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9-01-30雷世平

职教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发展

□乐 乐 雷世平

201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把高等学校学生造就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1]。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全国有高职院校1400 多所,不同的学校由于其所处地域、隶属关系、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各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选择上亦不尽相同。因此,厘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因素,加强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归纳与总结,对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征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若掌握了一种成熟的模式,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套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理论思维框架和实践运作策略,所以,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征,显得十分关键。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

模式,英文为“Pattern”,原指制造器物的模型或样式,亦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在美国传统词典中,模式被解释为“方式或行为的一种方式、途径或方法;一种特定的形式、种类或方式”。目前,我国一般认为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效仿的标准方式,它是一种再现现实的理论性、简约化的形式,是一种有意向的简化描述,它以简化的方式描述事物运行、发展的规律性。依据上述有关模式要义的揭示,笔者认为,可以将模式理解为“某一问题在特定环境下的解决方案”。

按照对模式的理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现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一系列问题的方式、途径与方法。它是反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层次、内容、方式等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形态,它能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有一个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参照系、较合理的工作谋略和规范的运行机制。

1.从认识论的视角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质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并被抽象和提炼而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配套政策以及创新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涉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教育管理体制与管理理念,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办学传统,受教育者的教育消费水平及偏好、文化习俗等等。将这些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理念、态度、方式与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有机融合,就形成了特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办学传统所形成的一种创新创业教育的非正式制度。不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内在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模式的行为主体,即学校、市场、地方政府;其二是行为主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国家乃至国际层面的政策环境,模式形成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传统。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就是上述行为主体与坏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中观层面的成熟的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与此方案相适宜的制度体系,它是在规范和惯例、办学传统和办学条件等不断变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形成的过程。

不同视角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过程是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为导向,以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为依托,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落实“三全”(全员、全面、全程)价值取向,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过程。衡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否成熟,应符合以下条件:其一,它应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其二,它应该具有可测控性,能用量化或非量化形式对其状况、趋势及变化程度做出反映;其三,它应具有形式的多样性,是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逐步完善并归纳出来的;其四,它应该具有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能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向沟通衔接;其五,它应具有可迁移性,某个或某一类学校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对相近条件的其他高职院校具有借鉴作用。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特征

由于受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教育对象个体差异、不同地区人群文化底蕴等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区域性”“个性化”特征十分明显。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个体性。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众多,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等差异比较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不同地域的高职院校都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其发展目标呈现多样化趋势,这种由发展环境的多元化而引发的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势必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会出现许多具有高职院校个性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多样性。由于高职院校个体的差异性,不同学校在其发展战略主导下,其发展目标会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其实现该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属于非标准型的,很难用纯粹的某一标准模式来概括。这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不同的学校会通过多种有效的途径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同一目标。另外,由于理解角度、分类原则、衡量标准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高职院校,其对模式的描述和认定也会呈现多样性。我们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只是某个或某类学校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范围内总结归纳出的带有一定规律性的样本,并非是可以照搬照套的标准模具,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只有与其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动态性。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也正经历着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演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性以及不同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非均衡性,就某个或某类高职院校而言,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很难一蹴而就。即使是相对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本身也在不断地优化调整和丰富完善中。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开放、发展和进化的动态性特征。

4.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多重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式,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所在[3]。但是由于受教育者个性需求和个体差异的存在,其主动或被动接受教育的目的依次为升学、就业、谋生、文化熏陶、修身养性等。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可能是单一价值取向的。社会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应地会呈现出交叉性和多重性,换句话说,根据不同受教育者(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差异,同一所高职院校内会同时采用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二、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因素

要了解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制约因素,就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归纳或提炼,这样不仅便于我们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态势,解决其存在问题,更有利于对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之典型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典型模式。当前,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的因素很多,比如国家宏观政策或发展环境,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区域文化教育程度、办学主体的行为特征和办学传统、创新创业教育预期目标等等。对此,我们按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功能要求,对影响因素进行削枝留干,变繁为简式处理,选取主要因素[4]。我们设想将发展环境、价值取向、发展途径等作为影响和制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因素。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环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和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必须将其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乃中华民族命运之所系,是世界经济发展之大势所趋,更是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发展之所迫。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之处就是要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的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率先发展。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整个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将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刻领会国家创新发展之要务,认真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之规律,推进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发展具有个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才能合乎实际。从这个角度上讲,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始发动力。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属于价值哲学范畴,它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5]。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包括学校层面的价值取向,也包括受教育者(学生)个体层面的价值取向。学校层面的取向是由社会赋予高职院校的职能所决定,而受教育者(学生)个体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由个体的价值观和自身需求所决定的。学校层面的价值取向决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宽度(普适程度),而个体的价值取向则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把价值取向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影响要素之一,不仅因为它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导向作用,而且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影响直接。研究表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教育与其相关程度不同。一般来说,社会粗放型发展阶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并不高;而创新驱动的内涵发展阶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则很高。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选择。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途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途径是指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方式方法。它受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环境和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双重制约,呈现多样化特点,因而也是最能反映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特性的要素,它内涵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就业模式的创新等[6]。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的总和[7]。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质量影响甚大,将其独立出来,更利于从发展环境和价值取向需要考察其运行状态。毕业生就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前,学生就业日益市场化,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通过创新创业带动学生充分就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完整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问题,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学生就业。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环境、价值取向和发展途径三位一体,共同成为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因素[8]。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发展环境影响价值取向的确立和发展途径的选择;价值取向正确与否,能否实现,又有赖于对发展环境的正确判断、发展途径的理性选择;而发展途径是否畅通,则影响对发展环境的顺应程度和价值取向的实现程度。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积累了不少经验,构建和创立了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由于每个学校具体情况差异较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归纳和提炼角度不同,因此,模式的种类、内涵和级别都难以做出简单区分,下面笔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已经出现和正在构建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点进行分析。

