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语言暴力的类型、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9-01-30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33期
关键词:暴力家庭家长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言(英文名:Language)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人们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语言。从古至今,社会结构信息也主要是由人类的自然语言来表达的。英国哲学家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正是社会结构信息的确切反映,他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言即行(saying is doing)。顾名思义,所言即所行,以言行事。家庭语言暴力的根源正植于此。

一、定义

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放眼我们整个社会,语言暴力无处不在,网络语言暴力、校园语言暴力、教师语言暴力充斥着整个社会,而家庭语言暴力作为隐性的一部分正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实例

例子1:之前网上有一个很火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阿联酋宜家以“拒绝欺凌”为主题制作的一个营销宣传视频。实验的具体内容是将两盆相同的植物放置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唯一不同的是,左边的盆栽标记“这株植物被霸凌”,每天听着学生们录好的语言暴力的音频,对它进行语言攻击;而右边的盆栽标记“这株植物被赞扬”,每天听着来自学生们的表扬和夸奖,享受着殿堂级的待遇。30天过去后,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左边那盆被语言攻击了30天的植物活生生给“骂”枯萎了,而被赞美声“喂养”的植物依旧生机勃勃。足以可见:语言的威力有多恐怖。

在这里我们且不论实验的科学性,假设同样的条件下,接受实验的是两名小学生,一名只接受赞美,一名只有批评打击,那结果真不敢想象被批评打击的小学生会怎样吧。

例子2:2018年湖南卫视有个很火的节目,叫《少年说》,节目主旨是鼓励孩子们站在天台上,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中有一个女孩对妈妈的“控诉”,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女孩站在天台对妈妈说:“你能不能别总是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为什么不看一下?”

结果她的妈妈解释说:“你的性格需要打击,要不你会飘。”

当女孩冷静下来对妈妈说:“我的性格不适合用激将法打击”时。女孩的妈妈却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说道:“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你;而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要推你一把。”

但是女儿对妈妈的“控诉”并没有改变妈妈的想法,最后女孩声如泪下的下台。

多少中国式家长总是将“我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总认为打击式教育才能提高孩子抗挫能力,促进孩子成长。

然而在我看来:打击式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我们经常会关注校园暴力,网络暴力,却很少有人关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语言暴力现象。殊不知父母对孩子的语言暴力已经如无形之剑,在深深刺痛孩子的弱小的心灵,而家长们却不自知。

三、家庭语言暴力的类型

经研究,许多有语言暴力倾向的家长幼年时期也是生活在充满语言暴力的家庭中,因此说家长的语言暴力是恶性循环的。家庭语言暴力的原因多为夫妻感情不和、工作不顺、对孩子要求过高等,总结下来家庭语言暴力表现有五种类型。

第一种:侮辱型暴力语言。当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时,父母通常会说一些带有侮辱、反讽性的话语以激起孩子的上进心。但事实却往往没有达到家长期待的效果,有些家长常常会说:“你怎么这么笨!”

如果经常使用这些侮辱性暴力语言,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往往会自暴自弃。因为孩子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第二种:贬低性暴力语言。孩子一旦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父母就会说一些贬低性的语言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如“你都几年级了还不会”“我看你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算了,别读了,浪费钱!”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更不要说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嘴里说出来的冰冷的话语,往往令孩子丧失安全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变得胆小、怯懦,甚至冷漠。

第三种:威胁恐吓型暴力语言。当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的时候,父母就会用一些令孩子害怕、恐惧的话语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再不听话,不要你了”“再不乖,让警察把你带走!”

经常使用这类语言,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造成孩子对世界的错误认知,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也会造成极大的阻碍。

第四种:嫌弃厌恶型,这类通常表现为不负责任的父母,或常见于离异家庭。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往往会觉得自己是拖累,丧失会生活的热情,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第五种:抱怨哀求型,对孩子过度溺爱导致孩子无所顾忌无法无天,家长对其没有任何办法。如“求求你不要再这样行吗?”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往往到最后会自食其果,没有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很难在社会中生存下去。

四、家庭语言暴力的成因

1.传统观念

由于受我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现代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思想仍然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密切相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封建传统人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现在仍有很多家长认为子女进入事业单位拥有带编制的职位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才,而读书、考试,则是成才的唯一道路,分数也成为这条道路上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分数并非最重要的,但在许多家长眼里,分数的差距之大犹如天上地下,会直接反映出自己孩子与别家孩子的差别。考得不好的孩子回到家常常会得到家长的一通训斥甚至责骂,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看来,父母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属于家事,别人无权插手过问。这样使得孩子遭受家庭语言暴力的现象变得更为具有隐蔽性。此外,在中国家庭家长与孩子双方地位的对比中,家长在社会地位和权力上都显然高于学生,因此更加可能随心所欲使用语言来威胁、辱骂他们,作为弱势的没有反抗能力的一方,孩子只有被动接受。倘若因不满父母责骂而顶嘴,换来的可能是更猛烈的责骂。

2.家长自身各方面素质

人们常说,“快乐的童年”“金色的童年”,少年儿童本该是人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但现在不少孩子都把“好郁闷”“烦着呢”“别理我”挂在嘴边,很可能就是他们心理不适流露出的征兆。一名台湾著名学者说过,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反映出其所在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及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曾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家长的示范作用是全方位、立体化的,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性格、品行和心理,进而影响孩子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概念的形成。父母教育孩子时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在无形中对孩子性格产生消极影响,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如有的家长过分专制、粗暴,孩子稍有差错,就大加训斥,甚至拳脚相加,总是以命令式的口吻强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及长处,一味地打击孩子。有些父母不注重个人修养,没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人素质不高,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不注意在孩子面前的形象,甚至在孩子面前酗酒、打麻将等。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关爱,缺少责任感,经常对着孩子口出脏话。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的语言暴力环境中,受到无端的批评指责,极易产生自卑、抑郁、怯懦、悲观、敏感、多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人际交往,还会妨碍孩子正常的思维、活动。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周围的人群,遇事退缩、胆小消极的人大多是生长在一个父母苛责,没有安全感的家庭当中。

由此不难看出,语言暴力并不会对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积极效果,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家长的暴力语言还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变得敏感、焦虑,易使孩子形成如讨好型人格、边缘性人格,甚至导致孩子交际方面的障碍,对孩子一生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五、应对策略

作为家长,要想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自己首先要做到这一点。人民教育家老舍先生在怀念母亲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两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最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具有良好品格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反观世界上的成功人士,除了家庭经济因素外,多数都生活在一个精神世界温暖充盈的家庭,这对他们以后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技信息时代的普及,国家各项新的教育政策的颁布,对家长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家长除了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外,也应尝试与孩子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亲子关系,与孩子一同学习,共同成长,真正成为孩子生活学习中强有力的后盾,帮助孩子顺利解决问题,同时也应该调整作为家长的心态,为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孩子的主动性。

六、总结

天底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成功的人生。与孩子正确有效的交流方式,是所有家长都应该学习的方面。本文通过对家庭语言暴力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应对策略的具体分析,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有效干预和控制家庭语言暴力问题。

猜你喜欢

暴力家庭家长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暴力”女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