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平米的小宇宙

2019-01-30石田薰

海外文摘 2019年1期
关键词:树屋小屋房子

石田薰

在路上移动的小屋会引得行人回头张望。

利用废料制作的抽屉

2.5 平米的loft,上层可以用来睡觉。小屋靠太阳能供电。

19 世纪80 年代英国产的门

小屋建造师 竹内友一1974 年出生于东京,20 岁前往欧洲留学,在英国和荷兰学习产品设计;28 岁回到日本,投身于“人与自然”的活动企划、树屋和小房子的建筑工作中。2010 年成立Treeheads 艺术集团。建造小屋时,竹内表示自己不会提前做精确的设计图纸,因为需要根据使用者的体型量身定做。“不像以前的住宅那样让人适应房间,而是让房间适合居住者。”

| 自建小屋 重塑生活 |

睡到自然醒,困倦便就寝,我们希冀的只是这么一点自由。可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要做到这一点极其困难。我们必须工作,赚取生活费。但假如我们将视线落向他处,就会发现,有人找到了将这种追求变为现实的途径。36岁的高桥友也给出了答案:小屋。

可以说,高桥是日本小屋热潮的“推手”之一。此前他很少出现在媒体面前,这次虽然没能一起参观小屋,但他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绿意盎然的季节,日光从树叶间洒落。高桥斟酌语句,平静地讲述他的经历:“开始我只是带着轻松的心情去做的。我想买一块便宜的土地,盖一座房子来住,哪怕是小小的一间也可以。”

高桥从东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考入庆应大学研究生院。读研期间他过上了流浪汉的生活。2009年12月,他以7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万元)的价格在山梨县买下了一块林间土地,花费10万日(约合人民币6千元)元建起一栋9平方米的小屋。也就是说,他在27岁时花了8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万元),拥有了一个5张榻榻米大小、LOFT户型的家。

高桥说:“建小屋之前,我连锤子都没用过,只能从零开始反复摸索。”

小屋没有电线和水管,高桥花了10万日元用太阳能电池板制作发电系统,以便于夜间照明、互联网连接和手机使用。电动车程15秒处就有水源,泉水不方便随时取用,存一缸20升的水足够高桥用一周时间。

| 25万日元 可供一年 |

高桥做饭用的是煤气灶或小柴炉,废水直接泼在院子里;卫生间用的是堆肥厕所,可借微生物分解排泄物。他每月的生活开销约为2万日元,因为拥有小屋,他也拥有了年花销25万日元的“生活经济周期”。

高桥将这种生活方式命名为“B型生活”,也就是基本生活(Basic Life)的意思。2010年秋季,他开设了“睡太郎博客”,立刻引起热烈反响。在他出版了这方面的图书之后,追随他的“B型生活者”出现了。

本来家只要有屋顶、有墙壁、能取暖就足够了,可人类建起了背负高额房贷或租金的经济体系,我们为了家计拼命工作,身心俱疲、失去自由。小屋让我们得以脱离这高速运转的系统,过上不受束缚的轻松生活。

对高桥来说,小屋不是目的地,只是他随时都能到达的“安全地带”。8年前他住进小屋。这几年,他用10万日元在神奈川河边买了一块地,有时搭帐篷住在那里,有时则出国去长途旅行。今年他还花3万日元在东京租过房子。

高桥说:“我还想多学一点(上学时作为专业学习的)哲学知识,住在山梨县的小屋,我弄不到想要的学习资料,所以租了东京的房子,方便去大学图书馆借书。”

高橋说他的理想是带着最低限度的行李,求得想懂的知识,过着想在哪睡就在哪睡的背包生活。有了小屋,他的生活向理想状态靠近了。

“有人说,一直过着打水、捡柴火、像露营一般的生活,总会感到厌倦的吧。我的反应很平静。我一周只需花一天时间做这些事,生活就能过得去,这样想来也就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高村自得其乐。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出现了追求简单便携“底限生活”的新潮流。大众对“小屋”的关注也是这股潮流的表现之一,小屋相关的书籍占据了书店一角。2017年,无印良品开始销售建筑家隈研吾设计的小屋,可见潮流日盛。

| 美国 “小家” 人气爆棚 |

同样的动向也出现在美国。大学美术教师杰·谢弗建了一栋10平方米的小房子,2000年在某杂志评选中获奖,因此受到关注。过去美国人认为“大房子”是财富的象征,而2007年的次贷危机和飓风灾害让这种价值观受到动摇,“迷你房屋热潮”作为反正统文化出现了。

迪·威廉姆斯是美国小家热潮的兴起人之一。被检查出心脏病后,她开始对死亡进行思考。她在世界人气演讲大会TEDx上发问:“当人生迎来终点时,你希望放在手边的是什么?你想在什么地方度过最后的时光?”

