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技术嵌入:原则、异化与校正
2019-01-30□苗岩
□苗 岩
在科技至上和技术至上的时代背景下,当前职业教育充斥和泛滥着一种技术推崇和技术崇拜的思潮和兴趣。随着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全面覆盖和嵌入,职业教育在教育手段、方法、方式、媒介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加速了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滥用和泛滥,技术理想主义试图通过技术的嵌入实现职业教育革新的伟大理想[1],但在技术向职业教育的嵌入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技术与教育关系的科学厘清、有效把握和深入研究,导致职业教育的技术嵌入出现了异化。基于此,本文探讨和研究职业教育技术嵌入的原则、异化形态及其校正措施,旨在促进和实现职业教育技术嵌入的初衷回归和健康发展。
一、职业教育技术嵌入的原则
技术、技术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技术与教育从根本上讲具有异质性,要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实现技术的有机嵌入并推动其发展,就必须从两者内部结构的适配和协调出发,同时更好遵循职业教育技术嵌入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培养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技术在向职业教育的嵌入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注重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职业教育技术嵌入的时代背景下,从技术与教育的异质性来说,任何一项技术在向职业教育嵌入的过程中都会在某些方面存在不适配、不协调的问题,那么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如何抉择和取舍呢,其标准和尺度就在于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是否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技术向职业教育的嵌入,是为服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之目的,而非单纯的技术炫耀,那些为了技术而技术式的嵌入势必导致技术嵌入的异化、滥用和泛滥,会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不必要的干扰甚至破坏。
(二)以学科属性为基点
职业教育属于跨越学科和社会两种属性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职能是通过其学科属性来体现的,其社会属性彰显的是其社会服务职能,学科属性是职业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存在的基本属性[2]。技术的嵌入必须对职业教育的学科属性这个基点进行充分的考量,否则一旦超出学科属性的范围就会使职业教育陷入技术化的误区,进而使得教育理念、资源配置、教育设计、评价、实施等一系列环节沦为技术化的附属,甚至让教师也乐于其中而不自觉。因此技术嵌入要以职业教育的学科属性为基点,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致力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同步化提升。
二、职业教育技术嵌入的异化
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革命性变革,为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技术性保障。在技术向职业教育嵌入并带来巨大教育变革的同时,技术理性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技术万能论,认为技术可以解决职业教育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于是职业教育技术嵌入走进了异化的陷阱,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诸多主体和要素之间产生了诸多的冲突和矛盾。
(一)技术理性掩盖了价值理性
在职业教育技术滥用、技术泛滥和技术万能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试图使用技术来解决职业教育中所有问题的思潮仍然方兴未艾,再加上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了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关键环节,使得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支配地位得以确立并日益巩固,这种环境下技术化的思维、观念、程序等充斥着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传统职业教育生态受到挑战,技术应用迎合了学生的感官需求、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3]。但同时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为削弱,特别是在一些实训操作课程中尤为突出,教师仅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和仿真技术来展示操作流程即可。从教育的本质属性来讲,不管技术多么进步,任何一种教育都不能成为一种技术化的存在,职业教育的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决定了技术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亲力亲为等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和技艺技能的任何技术不可替代的永恒。因此职业教育中技术的嵌入和应用应该遵循职业教育本质所固有的价值理性,将技术嵌入和应用的出发点和归宿定位于实现人的解放、发展,而不是让人处于被束缚、被限制、被奴役的地位。
(二)技术主导取代了学生本体
虽然技术可以给传统职业教育的大量难题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职业教育中技术嵌入的工具化问题导致学生本体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由学生本体向技术主导的态势日益彰显。现代职业教育以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强调学生的需要和认知是一切技术应用和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技术向职业教育的嵌入过程中,学生本体地位受到了严重削弱,技术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诸如网络学习、智能化仿真教学等以技术为支持的职业教育手段正在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范式,虽然在这种教育范式下学生也能受到某种益处,但是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容易使职业教育陷入技术化的误区,在这种技术主导的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无法与教师的教学形成有效的互动,两者的关系由于技术的嵌入而被割裂开来,这样在由技术主导的职业教育教学实施中,学生的本体地位明显无从谈起,原来由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也转而由技术主导,技术与教师的异质性决定了技术无法取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4],可以预见,在短时间内任何高超的技术都无法实现由教师情感和教师经验所支持的师生互动,因而技术主导必然会对学生本体地位造成伤害。
