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石潭记》的“乐”与“悲”
2019-01-30◆
◆
(山东省利津县虎滩中学)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原题为《小丘西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文章按游览的顺序“寻石潭”“赏景物”“抒感情”,其中有游览山水的幽情雅致,有意外发现美景的欣喜,还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触发了自己在寂寞偏远处境中抑郁、凄凉的心绪。《小石潭记》就像是一杯咖啡,浓香在前,“别有一般滋味”在后,既抒发了作者怡情美景之“乐”,又暗含身处孤远之“悲”。
“乐”游。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小丘出发,往西走百来十步,点明了小潭的位置、方位、距离。对于这些,作者都有心去记,而且记得特别清楚,其中闲情显而易见,而且“乐在其中”。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伐竹取道”四个字,本是汗流浃背的事情却轻描淡写,可见作者本意并不在此,而在人迹罕至处“伐竹取道”,寻找美景,足见游者兴致之浓。其目的也很明确——寻找声如佩环之水。
“乐”景。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隔篁竹”,更富有诗意。王维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闻”更有意境。闻是无意识的听,突出了偶然、意外,写出了作者无意发现的惊喜之情。“如鸣佩环”,更有韵味。水声像古代人戴的饰品佩环,听起来很悦耳,像玉碰撞发出的声音,给人以高洁之感,正契合此时作者的心性,因此“心乐之”。因景而乐,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体现出作者的率真,即景生情,无需刻意。
“乐”物。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一个“下”字,便将看到的豁然呈现在读者面前,竹穷潭现,尽收眼底。“尤”有特别、尤其之意,强调了水特别的清、凉、净。随性随情即随景,闲适而愉悦。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日光往下照射,鱼的影子反射在石头上。用眼直视,鱼影、石头鲜明,水之清澈,亦心之澄澈。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中鱼那么精灵可爱,好像是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游鱼之“乐”亦作者之“乐”。
如此美景哪来“悲”情?原来,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贞元九年中进士,入朝为官后,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后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
永州地处偏远荒凉,柳宗元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然而愈要排遣,愈加强烈,他笔下的一树一竹,一泉一石,都仿佛倒映着他悲楚的身影。
“悲”物。
“全石以为底”,潭用整块儿石头做底,必然不大,鱼儿便无处藏身,因此“谭中鱼可历历数也”,有“百许头”。鱼以“头”计,表面上说鱼大,其实在说潭小。小到潭中景物一览无余,“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作者意在美景,却处处流露出石潭之小,此中必有深意。
“水尤清冽”。水之清应作“洌”,然而作者写作“冽”,此“冽”含“冰冷”之意,此处并非笔误,或有意而为,或无意中情感的自然流露使然。身在官场,柳宗元深知自己回朝无望,寒凉悲闷之情实难自抑。因此“洌”作“冽”,理解为心头压抑已久的满腔苦闷不由自主地流溢更为恰切。
“皆若空游无所依”,鱼就好像在虚空中游弋,无需依凭水的作用。不由想到自己的处境与游鱼何其相像,作者身居荒僻偏远之所,不正是空游而无所依吗?由游鱼被困于狭小的石潭,想到了被困永州,抱负无法施展;由游鱼的不被发现,想到了自己的才能无人赏识;由游鱼的自在想到了自己的不自在。“似”与作者相乐,但游鱼安知子厚之志哉?心怀大志却只能与游鱼为乐,凄楚之情油然而生,此处之“乐”寄寓了多少辛酸和无奈。可见,作者及时行乐又终难释怀的矛盾心态是极难调和的。
“悲”景。
“四面竹树环合”,小石潭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林和树木,非常寂静,从未示人,亦如自己身居偏僻永州,无人赏识。“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亦是不知自己身心所往,犹如浮萍,随风漂浮。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面竹树环合”,因它的环境太清幽了,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又从来无人到此,只有游鱼相伴,更添了无限的惆怅与寂寞,不免令人感觉孤冷凄清。作者极言其“幽静”,流露出此时此刻难抑的悲伤凄苦之情。
“悲”己。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柳宗元这种抑郁的情绪终于把持不住,行诸笔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触其境,生其情,所以,干脆“眼不见为净”。
胸怀远大政治抱负、具有革新精神的柳宗元在偏远荒凉的永州一呆就是十年。身为“戴罪”之臣,本想借游山玩水排遣被贬之郁闷,不曾想内心的愤郁剪不断理还乱,偏偏总在兴起之时不由涌上心头,隐隐作痛。每遇美景便欣然前往却悻悻而归,此临小石潭也不免“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