B 型生活 高村友也高村友也1982 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毕业于东京大学哲学系,在庆应义塾大学研究生院(哲学专业)修完了博士课程(未取得学位),2009 年建造了小屋。小屋造价10 万日元,月生活费2 万日元,8年来高村过着这样的“B 型生活”(BasicLife)。他将自己的小屋生活写成书籍,出版了《在自建小屋生活吧》(筑摩文库)、《小屋生活的理由》(同文馆出版)。作品还与描写美国小屋热潮的《小房子》(筑摩文库)一起被翻译成韩文出版。

在思索了人类的尊严与爱之后,威廉姆斯想到的是“建造小房子”。2004年,她放弃140平方米的住房,在朋友家后院建起一栋8平米的小屋。

2014年,一个日本人在Youtube网站看到了威廉姆斯的演讲,很快亲自上门拜访了她。这个人就是小屋建筑师竹内友一。

| 提及分享 怎少人际 |

竹内说:“演讲提到,小屋除了能让我们摒弃多余的东西,通过放弃,我们还能收获可能性与财富,对此我深表赞同。”

比如威廉姆斯家里没有淋浴,有时她会带着啤酒去朋友家,先和友人一起喝酒,再用一下浴室,有时则直接使用工作地点的浴室。她把房子安在朋友家的后院了,于是就帮着照看孩子。“家”的空间延伸至房屋外部,既然分享了空间,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加深了。

竹内说:“没必要把所有的事放在家里完成。”

竹内的工作是建造迷你房和树屋等小屋建筑。笔者造访了他在山梨县北杜市的工作地点,一栋带着车轮的小屋停在那里,看起来像是刚从森林里游玩归来。纯净的木纹风格让人感受到与森林共生的时空维度。

走进小屋,一种造访朋友家的亲切感包围了我。这个7平米的空间就是聚集了主人喜爱之物的小宇宙。

竹内说:“放在这里东西的大多是别人送的,各自带着故事。”在这个小屋里,能用水,也能做饭。小屋与汽车接上,就可以咔嗒咔哒地跟着移动,随意停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畅快感别具一格。美国的许多小屋都装有轮子,除了便于移动之外,还有别的缘故。竹内说:“在美国,10平方米的房子面积过小,法律上是不允许建造的,但如果加上车轮,就可以被当做车辆设备。现在处于灰色地带的小屋相关法案制定正在推进。”

《小屋大全》作者西野弘章西野弘章,1963 年出生于千叶县,从事过圆木房屋建筑师、记者等职业,现在为自由编辑。1996 年,以生活自给自足为目标的他搬到房总半岛居住。出版了钓鱼和DIY 的相关书籍。

2008 年, 用一个月的时间与亲友一起建造的圆木小屋,是摆放了钓具等业余爱好用品的房间和工作室。

放置生活用具等物品的小屋

最新的6 号小屋西野的这栋小屋用来放置水稻插秧机、拖拉机等农业器械和工具。

20 年前在租的房子旁边建造了10 平米的小屋1 号( 右) 和2号(左)。现在的住户将这两栋小房子用作陶艺工坊和卧室。

40 平米左右的“埋柱式”DIY 工作室

竹內走访了在美国住小房子的人们,制作了电影《简单生活》。2017年春季,他带着自己的小房子,在日本全国54个地方放映了这部影片。

“在日本,一谈到小屋,人们就容易讲‘小‘便宜等外在的东西,其实最重要的是建造小屋的过程。”

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将生活小型化,在取舍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本身。

竹内说:“就算做一栋小屋,也不代表我们必须一辈子住在里面,不住在那我们也能实现‘小屋式生活。”今后他想设立“小屋生活交流会”,并尝试制作船屋等等。

他笑着说:“为什么要做船屋?因为有趣呀。”

| 小屋制作迷 |

自由编辑西野弘章出版了《小屋大全》,这是一本讲小屋制作实战技巧的书。他说:“要想做一个十平米的小屋,只需3天时间就够了。即便失败,也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再做修改,轻松自在正是小屋的魅力所在。”西野住在千叶县房总半岛的金谷区,他在自家院子里有6栋小屋。

笔者给西野发采访请求时,他正在建第6栋小屋,一周后的采访当天,小屋已经做好了。西野若无其事地说:“我还在门口做了木栅栏和欢迎木牌。”对于西野来说,小屋DIY已经是家常便饭一样的事情了。

| 3件道具  即可开工 |  

西野说:“要做小屋,有3件道具就可以了。小圆电锯、钢丝锯和往复锯。如果还有链锯,就连圆木小屋也能做出来。你想试试吗?”

