在深知民间疾苦的明太祖心中,百姓的地位要高于官吏,所以,洪武九年,朱元璋知道前往荆州主持救灾工作的户部主事赵乾坐视民疾时,毫不犹豫地让人砍了他的脑袋。但是,即便如此,地方官勾结成风,匿灾不报、坐视民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到了政治腐败的中后期,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史料记载,明代不但在仓储管理还是赈灾物质发放上都存在诸多弊端,荒灾时期的赈济钱钞、粮食、衣物,均会被大小官宦层层克扣,难以实现预期目的。部分官员甚至借赈灾之名强征暴敛,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如万历二十二年,中原饥荒严重,政府下令赈恤,但是由于政治腐败,贪官横行,民众徒闻赈灾之声,钱粮几乎被克扣一空。富有正义感的给事中杨明绘制《饥民图》进呈皇上,“帝看到灾民捡拾雁粪充饥的画面时,锵然动容”,但是,救荒之事并未见丝毫好转。在政治腐败、吏治混乱的情况下,明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保障能力严重削弱,有时候非但无益还会害人。
参考文献
[1]张美丽.明代华县大地震震害及救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周致元.明代的赈灾制度──以凤阳一府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肖发生,方志远.明前期荒政中的腐败及治理[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作者简介
李莉(1967-),女,汉族,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人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