(一)基于面向全体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创新精神、创业思维的培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它是一种“全员、全面、全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运行的根本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中来。不因受教者个体需求的变化而随意改变初衷。这种模式强调三个结合: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9],让全体学生均能接受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等方面的基础性普及教育,让其真正成为面向全员的普适性教育。二是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让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创新元素融入到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让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全领域,使其真正成为全程的持续性教育。三是创新知识教育与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其成为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

(二)基于竞赛机制的“选拔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选拔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成熟竞赛制度为基础,以发现和选拔创新性人才和创新创业项目为重点,实现优秀人才或创新“点子”的脱颖而出,它是一种“择优或激励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需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完备的竞赛机制,即依托国家和省级现有创新创业大赛事项,借助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建立与省赛、国赛相衔接的校内创新创业竞赛选拔制度,推进创新创业竞赛的制度化、规范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创新创业“点子”脱颖而出;二是通过“广谱式”教育激发出了一批有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他们有敢于接受选拔的勇气和信心;三是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专门个性化培训;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点子”进行遴选,为其开办专门的创新创业训练营,在校内专任教师或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育。

(三)基于发散思维的“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体验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免费或低成本、便利化的平台为依托,以协同和互助为推手,以创新点子的萌生、发散和成长为目标,实现由“聚合”到“聚变”效应的变化。它是一种“催化剂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构建的主要条件是:一是学校必须建立类似创客空间这样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面向学生群体开放,建立起部分服务免费、部分收费,或者会员服务的相关制度和创业辅导制度,为创业者提供免费或相对较低成本的成长环境。二是学校要举办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训练营(或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和圈子的建立,形成互帮互助、相互启发、资源共享的互动和互助氛围,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三是要通过提供场地、举办创新成果展示活动,方便学生(创新创业者)的产品展示、观点分享和项目路演等。尤其是对风险预期相对较大的创新点子,提供必要的材料、设备和设施支持。

(四)基于校企合作的“实战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实战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为依托,以创新创业项目的产业化(孵化)为目标,实现创新创业的点子生根、开花和结果。它是一种“转化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构建的基本条件有:一是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基于岗位和社会需求的“双创”实践平台建设,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二是加强“实践型”教师团队建设。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一支名师引领,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能工巧匠支撑的双师“实践型”教师队伍,帮助学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并通过技术型或工艺型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拓展创新思维、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项目策划、执行和评价中成为创新创业项目的主体。三是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共同体,实现“校内教师+学生+创新导师+企业技术人员” 协同攻关,培育和孵化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真刀真枪”实战环境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让好的创新创业“点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上述提及的广谱式、选拔式、体验式和实战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四种模式按照从全体到部分(个体)、从理论教育到实践探索顺序排列,体现相互之间的依次递进和纵深推进。由于每一种模式都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他们各自无优劣之分,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来说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为了正确选择运用各种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避免和防止各种模式的泛化或滥用,笔者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提出如下设想。

(一)紧扣“三全”发展定位,抓好广谱式教育模式的运用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必须是“三全”教育,即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教育、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全程的持续性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培养。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要树立“循序渐进,持续发力”的理念,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性、能力形成的渐进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做到分阶段、有重点、系统化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持续发力中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广谱式教育模式的受益者。

(二)坚持因校因人制宜,科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完成特定的教育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和方式。除广谱式教育模式之外,其他几种模式并非针对所有学生群体。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全”定位,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但它并不排斥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要依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特质和专业特点,规划其个性化创新创业发展目标,引导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个性化行动方案。因此,我们要坚持因校因人制宜,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创新创业的个性需求采取合适的教育模式,宜用选拔式、体验式就不必用实战式,切忌人云亦云,或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另外,随意扩大不同模式的运用范围,亦会适得其反。

(三)统筹兼顾合理配置,强化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的内在统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基础,创新创业实践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生根。不同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多重性,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可能是单一价值取向的。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体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应地会呈现出交叉性,换句话说,根据不同受教育者(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差异,同一所高职院校内会同时采用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所以各高职院校要统筹兼顾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合理配置各种模式,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综合效益,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发展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