(三)技术教学破坏了教学生态
职业教育的教学生态是由教师和学生及其之间的互动行为所构建的结构体,在这个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互动是基础,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被辩证地分析对待,强调以师生为本体的人的重要性,具有开放性、协作性、人文性等特征。随着技术向职业教育嵌入的异化,使得原来建立在师生共建机制上的教学生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由师生互动、共建这种自组织的生态模式逐渐瓦解,进而演变成由技术教学所支配的单向的外在组织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技术作为一种外在嵌入力量驱动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的预设性越来越强,进而师生互动共建的教学生态遭到了不可避免的破坏,由此导致和引发了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系统的波动和紊乱,学生知识学习自主性和团队合作性基本丧失殆尽,久而久之,职业教育的教学势必会演化成以技术教学为核心的态势,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偏离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框架,在传统教学生态下行之有效的行动教学、过程导向教学、小组教学、任务教学等教学方法将会逐渐消失,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工匠精神和道德情操等的培养将会失去必要的人文环境。
(四)技术预定冲击了课堂生成
随着技术向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日益渗透和广泛嵌入,特别是在泛技术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产品和应用被嵌入到了职业教育教学中,并逐渐被作为一种教学时尚加以推崇。这种试图通过技术引入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并企图实现教师解放的做法,反而陷入了技术应用误区,在这种技术嵌入环境下,毫无疑问职业教育的教学实施在技术允许的范围内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媒介等已经做了预设和预定,将教师排除在教学实施过程之外而沦为一个旁观者,学生被技术限定在特定的范围之内,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互动,因而也就无从谈起课堂生成,学生的本体地位让位于技术,因此本来作为辅助性教学工具的技术堂而皇之地喧宾夺主,严重冲击了建立在师生互动基础之上的课堂生成,而教育的真谛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在此基础之上而生成的知识与技术,很明显在技术预定的课堂教学中无法有效地达成这个目的。
三、职业教育技术嵌入异化的校正
职业教育技术嵌入的异化,严重背离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削弱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基于此,本文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和研究职业教育技术嵌入异化的校正策略。
(一)超越技术崇拜,重塑职业教育价值品性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技术科学合理地嵌入,就会充分发挥技术对教育的贡献,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否则盲目地推崇和崇拜技术,就会导致滥用和危机。在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价值理性始终是第一位的,技术是为实现价值而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在技术理性掩盖了价值理性,职业教育技术嵌入出现异化的背景下,要超越目前技术认识观念,超越技术崇拜,重新寻找和塑造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品性。技术向职业教育的嵌入产生了双重的作用,一方面为传统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改变了职业教育教学的面貌,另一方面,技术嵌入职业教育所呈现出来的有限可能性一定程度上束缚和破坏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无限可能性,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向单一化、扁平化方向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技能技艺的传承通常是通过教师亲自亲为的言传身教所进行,如果这个过程为技术所取代,即使技术可以在程序、方法和步骤上进行演示,但学生仍然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展示来体验和领悟其所隐藏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道德情操等人文性知识,因此技术无法取代教师传授这些隐性的知识和精神[5]。应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出发,针对价值理性为技术理性所掩盖的事实,从思想理念上超越和破除技术崇拜和技术万能论,重塑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品性,寻求教育的真谛,回归到培养人才教育本质目标上来,走出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
(二)重审技术角色,还原学生中心本体地位
在职业教育技术嵌入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技能、知识呈现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学生的学习和学习资源也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但大量的名目繁多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陷入了知识过载的困境,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技术嵌入中学生的中心本体地位受到了削弱和动摇,技术的嵌入与学生的需求之间产生了脱节。实际上,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角色定位上是共筑、互动和符号传递,即教师与学生不可分割地在互动的过程中传递知识、技能、道德、精神、价值观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重要的本体,构成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对象和基础,因此在技术向职业教育的嵌入过程中,必须对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审视,超越现有的技术角色观念,还原学生在职业教育中的中心本体地位。