这是笔者第一次尝试使用链锯。拽下起动机的绳子,链锯启动后,发出狗吠一样的恐怖响声。我咬牙举起链锯,差点因为冲击感而向后倒去。可当锯齿接触到木头时,即便是初次操作,我也顺利地完成了切割。

我来了劲头。西野家是DIY的天堂,能切的东西和道具应有尽有。接下来我又尝试使用了钢丝锯,还劈了柴。劈柴的斧头比想象中更沉,要迅速挥舞并不简单。但拿起斧头把柴劈开的瞬间,我积累了一周的压力随风而逝,心中充满了完成一日工作的充实感。

“不行,要采访,采访。”

我回过神来,返回工作模式。西野20年前建造了第一栋小屋。因为孩子出生、房子狭小,他在租的房子后院建了10平米大小的工作室。

西野说:“我的建造原则是便宜、轻松,那个小屋是用废料建的。”当两个孩子都升入小学,需要更多的房间时,西野从家庭用品商店买了材料,花了3天时间盖了一间10平米大小的屋子,总共用了10万日元左右。2008年,西野在自家庭院里建了4栋小屋。他说:“小屋的好处在于就算还没完全建好,也可以一边用一边完成后续工作。没有必要在一开始完成一切。”

| 辛勤劳动 尽享啤酒 |

当时西野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建造这几栋小屋的。他建小屋的出发点是小学时与朋友在树林做的秘密基地。他说:“那时我们用一把锯和伐木剩下的小树枝搭起像海狸窝那样的基地,放学以后大家聚在那里玩,那种快乐延续至今。”

许多人对建造小屋抱有潜在的兴趣。据说如果在社交网站发布建小屋的信息,就能聚集许多想帮忙的人。西野也会去附近的建造地搭把手。劳动结束后,大家会烤肉或披萨吃。西野说:“大家一起喝酒,啤酒会更美味哦!”

朋友看到院子里的大桉树,说:“如果有树屋的话,不是很有意思吗?”中野以此为契机,建造了这栋树屋。她说:“我喜欢登上树屋观赏庭院。”

DIY 女子 中野望中野望1979 年出生于琦玉县。父母用20 年时间打造了种有200 种蔷薇的花园,园艺杂志做过相关刊登介绍。她开设了博客“大家的庭院”。中野背后是借国外园艺杂志获得灵感而建造的棚屋, 参考了DIY 杂志《DOPA》和小屋建造书籍的内容。

屋里摆放着中野喜欢的杂物。冬天,她还会把球根植物摆在小屋里。

树屋可以容纳两三个小孩子,适合儿童使用的桌椅也是中野自己做的。

埼玉县东松山市是东京都的卫星城。在某个300多平米、开放着200种各色蔷薇的英式民宅花园里,有一座看起来像咖啡馆的树屋。屋主是38岁的中野望。

中野从7年前开始DIY,契机是搬回老家住时,她觉得西式庭院中立一扇日式拉门不太协调,于是从房屋建材中心买了木材,试着做了白篱笆。中野说:“虽然是第一次做木工,却意外地很成功。后来我又做了空调室外机保护罩。”

从那以后,在连休的黄金周做大型DIY成了一个惯例,中野乐在其中。5年前,她盖了一栋2.5平米的小房子。她说:“我在园艺杂志看到国外有这种庭院小棚屋,就试着做了一个。”

| 树屋建成 颇具人气 |

中野粉刷了棚屋外墙,用彩绘玻璃做了一部分窗户。花园棚屋原本只是用来收纳庭院工具的,装饰之后,中野把从旧货市场买来的脚踏缝纫机和其他老物件放在里面,把棚屋打造成了“自己喜欢的世界”。

2015年的五一黃金周,她和女儿一起建了树屋。树屋下的秋千深受孩子们喜爱。采访当天,中野读小学3年级的二女儿小夏放学回家,住在附近的小朋友来找她玩,大伙一会儿在院子里玩捉迷藏,一会儿在树屋墙上用粉笔写字,一会儿又挤进小屋里……几个小朋友热情高涨,玩得不亦乐乎。

中野说:“小屋的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无目的、无实用性的非日常空间。动手制作之前,各种各样的思考过程也很有意思。”

最近建材中心开始销售小屋零部件,但自己做要便宜得多。中野的树屋和小棚屋花费都在六七万日元左右。她目前的烦恼是去年做了简易车棚之后,院子里已经没有空间让他做新的大物件了。

“可我还想做点什么,怎么办才好呢……”

只要做了小屋,就还想继续做。前文提到的西野有一句口头禅:“制作小屋会让人‘中毒。”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在日本,很多人制作的小屋之所以不超过10平米,是因为这个大小的房屋无需提交建筑确认申请。因为根据当地政策和建筑空间,适用法规或有不同。西野建议:“建造小屋之前要向当地相关部门确认,问一下可否在这建造等等。”

小屋是平日闲暇之余悠闲驻足的非日常空间。来一口啤酒,不论是建造当中还是建完之后,味道都非常棒。

[译自日本《AERA》]

猜你喜欢

树屋小屋房子
波比建小屋
山中小屋
孤独的房子
“树屋”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一百分等
树屋
神奇树屋等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