要实现学生中心本地地位的还原,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处理好教师角色与技术角色的关系,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技术之间应该是一种主导和支持的关系,技术服从并服务于教师的教,在具体教学占比中应该灵活地加以运用,根据课程内容和类型的不同充分发挥教师和技术两者的不同作用、魅力和优势,共同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需要对师生角色进行再次赋权,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以此来实现教学相长和课堂内容的生成,教师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禀赋和个性给予与其相适应的资源、机会和空间,将每个学生作为具有显著差异性的个体,真正地建立和巩固学生的中心本体地位。
(三)破解技术定位,重构师生教学生态系统
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通过自组织而构建起来的彼此合作协同的课堂教学形态,这种形态与技术主导下的技术教学有着不同的结构属性和课堂组织形式,传统的师生教学生态系统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建、共筑,构建了一个融合多种异质性主体的教学结构系统,在这个结构系统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体验教师的活动行为、操作技能、技艺技巧以及精神风貌、价值态度等。而在由技术主导的技术教学组织结构中,工具化的技术取代了教师的职能,教师的技术精神、领悟和价值观念等由技术进行单纯机械的演练和展示,师生之间的协调互动空间为精致性、技术性、有限性的教学设计所压缩,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态度、价值观念等为技术性的量化评价所掩盖[6],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技术的泛滥和滥用使传统的师生教学生态体系受到了严重挤压,在技术的强势教学主导下,教师的精神风貌、人文知识、价值态度等就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彰显出来。
因此必须破解不当的技术定位,重构基于师生互动协作的教学生态系统,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敢于使用技术,也要敢于摒弃技术,教师必须明确知道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需要借助技术进行辅助,也不是只要有技术进行辅助就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诸如技术操练、实习实训等课程就无需过多的技术介入,在这些课程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亲力亲为反而能够更好地向学生传达知识、技能、价值观、精神风貌等,同时对于那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寻求技术支持,通过仿真、动画等技术手段向学生进行直接、简明的讲解,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因课制宜地进行技术的取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教学中师生要共同致力于建设传统基于师生互动的自组织教学生态系统,从而为技术的嵌入和应用准备良好的环境和灵魂,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技术只是教学中的辅助性工具,只有在技术中融入教师的灵魂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才能有效地指导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这个新的教学生态系统中,师生作为构成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技术只是充当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媒介或桥梁。
(四)再造技术实施,实现师生技术协同发展
随着职业教育技术嵌入与融合程度的加深,不断增长的技术价值期许负荷加速了技术应用的异化。要改变技术预定对课堂生成造成的冲击,就必须实现教师课堂的回归,从而找到技术应用的灵魂,为此需要再造现有的技术实施观念,实现师生技术的协同发展[7]。为此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方面,科学辩证地处理职业教育教学中技术有限预定与课堂无限生成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正确地把握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度,这个度既不能泛滥和滥用,也不能过于限制和束缚,要合理地运用技术进行有限预定,教师就应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地使用技术,具体地说就是在技术使用的类型、频率、种类、数量等方面都要有一个合适的度,不要希望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要过于低估技术的作用,要恰如其分地评估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并使其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为此教师就应该大力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技术应用的创新和创造,寻找合适的方式、模式、方法,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和职业精神培育的动能,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课堂无限性生成创造良好的技术保障和支持,而不是成为凌驾于师生之上的万能者;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构建能够实现师生技术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充分发挥技术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资源整合作用。在职业教育教学环境下,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和其充当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教师的知识、价值观和灵魂会在技术的应用中得到相应的体现和诠释,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要将教师、学生、技术三者放在一个结构中予以思考,三者之间所呈现出来的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态势客观上要求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技术为媒介,通过教师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进而实现师生技术三者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